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峡谷纪行

2012-04-29 21:22:44高定存
黄河 2012年5期
关键词:克难石楼壶口

高定存

黄土高原之上,绮丽景色较少,有景皆大美。晋陕峡谷起于内蒙古清水河县三道塔村,止于禹门口,全长700多公里,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古人云“不到黄河心不死”,如能顺晋陕峡谷,与黄河相依相偎走一遭,肯定是美事一桩。

20世纪上半叶以前,黄河水阔浪高,航路畅通,一艘艘大船从包头起航,顺流而下,直达三门峡,人坐船上虽然险象环生,但饱尝惊涛骇浪之余,700公里的峡谷美景也尽收眼底。现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又一座水电站,航路断了,船也少了,人也没有那样的本事和胆量了。观赏峡谷美景,需依靠公路。

山西省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沿黄旅游路,到2009年,报纸说沿黄路已建成通车,但又有很多沿黄河走过的人说,沿黄公路走着走着就不通了。为了探寻真实情况,2011年11月16日,我相约三个同伴,探路晋陕峡谷。

沿河行,路不通

从保德县城到碛口古镇240公里,公路紧贴黄河,寸步不离。初冬时节,黄河水不大,平缓清澈。这一段峡谷内,山西这面景观不多,倒是河对岸的陕西有几个可看之处。继神木县的西津寺、天台山以后,峰回路转,在佳芦河与黄河交汇处,一块大石头上高高托举着佳县城,半崖上还捎带悬挂着一个香炉寺,让人啧啧称奇。在佳县城对过的白云观里,毛主席曾经看过戏,大约是在吃枣儿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佳县好枣”,现在佳县人在公路旁边竖起一个很大的标语牌,写着“毛主席说:佳县好枣”,让人看得忍俊不禁。

以上景观先前我已看过,这一次的主要任务是看路,回来以后要写一个关于完善沿黄公路的建议,估计不管用,但不管用也得说,这是政协的一个特点。

保德境内45公里,山岭二级,路面宽展平整,车子可以走到80迈。兴县境内90公里,宽度和线形也是山岭二级,只是路面损毁严重,坑坑洼洼,沥青路面上打了许多水泥补丁,车子不能走快,虽然如此,总体感觉还可以。临县境内105公里,路况很差,大约是山岭三级,弯多路窄,还缺涵洞少排水,泥土满路,一副破败相。

中午12点半到达临县曲峪镇,进了一个小饭店,里面三个大汉正在吃饭。同伴给他们递上烟,攀谈起来。他们吃饭用的已不是碗,实实在在是一个盆子。其中一位大汉说,300斤重的盐麻袋,他用一只胳膊夹起来就走。问到沿黄公路时,他大手一挥说,没问题,一路往下走,直达壶口!这让我们大喜过望,同时对这个报告好消息的大汉也多了几分好感,对他单臂夹起300斤重的盐麻袋不再怀疑。

饭后到达碛口,停车拍了几张照片。古镇没有多少变化,只是老街上的坑槽比过去又深了一些,都是拉煤大车压的。离开碛口大约5公里左右,以一座牌楼为界,进入了柳林境内。路面陡然宽展了许多,干净整齐如街道,两边的松树和槐树被细雨洗得青翠碧绿,让人眼前一亮,与临县境内的破败形成强烈反差。我想,如果所有沿黄路都能这样,等于是给黄河摇篮系了一条漂亮的绿丝带。

然而好景不长,只47公里,到了下三交镇,宽阔的道路分为两个岔,两个岔都小得让人心生疑窦。停车一问,左岔通到了附近的红军东征纪念馆,右岔通到了刘志丹遇难处。再要沿黄河下行,“不行了,连空人也走不下去!”当地人说。打问如何才能下到壶口,回答说需要绕山里面。

沿河直达壶口的计划破灭了,我们问过路,然后又开启导航,恋恋不舍地离开黄河,往山上走。然而一离黄河,我们就没了方向,山路盘盘转转,不一阵把导航仪也转晕了,一个劲胡说起来。我们只好边走边问,从下三交镇到石楼县城,总共70公里,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

到石楼已是上灯时分,住石楼宾馆。石楼县11.3万人,2010年GDP5.4亿,财政收入6030万元。财政收入不多,但对文化很重视,客房里放着四本书:

