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澜 张术平 王军
摘要:目前学院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基本上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校内实验实训室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工作任务环境进行,这些实训室基本上属于消耗性实训,学校管理成本大,学生融入角色较难,实训效果并不突出。本文探讨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引进一个正常生产的电子企业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以此基地为基础,结合已有的实验实训设备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电子电气类专业教改方向和措施,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因地制宜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类专业;教改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109-02
1电子类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2011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在引入大量的国外资本、技术、管理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在湖北“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产业已处于全国优势地位。武汉城市圈已逐渐成为全国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湖北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电子、集成电路、通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行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类专业人才需要非常迫切。
2电子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目前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大多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训室一般都集中在验证性的电子实验方面,如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等。目前也陆续建立了实战性更强的,如电子工艺、PLC自动控制、光纤通信、智能交通等针对实践操作的实训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电子企业的实践仿真,但此类仿真还不能完全替代具有现代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真正能涵盖的实践内容也较少,也没有形成实践链,目前大多数实践还属于消耗性实训。学校管理成本大,学生融入角色较难,实训效果并不突出。
3电子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关系密切、实践效果明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
生产性实训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性实训活动是在有生产任务的企业进行,具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
2)生产性实训一般是结合产品的生产进行的,根据产品整合知识点来组织教学活动。
3)生产性实训的形式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的实践活动。
4)生产性实训的教师由校内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生产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5)生产性实训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条途径,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电路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能够进行设备、工艺和产品改进,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较强。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管理等,这种变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困难,为学校节约了管理的成本,也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两全其美。
4完善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改方案
4.1教改方案的要点
①教学改革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应达到的职业技能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②要充分考虑到未来3~5年招生情况、分配制度及企业用人机制的变化,考虑到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③教改方案要同时考虑企业需求与服务社会;
④教改要结合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师资状况,做到对已有设备充分利用,新增设备逐步引入,量力而行。
4.2教改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4.2.1改革课程体系
适量精简部分公共课及基础课,加强了以技术能力课为主的核心课程的建设,淘汰部分技术过时的课程,增强了以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为主的使学生能掌握过硬本领的技术领域课程。同时理论教学也是高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根据高职技术教育的特点,从2009年以来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上不断改革,在保证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部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调整:
1)在第一学期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后,增设基于此2门课程的提高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及《电子系统产品制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结合每年举办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课程以每年的大赛项目为原型,解剖、分析、再现竞赛项目,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模拟电子、数字电子课程,更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比较好的电子项目设计基础。
2)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及电子企业今后的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来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调整为《单片机技术》及《单片机开发实习》。教学方向不再以理论为主,转向以应用为主,并以实际案例的形式授课,少理论,多实践,做到少教多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及电子设计大赛中的项目,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
3)通过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增设《SMT技术》及《SMT技术综合实训》。本专业的大部分实习就业企业目前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SMT贴片技术制造工艺,从编程、调试到简单的维修,就是为了让学生今后零距离就业,经与校外实践基地工程技术人员协商调整增设以上两门实用性强、企业认可度高的实践动手课程。
4)删除了在本专业不是非常必要开设的部分专业周边课程,如:《光纤通信》及《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同时适当加大了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不仅充分得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还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比较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以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基于大量的企业调研,特别是对企业生产线一线现场的调查基础上制定的。通过课改,基本形成具体高职特色的技术教育、面向电子企业生产一线的课程体系,开成新的电子类高职课程体系和知识领域框架结构,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
4.2.2加强实践环节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技术训练,加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实践训练,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利用基地的先进设备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目前在基地设立了以下项目:
1)手工插件、手工焊;
2)电子线路板的绘制;
3)电子线路板的制作;
4)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5)SMT编程;
6)SMT设备故障的排除;
7)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用训练;
8)电子电气产品的品质管理;
9)根据基地的实际订单参与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制作训练。
通过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基本达到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撰写技术文件、技术报告,进行一般电子电气控制系统的辅助设计,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及计算机一般应用能力。
5下一部深化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选择能满足校方实训要求的合作企业。首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服务教学,能够完成已经制定好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基地企业要有积极性,能够配合学校共同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其次,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成长经历、能掌握初步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完成以岗位为基础实习指导任务,促进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最后,基地企业还要具备必要的实训环境条件,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又能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达到双赢。
2)需要学校全方面的支持及健全的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合作电子企业的引入,会直接影响学校传统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其中涉及到学校的经费开支、后勤管理人员、人事变动等,这都会影响到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
3)合作双方中校内专业教师的确定。能指导学生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其综合素质及责任心直接影响到该项实训方案的实施。如何正确地把学校的培养要求与企业的合理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校企双方能否达到双赢的关键。
4)实习期间待遇的确定。学生在岗实习为企业减轻人员的负担,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毕竟也是在校学习期间,选题标准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高职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4]薛建荣,王靖,王俊.关于构建高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估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