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梅
摘 要 某高职学校1560名大学生网络心理问卷调查显示,网络时代绝大多数高职生能执行现实角色的要求,进行现实与网络角色间的转换,但也有部分高职生出现回避现实生活压力、迷恋虚拟网络、现实人际情感淡漠、社会功能受损等角色失范问题。团体辅导和个体深度咨询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是高职院校对沉迷于网络的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有效干预和矫正的手段;“他助、互助、自助”是面对网络时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网络时代;高职生;角色心理;心理调适;团体辅导;个体咨询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85-05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显示,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中的活跃群体[1]。常州某高职学校一项关于3000多名大二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显示,55%的学生每周上网2~5次。在虚拟、现实两个不同社会环境中,部分高职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与网络角色间的冲突,不当延伸现实、网络角色,形成角色心理障碍,角色行为失范[2]。沉迷虚拟社会,造成学业受挫、现实人际交往不良,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基于此,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在编制、发放有关网络心理问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网络心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网络时代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对策并积极实施。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分层随机抽取该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发放问卷1560份,回收1512份,回收率96.92%,其中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94.81%。样本中一、二年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51.7%和48.3%。调查对象中,男生1197人,占80.9%;女生282人,占19.1%。
(二)调查方法
首先,按网络喜好程度、网络依恋、网络动机、网络人际交往、父母态度等五个维度编制《高职学生网络心理问卷》,共设18个题;以班级为单位,采取现场发卷、填答、回收方式;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网络喜好程度及不同年级学生上网频数情况
互联网以其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和快捷高效性等特点吸引着学生。调查显示,43.6%的学生比较喜欢和很喜欢上网,一般喜欢的占48.9%,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只占7.6%;几乎每天上网的占8.7%,经常上网的占23.3%,有时上网的占50.6%,很少上网的占15.7%,从不上网的只占1.8%。在“上网在生活中的地位”这一项选择中,认为“非常重要”的占7.4%,“重要”的占29.3%,“一般”的占53.3%,“不太重要”和“无所谓”的分别占7.2%和2.8%。选择“几乎每天上网”的一、二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5.2%、12.3%。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网络已成为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上网的频数因年级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对自我有比较强烈的期待,希望通过努力来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可能因为新生还不熟悉学校的上网环境,所以上网时间相对较少。二年级学生已经没有上述条件的限制,便主动去寻求上网。这说明高职生的角色心理合适定位需从入学教育抓起。
(二)高职学生网络依赖情况
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网络十分迷恋,“总是”和“经常上网到深夜不归”的分别占2.7%和4.4%,“有时会深夜不归者”占22.96%;“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占4.67%,3~4小时的占7.71%,如图1所示。从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来看,男生对网络的依赖比女生强烈,上网深夜不归的女生总体比例少于男生。
(三)高职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情况
由于网络具有即时互动性,一些学生已将其作为交往的重要工具。调查显示,“网上几乎没有结交新朋友”的只占16.4%,“总是、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的约占17.5%,66.2%的学生“会在网上结交新朋友”,且有11.3%的学生“信赖网络人际交往”。应该看到,当学生在网络世界中以匿名的方式进行交往时,无需担心人际交往中所面对的各种压力,网上的人际交往显得更加简单,因而他们青睐网上交往这种匿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常常上网向网友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排解忧虑,从网友那里得到一定的心理支持。但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如果沉迷于互联网,减少与外界口语交谈的人际接触机会,他们会变得与现实社会、真实的人际关系相隔离[3]。因此,过分信赖网络交往的高职学生,由于现实交往窄化,降低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易于导致社会孤立、社会焦虑和社交自卑方面的人格异化和扭曲。
(四)高职学生上网动机
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其上网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他们上网的目的主要是:聊天(占58.9%),打发时光(占50.8%),玩游戏(占49.5%),调整心情(占47.6%),学习需要(占44.0%),交友(占35.8%),周围朋友喜欢上网(占10.1%),寻求自信(占9.7%)。但不同年级间存在一定差异,一年级以休闲娱乐为主,二年级以交友、学习和工作需要为主。
(五)父母对孩子上网的态度
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上网持支持和比较支持态度的分别为3.9%和18.9%,不大过问的占59.5%,比较反对的占15.8%,很反对的占2.0%。这既可以理解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态度比较开明,充分相信高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但也不能否认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鞭长莫及”,“教育是学校的事”、“我不是老师,我不懂什么教育”[4],理应是学校承担全部管理和教育职能,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自控力,在上网时间及上网动机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也需要家长配合学校给予引导和监督,对其网络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
四、网络情景下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探索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紧扣如何使高职生在大学生活中“正确定位自己、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现实生活的归属感、促进社会适应和身心和谐”这一主题,分别对特殊群体和全体新生进行了“网络情景下高职生角色心理调适”的实践探索。
(一)从微观角度进行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定量探索
从微观的角度,以学校2010级中沉迷于网络的特殊群体为干预对象,分别利用团体辅导和个体深度咨询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克服网络依赖、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回归现实生活能力的定量探索,并比较其结果。
1.干预对象及方法
首先,在学校2010级学生中,对《Young网络依赖量表》测试超过40分并符合网络依赖的临床界定标准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结合面谈甄选出72人作为干预对象,并将其分为三组(每组男生16人,女生8人),分别给予“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以及“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相结合”三种不同的干预方式。
团体辅导组,每周两天集中封闭的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组,每周两次的个体辅导;两者结合组,每周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各一次。其中,团体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原因、提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如支持系统形成、自我认识、引导放松、感恩父母、感悟生命、人际交往技能、生涯规划等,旨在通过团体动力,帮助成瘾学生学习放松技巧,学会调节情绪,纠正认知偏差,学习问题解决方法,评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改善人际适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5];而个体辅导注重和学生进行心理的深度沟通,结合学生具体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分析网络依赖的具体成因,并设计具体的干预方案。
2.干预结果
两个月后采用《Young网络依赖问卷》进行评估。三组咨询前后网络依赖诊断问卷评分比较。团体辅导组、个体咨询组以及两者结合组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干预后分数与网络依赖程度常模对比,团体辅导组、两者结合组均低于轻度网络依赖分数,表明这两组大部分学生已经脱离了网络依赖。
3.思考
鉴于以上的实践结果以及分析,建议在实际的干预过程中,采用改进的两者结合方式。首先,利用Young模型对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进行鉴定;然后,对所有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可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三次,且尽量安排在周末等课余时间;最后,根据最初的依赖程度鉴定结果以及之后的定期检测结果,对于依赖程度严重的学生,以及团体辅导效果不明显的学生,辅以个体咨询。