第一本是《晋西明珠绿色石楼》,既是县情简介,也是宣传手册,扉页上写着:“红军东征首战之地在石楼;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在石楼;姜太公故里在石楼;九曲黄河上最美丽的一道湾在石楼;山西省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是石楼;山西省人均经济林面积最大县是石楼。”如此石楼,让人不敢小觑。

第二本是《屈源》,县里的文学刊物,由石楼作家协会主办。县里有作家协会,这还是第一次听说。

第三本是《高天厚土——张春和山西石楼采风速写集》,作者是八一电影厂的高级美术师,拍电影来过石楼,认为黄土高原之大美尽在石楼,于是出了这本写生集。

第四本《诗情画意书石楼》,是石楼人的书画作品。

保德县城沿黄河到下三交镇287公里,下三交镇绕山到石楼县城70公里,全天行程357公里。

晚上9点多,窗外有了雨声,好像还不小,有些担心第二天的行程。

壮哉石楼湾

17日清晨起来一看,满地积水,空气湿漉漉的,云层似乎还厚,但是雨住了。

8点从石楼宾馆出发,朝黄河上的那个大湾而去,一是去看风景,二是去看沿黄河究竟有没有路,如要新修是否很艰难。

从地图上看,黄河在石楼县城以西30多公里的地方,绕出一个近360度的的大圆湾。这个大湾先前好像没有名字,近几年开发旅游,石楼人将其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而且说是经过专家论证的。专家估计是请过的,但论证不能太当真,只要肯出论证费,专家绝对能异想天开,论出许多让人大跌眼镜的高论,诸如孙悟空的故乡,牛郎七仙女初恋的地点,等等。何况石楼这道湾确实也雄奇,加之黄河上何为第一也没个标准,说成第一湾无人能奈何得了。但是,“天下黄河第一湾”这个名字没有地域概念,说了等于没说,倒不如叫成石楼湾更好一些。

从石楼县城一路向西,凡岔道处皆有“天下黄河第一湾”的简易路标,只是道路越走越窄,省道变成乡道,乡道变成村道,最后变成了山间小道。遇到一对骑摩托的中年夫妇,我们问路远近,男人仔细做了说明,妻子觉得还不够,很热情地补充说:“快上去看吧,路好着哩!”一句话说得我们笑起来,黄土小路上铺着一层薄薄的沥青,仅能容下一辆小车,但这位妇女是很真诚的。

山高坡陡弯多,我们走得有些吃力。我抱怨说,石楼县只管宣传天下第一湾,却不修路。然转而一想,人家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全年财政收入6000多万,能铺一层薄油也难能可贵了。

天还没有放晴,湿漉漉的空气,清新无比。上到半山腰,有薄雾漫卷,远山近谷缥缈起来。一位同伴说,看这光景,怕到了地头也是只见云雾不见河。但说归说,大家兴致不减,云雾自有云雾的美。

盘旋到山顶,眼前豁然开朗,一道大河谷横在不远处。虽然云雾缭绕,看不见水流,但我知道,那就是黄河了。我们急切想从山顶下到峡谷边上,但修路人似乎也受了黄河转弯的感染,把黄土坡上的路修成了一个接一个的很夸张的圆弯。我们耐着性子,转了好几个圈子,方才来到了停车点。时间是9点20分,50公里路,走了一个多小时。

下车一看,就知道石楼人辛苦了,这个停车点选得绝好,位于石楼湾正对面的山头上,居高临下,四野景色一览无余。

在山顶的时候,大峡谷云锁雾罩,连对面的山头也看不见。待我们站到峡谷边上,浓雾开始稀释,越来越淡,石楼湾以及周围的山恋正缓缓除去面纱。

四下里无人烟,山峦叠嶂,河谷苍茫。黄河远远地从对面山头的左后方转出来,画一个漂亮的半圆,从我们脚下流过,又画一个半圆,转回到了对面山头的右后方。在我们这个位置来看,黄河好像绕着对面的山头转了一个大圆,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黄河在转这个圆的时候,离心力作用,水流全力向外冲击,把山西这一面切割成了千仞绝壁,却把陕西那面那座圆圆的山头温柔地环抱于怀中,那山头毫不险峻,河滩里还能种地。整个石楼湾,山西这一面的河岸雄伟挺拔如男子汉,陕西那一面的山头温柔圆润如少女,两下里刚柔相济,隔河守望,千古不移。

