段扫平
“老来万事付无心”,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一句词。我喜欢这句词,觉得对于老年人特别适合。这里说的“无心”,指的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别上心、别求全、别攀比、别着急、别上火。这种“无心”,便是老年人的最佳状态。要做到“无心”状态,就要做到放下烦恼,别忧、别愁。
《道德经》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就是放下,真放下了,就能无为无不为。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叫布袋,布袋,象征着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负担,但是一般人只能提着这个“布袋”,扛着放不下。布袋和尚警示我们要放下烦恼,放下种种无谓的忧虑,把它踩在脚下,就可以保持快乐,可以做到“无心”。
万事只要“无心”,就能胸襟宽广,随遇而安。有位先哲说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顺心事十之一二。”这就是说,人生不会十全十美,绝对不能要求完满。季羡林曾言:“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世人才活得从容大度、豁达。“大事小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一个人的胸襟能够如此宽广,定会处变不惊,临事不乱,临危不惧,具备了如此胸襟的人,不论遇上什么事,该吃吃,该喝喝,该唱唱,该聊聊,尽管遇上别人不公正的说些什么,但自己不去理会,一切还不都等于零吗?这样才能活得快乐,活得坦荡,活得健康。
仔细体味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老年生活。人老,不仅仅在于生理所造就的年龄,更在于心理所营造的心态。心态常被忧虑所包裹,是老年人自觉不自觉常爱做的作茧自缚的事,这是老年人的大忌,或者说是人变老的主要原因。过去的事,淡如云烟;现在的事,逝若流水;儿女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必多操心;功名利禄之事,更不是老年人要考虑的,自然不必挂在心上。这样,忧虑没有了,心情轻松了,快乐自然而然就会来到。同样,发愁的事,一定要远离老年人。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中那些琐碎缠身的愁事,缠绕了大半辈子,就像脱下厚重的冬装一样,不要再舍不得卸下,该由下一代接班,让他们去接替生命的轮回吧。至于其他生活情感上发愁的事,更要想得开,而不要让它们不请自到,搅乱了自己心中平静的一池春水。古人一直有“疾从忧生”的说法,愁一愁白了头。医学研究证明,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防病治病,抗老防衰。
当下社会发展,人民渐富,应当称心如意,知足认福。然而,泱泱世界,滚滚红尘,还有一些老年人为胜败谋,为功名累,为金钱苦,为得失计,为感情囿,到头来却总免不了撒手而去。何不以一颗平常心,看开一点,让自己活得轻松些呢?老人们要知足,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多一份自然平静的心境,这便是快乐的源泉。哲人王雨生说:“刻意追求辉煌的人,一生中有一万个不如意;乐于过平常生活的人,一生中则有一万个满足。”所以,我们要不生非分之想,不贪非分之财,要是我们得不到希望的东西,就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晚年幸福,才算得一生幸福,而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往往关乎于“心”,“无心”所呈现的面貌便是快乐。人老了,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呢?快乐是老人延年益寿的药方,虽不是什么秘方,却绝对灵验。只要晚年生活真正做到快乐了,才是真正的“万事付无心”,才算过得漂亮,过得坦然,过得潇洒,过得安宁,过得自在。
(编辑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