(二)从宏观角度进行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定性探索
从宏观的角度,以全体学生尤其是2011级新生为对象,以社会心理学中的“环境、教育及人自身的主观努力是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其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定向作用),人自身的主观努力是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的理论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及抗挫能力、正确扮演现实社会角色、促进自我完善和心灵成长”为目标,通过他助、互助、自助“三助联动”,帮助高职生进行角色心理调适。
1.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他助”途径
(1)加强入学教育,树立角色意识
高职生的角色心理调适、角色意识确立需从源头抓起,从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切入。根据调查,大多数新生入学前往往对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缺少求助意识和能力。因此,学校首先通过心理报纸、网站、板报、横幅等宣传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输“适时求助是心理能量强的标志之一”的理念,公布求助途径,营造关注自我、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其次通过各系部、各班级组织的系列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学校在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后对2011级新生进行了抽样效果评估。有89.80%的新生认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90.40%的新生对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示满意。这既是对学校通过“他助”模式进行高职生角色心理调适做法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了高职生对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有迫切的需求。
(2)通过课程化教育调适虚实角色
调查显示,有91.25%的学生建议学校采取“课程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定位自己、提高自信和责任意识,减少因现实角色受阻而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因此,学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认识自我、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情绪管理、感恩教育等为专题,将高职生角色心理调适教育课程化,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为新生的必修课,同时针对全体学生分别开设《爱情方程式》、《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选修课。通过“课程教育”进行角色心理调适这一“他助”式途径,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完整地学习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从而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
2.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互助”途径
(1)团体形成,你我互助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咨询形式。咨询员根据当事人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咨询团体,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设计《新生班集体形成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新生入学后即对其开展班集体形成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以“相亲相爱一家人”为主题、以班为单元的系列活动,学生消除了陌生感,初步形成让学生有归属感的班集体。在这个集体内的互动和互助,使新生快速摆脱了初次离家的消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同时也提高了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了因人际交往受阻而转向网络、沉迷于网络。调查显示,有98.90%的新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新生班集体形成团体心理辅导,92.13%的新生对开展的新生班集体形成团体心理辅导表示满意。
(2)专题活动,相携而行
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是高职生进行角色心理调适的重要途径。自2005年起,每年的上半年,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针对全体在校生进行成长性教育;下半年开展心理健康主题周活动,针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学校独创的“梅林倾诉空间”、“梅林校园行”、“梅林讲坛”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依托学校三级心理保健网络,实现了角色心理调适教育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营造了良好的互助氛围。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互助活动,学生学习并实践了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了自我心理调适。
3.高职学生角色心理调适的“自助”途径
(1)学生社团,朋辈自助
在高职院校里,社团活动是学生校园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其重要功能体现在自助助人。利用学生社团的自发组织性和积极参与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学校、系两级均成立了心理社团,给学生的自助成长提供了组织保证。如校级心理社团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期间,策划并开展了如迎新生“心语心愿”许愿、感恩教育、主题签名、趣味心理运动会等社团自助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学会处理自身角色。调查显示,有66.24%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质量很好,很有意义,丰富了校园生活。
(2)主题班会,自助成长
主题班会是以班级为团体、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主题精心策划,进行团体成员间自助教育和管理的综合课程。其形式有讲座式、报告式、讨论式、表演式、参观或实践后的交流总结式等[6]。
为了让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相扶相携的氛围,自去年起,主题班会课已经成为学校开展班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引领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平台。为提高主题班会的效果,在呈现方式上,摈弃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教育,以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的案例为切入点,通过分享、讨论、思辩,深入浅出,达到对班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标。目前学校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12-01-16.
[2]贾仕林,陈卫平.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与对策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44-48.
[3]魏双锋.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44-145.
[4]崔景贵.关注和引导“90后”一代的心理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9(14):4-8.
[5]张文海,卢家楣.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注入情感因素的团体辅导研究[J].心理科学,2009(3):525-527.
[6]李艳.高校主题班会的功能定位与功能实现[J].理论观察,2011(2):126-128.
Thinking and Practice on the Rol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 Network Era
JI Me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Abstract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1560 students of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flects that in the network era,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an perform real role, and do the role conversion between reality and network; but there appears some problems in some students, such as: avoiding real life pressure, being infatuated with virtual network, showing emotional indifference to others, and social function damage. The group guidance, individual counsel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ways, are the methods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correction on the special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who ar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help from others, help from each other, self-help”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twork era.
Key wordsnetwork era;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role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group guidance; individual 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