云雾飘荡,浓淡披离,四周围的山水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绝壁下有黄河低沉雄浑的声音,左边山沟里有溪水哗啦啦的声音,身后有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好大一座石楼湾,清静得让人舍不得离开。

悠然盘桓一个小时,未见一车一人,沿黄河皆悬崖峭壁,连一条羊肠小道也没有,要修路着实也艰难。

10点20分,原路返回,开向乾坤湾。

走马观花乾坤湾

要到乾坤湾,先得绕一个比乾坤还大的弯:原路返到石楼县城,再到永和县城,再走40公里,才是乾坤湾。

黄河如同一个边走边耍的小孩,直行一段后就突然溜开,绕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一道湾是一重天。晋陕峡谷内,河湾最多最美最复杂的,就在石楼、永和境内。黄河出石楼湾以后,意犹未尽,接着又往反方向绕了一回,形成一个很大的反向S,但由于道路不通,S的下半段还养在深谷人未识,连名字也没有。下行到永和县以后,黄河又一口气绕出了连串的蛇形湾道,其中一段很像道家的阴阳太极图,于是人们给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乾坤湾。从石楼湾到乾坤湾,黄河流程大约58公里,可惜沿河没有公路,我们无法从头到尾欣赏这连串美景,只能绕山走110多公里,看两个片段。沿黄旅游公路,在黄河景色最美的地段离开了黄河,实在让人遗憾。

从石楼湾到永和县城74公里,永和县城到乾坤湾40公里,中途路过打石腰乡政府和几个小山村,全程沥青路面。

来到乾坤湾附近,没有看见停车场和观景台,我们上山下坡,一口气到了黄河边的河会里村,车停在黄河滩上。

既然乾坤湾是由黄河绕出来的,其规模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大境界需要居高临下,远距离观赏,而我们却一头扎到了乾坤湾的第一个圆心内。河水环绕圆心而去,脚下是一片河滩,长满了枣树,对岸是千仞绝壁,需仰头观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听得见涛声,却看不见“乾坤”,几人笑着说,走得太近曲了,看不全。于是调转头,退到山顶上。

云雾已散,天朗气清,远山近水,直视无碍。我们虽说退上了山顶,但位置还是不高,只能看到半个乾坤湾。开发乾坤湾,陕西人下的辛苦多,推出了热气球观景。站在半空中的气球上看乾坤湾,效果自然是好,但气球在陕西,虽然咫尺之远,我们却过不去。如果再往下游走几公里,能看到乾坤湾的下半段,但没有找到路。乾坤太大,目光有限,我们只观赏了半截风景。

回来网上查看,才知道乾坤湾一带,已经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黄河蛇曲地质公园,山西永和县和陕西延川县两家都有份,现在两县都在开发这个旅游景区,不知将来谁能走得更快一些。

中午1点,我们离开乾坤湾往壶口而去。如果沿黄河下行大约75公里,但依然没有道路,只得再返回永和县,经吉县城,才能到壶口,全程195公里,这个弯子绕得不小。

夜游壶口

黄昏时分来到吉县,因为有了运煤大车,道路脏乱起来,烟霭和暮色笼罩着的县城,看上去并不整洁,使人不想去亲近。路标显示,距壶口39公里。我们亮起车灯,冲开夜色,往壶口开去。

此前虽然没有到过壶口,但感觉上对壶口却有几分熟悉。除去看过大量照片、读过不少诗文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我曾经写过壶口。1991年,吉县举行壶口有奖征文,我虽然没有到过壶口,但却很想参加这个活动,于是就写了一篇《想壶口》,把想象中的壶口描绘一番,凌空蹈虚发了一些感慨,最后表达了对壶口的向往之情。文章没有获奖,后来发在1994年第6期《火花》上。写壶口的时候,很想及早去看看壶口,不料真来壶口,已是20年之后了。

