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兴国之魂,用来作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的灵魂;对于一种文化来说,民族是它的载体。国家虽亡,民族文化长期受到重视,团结奋斗,则复国的希望仍在。反之,国虽未亡,民族文化却受到漠视,久而久之,这个民族也会走向消亡。这就是我的隐忧。”[1]我们中华民族四千多年来一直是文明从未中断的,人口始终最多的重要民族,长期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样一个大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坚持不渝的民族精神,逐渐积累起一种丰富多彩的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大小不等的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先后接受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然后再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组成了全世界唯一具有双层次的规模庞大的中华民族。双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中华文化,经过长则几千年短则几百年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许多民族已经凝聚为中华民族这个颠扑不破的整体,不可能像某些军政联合体那样一朝失势之后立刻土崩瓦解。双层次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参加了中华民族的各民族,长期保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享受不同层次的区域自治。
13亿人口的大民族中华民族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之间应该是个什么关系?简言之,应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以又称为民族魂、国魂。中华民族则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如果国家发生动乱,民族产生冲突,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会停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殖民者一再依靠坚船利炮,侵略腐朽的清王朝。辛亥革命前后,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中华民族中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始终把革命的矛头对准顽固的清室,特别是那个猖狂扬言“宁赠外人(把江山送给洋鬼子),不予家奴(也不愿意落到国内广大爱国军民的手里)”,悍然以大卖国贼自居的慈禧太后。在清帝退位之前,革命志士一再抛头颅、洒热血,奋斗从未停息。但是也有少数人找错了革命对象,不惜放过两千年来主要的敌人——从秦始皇开始的专制帝制,而把矛头指向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夫子,大骂孔老二,一再要打倒孔家店,甚至直指孔夫子是专制帝王的帮凶。他们主张不读中国书,只读外国(西方)书,要想消灭中华文化。十年浩劫中,有少数人要想彻底“除四旧”,也就是想彻底消灭中华文化。作为拥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竟然想向本民族的灵魂开火,这实在是一种“失魂落魄”的行为。应该痛加纠正,呼唤“魂兮归来!”
我们对中华文化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们不仅没有再发生那种失魂落魄的行为,而且举国上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从党和政府来说,胡锦涛同志所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从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开始,几乎每一条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最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以德治国,离开了传统文化是寸步难行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不继承传统,就没有现在;抛弃了传统,等于抛弃了未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还将长期重视下去。
从民间来说,过去我们穷怕了,总以为西方世界是天堂,只要能够向西方世界开放,日子就会好起来。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自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才逐渐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并不是上帝恩赐的,他们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从哥伦布航海以来,西方一些国家暴发起来的历史并不光彩。自称“日不落国”的大英帝国第一次侵略中国的战争就是鸦片战争(为保护贩毒的贸易而挑起战争)。西方国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大搞贩卖黑奴。在两次世界大战(一战、二战)中,美国靠大卖军火给双方(以现款、自运的原则)而发财致富。日本如果不偷袭珍珠港,美国是永远不会得罪这个好主顾的。他们做生意,可谓唯利是图,大钱要赚,小钱也要赚,宁肯得罪大陆,也要卖军火给台湾,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外开放这些年,我们虽然也得了一些实惠(低工资出卖劳动力,赚的是血汗钱),但是在资源贱卖、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吃了不少的亏。特别是在社会风气方面,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思想引起了道德的大滑坡。许多人从亲身感受中发觉盲目崇拜西方的危险,相率学习传统文化,重读启蒙读物;有些规模不小的企业、单位自发地组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希望重新再向中华文化靠拢,唤回自己的民族魂。
传统文化是否与皇帝制度有关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帝制时代长期积累起来的。那么,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这些传统文化是否会受到一些帝制的毒害。坦率地说,肯定是有的。两千多年来,因受皇帝制度之害,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步履维艰,不仅一治一乱,难以久安,而且在南宋以后,中华文化受到压抑。元、清两代虽也祭孔,也接受儒家学说,但推崇的程度大不如前,可以说是虚应故事而已。但是另一个方面,统治者所推行的暴政与民族歧视,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极大的摧残。孙中山先生在《勉中国基督青年》一文中对暴政足以摧残民族精神一事作了极为扼要的评论,指出“中国四万万众向成一片散沙者,非其性然也(并非民族性本来如此)”。自入清以来,备受皇帝“专制之毒,集会有厉禁,言论无自由,遂至习非成是,几将吾人乐群之性,团结之力,消灭净尽(民族精神备受摧残)。此散沙之所由呈也!”
中华民族所受皇帝制度之害,罄竹难书。鸦片战争虽使大清帝国颜面丢尽,但还不算是致命一击;五十多年后的甲午海战,清廷竟败于东邻那小小的日本,这才使全世界看清了清廷腐朽透顶的真实面目,得出了清廷必亡的结论。当时并非北洋舰队实力不强,并非水师将士不肯用命,而是经费不足,军舰上的大炮缺少弹药。慈禧太后一个人就能决定国家大事,把海军经费挪用去修颐和园。因此甲午海战之败,是败在一人作主的皇帝制度上。有人说外国也有国君,他们的国君也有专制的;但是比较而言,其时并没有能够专制到我们这种程度的。请问挪用海军经费一事,英国女王能办到吗?辛亥革命胜利,皇帝制度被废,正是这个荒唐的制度为自己掘下了坟墓。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可能掺进一些帝制的毒素,这是无可讳言,也不必讳言的事;只不过,我们今后在大量运用中、经常运用中,需要时刻加以注意,逐步加以清除而已。
我在今年2月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初版的《皇权祸国》一书的《后记》中说:
我赞成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说法,中华文明已经有了一万年的文明起步,而皇帝制度在中国出现,只不过是两千多年的事。远在皇帝制度尚未出现的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等崇高的政治理想,有了讲求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家学说,有了讲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儒家学说,有了维护人间礼仪遵守伦理道德爱好世界和平的中华文明。而皇帝制度则主张“天下为私”、“皇帝一家子子孙孙世袭”,故而两千多年来一治一乱,纷争不已,永远建立不起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而为人所诟病。我们不仅不能出力维护世界和平,连国内的长治久安也难以办到。皇帝制度在本质上是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完全对立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再为这个可耻的皇帝制度护短了。
在此书的“前言”之末,曾以小诗一首写出自己的心声:
帝制绵延两千年,神州代代起烽烟。
尽破心中皇帝梦,人间始得换新天![2]
注释:
[1]林治波:《重新认识中华文化——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4月上期第73页。
[2]史式:《皇权祸国》,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12年2月1日初版“前言”与“后记”。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