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本来没标点

2012-04-29 00:44梁文道
初中生学习·高 2012年5期
关键词:印刷术古书博学

梁文道

中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原本也都没有标点符号。

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读者?古时,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欧洲有个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不用读那么快。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将书籍分段。

古人的书没有分段,没有章节。比如《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的古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古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发明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作段落篇幅的划分。

书籍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时,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而《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书籍怎么印实在很重要,印刷术的产生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相对于快读,如何把书读好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反复地读,慢慢地读,出声地读。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修炼的效果。

《沉思录》现在很热,因为温家宝总理在看,克林顿、布什、密特朗都看过。作者并不是为出版而写的,他是写给自己的,通过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作者的写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这些领导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作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这一点古人都是知道的。

现在很多人读《红楼梦》,每次都看到不一样的意思。然而古人反复读书为的不是这个,他们每次读到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他们是要不断地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当一个人对你做错事情之后,不要愤怒,反而要去想他为善或为恶的理由,然后就不会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这种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而是要你去做。所以真正读书读得好的人都会被某一本书变成另外一个人。古代读书人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就证明他的书没读好。所以读书是一种修炼,一种转变。

猜你喜欢
印刷术古书博学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印刷术的发展
我和古书
印刷术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德国的印刷术与禁书展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神奇的印刷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