吉县到壶口的路不太好,运煤车多,尽是煤屑。转过最后一道山梁,开始下坡,同伴告诉我说,离壶口不远了。他前年从陕西那面到过壶口,地形比我熟。夜色已浓,除过车灯照出的路面,四下里黑茫茫一片。下完坡,我问离黄河还有多远,同伴说路外面就是黄河。我朝路外望一眼,黑不见底,于是赶紧降了车速,小心驾驶。凭想象,路左侧当是一道断崖,崖下就是那著名的龙漕,传说扔一口活猪进去,等从龙漕出来,全身就连一根猪毛也没了。沿着这样的地段行车,无端就多了些压力。

前行一段,望见了景区门口的灯火。来到门口,栏杆开着,无人值守,大约是淡季的原因。既然不用买票,那就先夜游一回。

沿景区公路走一段,就到了瀑布附近的停车场。没有灯火,也没有一个人,车灯照耀下,依稀看见旁边短墙上一行大字:“夜间危险,禁止下河。”农历10月22日,阴天,星月全无,河滩上黑黢一片,只听得水声轰响,连瀑布在哪个位置也判断不来。不敢贸然下去,又不甘心离开,盘桓三匝,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车开到停车场上,转过来,车头对着黄河,打开大灯。虽然灯光有些高,直接照不到河滩和水流,但散射光也够用了。

我们小心翼翼走下台阶的时候,来了一辆面包车,下来四五个20来岁的小伙子,噔噔噔就往河滩走,他们看来是本地人,对这里很熟悉,即使没有车灯,摸黑也能下得去。我们就跟在他们后面,下了河滩,朝瀑布走去。

其实我们有些太胆怯了,从台阶到瀑布还有好长一段距离。借着微弱的灯光,我看到了河滩上的泥坑,水汪,高低不平的岩面,再往前,看见了铁丝防护网。几个年轻人站在河滩上,用手机拍了些照片就匆匆离去了。我顺着防护网向上游走一节,朦胧中看见前面一片白雾,水声愈加凶猛,离瀑布已经很近了。我找好一个位置,站稳,定下神来,夜观瀑布。

瀑布就在眼前,闷雷般的水声中,白浪翻滚着不断跌落下去,转瞬即逝,却又永远不逝。往上游望,黑茫茫一片,河道水流等全都看不见,那连绵不绝的白色大浪仿佛从一个无边的黑洞中翻滚而来;往下看,同样什么也看不见,大浪跌下去后仿佛又被一条黑洞毫不费力地吸走了。万里长河,此刻只有这一截飞动的白色大浪展露在漆黑的夜幕上,连绵不绝,如同一部无比壮观的立体电影。环顾两岸,山西这面只有我们车灯射出来的两道亮光,陕西那面山脚下依稀有几星灯火,同伴说那是一个观光酒店,前年他曾住过一晚上。还想看些别的,但夜色浓重,山河着墨,什么也看不到了。我们在黑暗中站了一阵,然后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返回,在景区大门外找了一家酒店住下。

夜晚睡在床上,我凝神屏息,想听听瀑布的声音,但老老实实说,没有听到。酒店离瀑布没超出10里,传说中的山鸣谷应,声闻十里,看来现在不行了。我早先采访过一些老艄公,他们都说当年在十几里外就能听到壶口的水声。现在一则黄河水小,二则各种噪声太多,大自然的声音都被淹没了。

18日早晨6点起床,天还是黑的。等7点吃了早饭,第一个来到售票处,门票每人91元。景区内尚无游人,摆摊设点的也还没有来。

站在停车场上,看着下面宽阔的河滩,想起昨天夜里摸摸索索、小心翼翼,不禁有些失笑。因看不清周围环境,举止总是踏深站浅。

我先来到龙漕旁边,沿着护网边看边往上走。当近距离站到瀑布旁边的时候,一种巨大的震撼油然而生,经久不退。昨夜看见白浪,以为河水是清的,现在看,河水淡黄色,只是在翻卷过程中激荡成了白色。河水在上游几百米外还呈现着一种舒缓平和状态,来到这里,突然间就收束跌落了。或许早有准备,到这里是飞速冲锋,或许毫无准备,猝不及防就翻滚了下去。

我一动不动,凝神看着瀑布,震撼的感觉有增无减,甚至渐渐有些胆寒。宋人潘阆写钱塘江大潮,有一句“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真实感受。人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会感到一种渺小,自己渺小,人类也渺小。

