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 董坦坦 周艳红 李青山
摘要 创新是当代社会的主体思想,是推动国家兴盛、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创新型社会的主力军,对其创新性学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以燕山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为个案,从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内容、结果与评价四方面深入探究了体现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思想的课程改革思路。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为各大学的创新性教育提供经验。
关键词 创新性学习;大学生;学习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42-03
0 引言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创新主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性学习能力是祖国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摇篮,各种创新性教育改革逐步开展,但高等教育依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改革仍存在着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不相符的问题,在改革中忽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仍待提升。当前将创新教育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的高校数量不多,同时对创新教育的实行方法与策略也有待研究。不过,在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已经见到了一缕曙光。2011年10月22日,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类课程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系列化教材建设等问题,强调要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建议将大学课程与创新教育紧密结合。燕山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时刻走在创新教育前列,以课程教学带动创新培养,先后开设知识创新学、知识创新与思维方法研究及机械创新与材料创新等课程。1987年刘助柏老师首次在燕山大学讲授知识创新与思维方法等课程,参与学生达两千多人,之后李青山和文冬等老师相继开设思维创新方面的选修课,赢得学生普遍好评。
据此,本文将全面阐述燕山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念以及实施过程。系统地介绍《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全面论述课程实施环节,从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内容、结果与评价方面阐述该课程的改革情况,为高校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成功案例,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性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燕山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从2002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至今,已走过近10年的历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从开设早期的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逐渐转移到对学生创新学习意识及能力的培养。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断探索,发表教改论文多篇。
现今的世界,人才是关键,创新是核心。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创新性行为,更重要的是提高和升华自身的创新意识。《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改革,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纳入到课程的开展中,以国家创新人才战略为己任。当然,除在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外,当前全国挑战杯、各高校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类比赛在某种程度上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因此,可以尝试着将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对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改革,坚持以传递研究性学习内容以及培养创新性学习思想为主要目标。课程内容涵盖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方法、学习科学理念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进行团队创新性学习。
2 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习科学与技术》是面向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创新性学习模式,拓展自主与协作学习时空,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本科生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学习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和改善学习,而且将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师生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共同开展对学习的研究调查,将对学习科学的研究纳入大学课堂。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创新实验研究基地。
2.2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学生要了解学习科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学习理论,系统了解当前国内外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学习和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促进创新性学习观念的更新。
更主要的是通过半年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反思已有的学习经验与习惯,深刻了解和认识自身学习类型与特点,运用创新性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激发学习的创造性;学会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交流与协作中学习;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
2.3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两部分:课程讲授与小组创新性学习。该课程有48学时,二者各分配24学时。教材及相关知识的讲授部分包括:(1)介绍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学习的意义;(2)阐述东西方对学习概念及方式的研究;(3)重点介绍人是如何学习的;(4)仔细分析学习类型,比较学习者间的个性差异;(5)详细阐述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和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6)深入剖析团队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小组创新性学习部分包括以下几点:(1)在研究和评价学习案例并分析个人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选择研究课题、组建学习团队,建立个人与小组学习研究基本方案;(2)各组通过自主和团队研究性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专业网站、图书馆数据库等学习工具,完成课题的研究。
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概念、思想及基本方式,并能够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的探索学习上,解决实际的课题问题。
2.4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习科学与技术》采用课程讲授及小组创新性学习两种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讲授以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板书来进行口头阐述的形式展开。讲授法是一种虽古老但沟通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师生沟通便捷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间接经验和知识。因此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
团队协作是斯蒂芬·罗宾斯在1994年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种持久并强大的学习方式,其中各个成员根据自身差异在团队中分担不同的角色,在团队学习中充分做到扬长避短。该课程的团队学习是以小组创新性学习的形式展开。学习初期,教师通过整理学生的性别、爱好和学习优势等信息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配为一组。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兴趣加上成员之间的协商共同选择题目,但发现一些问题,如小组选择的题目过于宽泛,不利于教师的后期辅导。在后期的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教师规定课程范围内的题目,将学生的选题固定。尽管题目被指定,但重点在学生具体研究内容、探索过程、研究形式上的创新。创新性团队学习在开展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等手段自由搜索资料,自主讨论,同时教师对他们进行阶段辅导、考核。并且,在创新性学习的初期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优秀的学长、学姐作为导学,要他们参与小组创新性学习,对小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辅助小组完成创新性学习。
2.5教学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教学组织方式,对《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采纳多元智能评价理念,采用过程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评价与团队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评价内容如下。
1)评价小组课题研究报告、作品展示与汇报表述的情况。通过量表和定性观察来测试各组学生的智慧技能、动作技能和态度。学生的分数由小组集体成就分和个人贡献分组成,占总分的50%;
2)期末试卷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言语信息和认知技能掌握程度,共占总分的50%。
2.6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课程教材。课程教材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本书是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配套教材,详细介绍了当代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新成果,指导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特点,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此外,该教材还介绍了团队学习的理论、方法及指导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同时配有光盘、学习网站等网络课程资源,使学习者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探索,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与学习技术指导自身的学习。
2)主要参考书。选用以下4本参考书来配合教材的使用,填补教材涉及知识范围的不足,指导学生创新性学习。(1)剑桥学习科学手册(R.基思·索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桑新民,中央广播电大出版社,2001);(4)学习论(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课程教学改革结果与评价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更多地鼓励学生学会团队创新性学习。教师提供研究平台和指导,选择上届该课程考核优秀的学生作为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课程书本知识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创新性拓展学习,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小组创新性学习不再只是单向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上,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性学习思想以及能力的培养上。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探究过程。自2002年课程开展至今,有近20位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研立项、“世纪杯”等创新实践科研活动,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和教师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讲,相比其他同事,学习更主动,学习能力更强,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习优势,起到了模范标兵作用。
4 结束语
《学习科学与技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其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小组创新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该课程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策略和团队学习的思考,使学生努力修正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为学生毕业后的职场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创新性社会的建立铺平道路。
虽然该课程的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课程研究上,小组探究的课题虽有较大创新,但在力度和范围上仍需进一步拓展,应更注重题材的创新性与实时性。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研究方式也稍有不足。教师在之前的指导过程中,针对性过强,使学生的自主和创新的程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师与导学应注意辅导有度,努力挖掘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潜能。评价方式方面,教师应根据每届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当改编评价量表,并在期末汇报前抽取小组进行初评,检验改编后的量表的合理性,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