一直到慢慢离开瀑布,我哑口无言,除过震撼,再想不到任何一个词语,而因何震撼,一时又很难说得上来。

河滩上有供游客骑行的小毛驴,我问一位赶驴老汉,过去旱地行船如何?他指着上游岸边一座庙说,就在庙前停船卸货,人把货物担到下游,再把空船拉上河滩,船下垫一些滚木之类的东西,推拉着走过十里龙漕,然后放船下河,重新装货。看着那七高八低的河滩,遥想当年船工们七手八脚拉扯那大船,真是不容易。

离开壶口以后,我反复回味,努力寻找震撼的原因。石楼湾和乾坤湾也让人心动,但那是一种静态美,欣赏之余,感到的是一种惊叹。壶口瀑布让人感到震撼,感到畏惧,全在于那一种气势磅礴的运动,在于那一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急促猛烈,在于那一种无穷无尽的连续不断。世间万物,凡猛烈的东西,都是瞬间爆发,很难做到持久不息,要持久就不能猛烈,猛烈了就不能持久,因为事物所蕴含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壶口瀑布却硬是把猛烈和持久集于一身。水流至此,轰然爆发,大浪翻卷着冲下断崖,雷霆万钧,转瞬即逝,一丝一秒也站不住。但与此同时,后面的水流又汹涌相继,无穷无尽,一丝一秒也不间断。靠着强大无比的持续力量,飞逝的水流硬是保持住了一种稳定的形态,如山的巨浪与周围的岩石比肩而立,毫不相让。这转瞬即逝却又连绵不绝的搏击,让人在意识深处联想到了生命的连绵不绝。面对这强大而又无止境的生命力量,人又怎能不震撼不敬畏呢?

克难坡 落难坡

原定行程中没有克难坡,在壶口景区,看到了克难坡的介绍,临时决定去看看。也就是看看而已,以为充其量不过是一座院落几间房子,不会有多少看头。好在路程不远,顺带的事情。

阎锡山的名字我小时候就知道了,那时候,大陆书中的国民党人没有一个是好的,阎锡山自不例外。“土皇帝”几乎成了阎锡山的别号,远比“字百川,号龙池”为人所知。皇帝已属反动人物,是革命对象,再加上一个“土”字,更让人联想到头戴瓜皮帽、目光短浅的土老财。此外,政治上说他偷偷摸摸勾结日本人,生活上说他和五妹子不清白。这样一描绘,阎锡山的形象就很差了。虽然后来慢慢知道,这是宣传漫画中的阎锡山,有悖历史,真实的阎锡山绝非草莽英雄,更不是文化浅博的土老帽,而是放过洋,写过书,有理论有实践懂经济的人物,在山河破碎,战火纷飞的年代,阎锡山依然努力推动山西向前发展。纵观三晋历史,在治省安邦方面,超过这个“土皇帝”的人还委实不多。但是,幼年所受教育根深蒂固,很难彻底消除,一看到阎锡山的名字,就会条件反射般想到“土皇帝”三个字。

从壶口上克难坡路程不远,曲曲弯弯。来到参观点,先是一条地洞般的入口,旁边土窑洞里有一个男人在卖票。据说,就因为这个入口太不起眼,致使一些游客大失所望,不再买票,掉头而去。我们原本就期望不高,故没有犹豫,每人21元,买票进了洞。

穿过长长的土洞,眼前出现一个大院,院后面是很多建筑,更远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原来在这简陋的土洞后面,就是规模甚大的克难城。我慨叹,何为别有洞天?这才是别有洞天。

我没有学过历史,对中国抗战史一知半解,印象中阎锡山在克难坡呆过,但做了些什么事情,呆了多长时间一概不清楚。看过陈列馆才知道,这里绝非是一座院落几间房子的事情。从1940年5月到1945年10月,5年多时间里,阎锡山率领当时的第二战区司令部、山西省政府机关以及2万多官兵驻扎于此,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小地方,曾是山西的政治中心。这样一个地方,不能看一眼就走,我们请了导游,从头看起。

克难坡原名南坡村,是一个两三户人家的偏僻小村。阎锡山所以选中这个地方,一是地形好,易守难攻,而且土质坚硬,适于挖暗道;二是这里水源充足,可驻扎人马;三是紧靠黄河,对岸就是陕西宜川县,阎锡山字百川,情况危急时渡河到宜川,能逢凶化吉。在进驻克难坡前,阎锡山已两次到宜川避过难。但这个地方有一点不好,就是名字不行,阎锡山避讳“难存”二字,将其改名为“克难坡”,想易地名以求吉利。但现在回头看,克难坡叫成落难坡倒更切合实际。

克难坡在抗战结束以后就荒废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理,把居民迁到了前山,将当年二战区司令部以及省政府机关办公场所进行了恢复。

我们先看陈列馆,再看各处建筑,最后看阎锡山的卧室和办公室,还从办公室钻入地道,转到了山后面。从山后可以顺坡骑驴,直下黄河渡口,过河就是宜川县。

在克难坡转悠了一个半小时,看到当年这里也比较艰苦,条件和延安差不多。政治氛围浓厚,宣传教育搞得不错。建筑物虽然简陋,但名字起得很有生气,如“实干堂”、“乐干堂”、“进步室”、“万能洞”等等。墙上有很多标语,处处体现着阎锡山的思想,如“做甚务甚,深入彻底;真正负责,不重表面”,“尽心竭力,圆满完成;功不在言,自慰于心”,“干部决定,事在人为”等等。阎锡山还自编一首《洪炉歌》,谱曲后让广大官兵歌唱:“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才是正宗”。

在一大片建筑物中,我对阎锡山的卧室和办公室印象深刻。这是几个相互连通的土窑洞,和晋西北的土窑洞并无二致。办公室进门大约两步远的地方,又做了一重门窗,门上挂着布帘,窗上糊着白麻纸,导游说,下级进来汇报工作,就站在两重门的中间,看不到阎锡山在办公室的哪一个位置。办公室的后墙上,挂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的照片,中间还有一个空位置,我问那里挂谁的,导游说是日本人的。阎锡山在办公室轮着会见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人,后墙上的照片也根据会见对象而不断变换。“抗日和日,拥蒋拒蒋,联共反共”,这话看起来自相矛盾,念起来如同绕口令,但这却是阎锡山的政治策略,他按照这策略,“在三颗鸡蛋上跳舞”,鸡蛋好像没踩碎,但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话柄。

在克难坡的众多标语中,我对两条印象深一些,一是“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这是阎锡山诸多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条是“干部决定,事在人为”,和毛主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出一辙。

阎锡山对地名敏感,将南坡村改为克难坡,以图克难求存。当年他在克难坡苦心经营,克难坡也曾有过一些生气,但后来山移水转,终无结果。阎锡山字百川,最后流落台湾岛,还是应了“百川归海”这句古语。世间有一些东西,一旦注定,最终也是绕不开的。

烟尘斗乱禹门口

到禹门口之前,我是抱了很大希望的。

700多公里的晋陕峡谷,数过壶口,名气最大的就当数禹门口了。禹门口又叫龙门,是晋陕峡谷的终点。这个终点来得很突兀,两岸巍峨的青石山没有缓冲,突然间就齐刷刷地停在了那里,仿佛真是被大禹的神斧斩断一般。黄河在晋陕峡谷内受尽束缚,一出禹门口天宽地阔,河道骤然由300来米扩展为好几千米。黄河冲出禹门口时声势甚烈,“禹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大禹斧劈龙门的传说,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半数中国人都知道。龙行之处,风水自然好,龙门两岸建城设镇已3000余年。河津在隋代出过大儒王通,唐朝出过王勃、王绩、薛仁贵,近代出过董其武。对岸的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无论自然风景还是人文历史,龙门都应该是一个让人游目骋怀,思绪无尽的地方。

住壶口的晚上,我上网搜索,看能不能沿黄河直达龙门。结果只搜到一个帖子,说山西修过沿黄公路,但路况很差,而今上有塌方,下有沉陷,走起来很不安全。第二天探问壶口景区的人,他们也说沿黄河下不去。于是我们再度离开黄河,绕道前往龙门。导航仪上,紧靠龙门有一个禹门口公园,我把目的地设在那里,以为公园内就会有不少好东西,人文历史如此厚重的地方,随便搬弄一点出来就够人们研究半天了。

然而万万没有料到,而今的禹门口烟尘斗乱,简直让人无法停留。

快到龙门时,公路上有了运煤大车,有了煤焦检查站。一旦有了这两样东西,公路就在劫难逃。路面坑坑洼洼,两旁的树木黑灰一片,车过处,煤屑粉尘飞扬。再往前走,到了河津铝厂,烟尘,雾气,路上还有黑水。河津铝厂早已闻说,靠着它,河津做过全省GDP的老大,只是没有料到,这样一个流烟漏气的厂子,居然扼守在禹门口上,真不知当初的环评是如何日哄出来的。

禹门口公园早已被附近的铝厂、水泥厂和拉煤车给废了。公园大门紧闭,门前积着一层厚厚的粉尘,售票处久不使用,大概快要倒塌了。

来到龙门桥上,我彻底泄气了。眼前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没有一个游人,四周围一副灰黑相,人连一个好的落脚点也找不到。桥灰黑,峡谷两面的峭壁灰黑,山头上也灰黑。铁索桥早已封闭,桥上的木板和铁丝网七零八落。公路桥承受不了拉煤大车的碾轧,不得不设置了限高铁栏,当地人却又量体裁衣,制造出了一种高度正好通过,车体老长老宽的柴油车,轻巧地钻过限高铁栏,从陕西往山西这面拉焦炭和石灰。

顺峡谷往上游有一条公路,路面上煤灰激荡,我们走了一段,又遇到一个煤检站,站上的人给我们指点,山上有禹王庙,还有一个什么台。但我想,即使真有禹王庙,禹王也早被烟尘呛得呆不住,云游去了。四周环境实在太差劲,让人没有半点心情,我们匆匆而返。

查看卫星地图才知道,龙门周围十里之内,山西这面有铝厂、水泥厂、焦化厂,陕西那面也有水泥厂、焦化厂。古语说困龙犹有上天时,现在,龙门被困在了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内,纵使请回大禹来,也很难把这个地方收拾整洁。

好环境能凝聚风水,能使一个地方变得有生气,有灵气,有瑞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话不是随口编的。龙门自古风水宝地,一登龙门,身价十倍。晋陕峡谷两岸一共22个县市,若论人文根基,没有哪一家能与河津和韩城相比。人杰地灵的龙门,而今成了工业园区,乌烟瘴气,烟尘斗乱,周围工厂一日不倒塌,龙门之困一日不得解除。

走龙门,除过对“大煞风景”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之外,别无所获。

网上流传“废了”的帖子:“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一个好胃被烧酒废了……”接两句:“表里山河被煤矿废了,大好公路被煤车废了,千古龙门被工厂废了。”

活剥崔颢《黄鹤楼》,凑一首打油诗:

大禹已乘神龙去,此地空余禹门口。

神龙一去不复返,长河千载空悠悠。

尘埃漫漫笼山顶,烟雾茫茫锁河洲。

禹迹千秋何处是,烟囱林立使人愁。

熟透的柿子不好拿

那一日,离开烟尘斗乱的禹门口,向永济进发。中午1点多,停车到路边小饭店吃饭,一问,已是万荣地界。

等饭功夫,我到外面溜达。饭店周围是大片青青的麦田,天朗气清,让人赏心悦目。抬头瞭望之时,忽然看见附近一棵落光叶子的柿子树上,还吊着几个红红的柿子,十分耀眼。我一阵惊喜,对于晋北人来说,柿子是个稀罕物,街上虽然有卖,三四元一斤,但感觉远不如自己摘来的好。

这是几个和橘子大小差不多的柿子,阳光照耀下,泛着成熟诱人的红光。看情形,主人家是不收留了。我思谋着如何把这几个柿子弄到手,就地吃了。上树不容易,而且柿子挂得很高。想找一根竿子,但转了一圈没有找到。用石块来打,这是我们小时候偷枣儿偷果子惯用的手法,但周围没有石块,即便有石块,我也没有瞄准单个柿子的功夫。最后只有一个办法,摇。我喊来同伴,他们也乐了,于是几个人先不吃饭,要吃柿子。正要摇树,一个说,落下来怕要摔碎了。我说不怕,我用手接着。有多年打篮球的经验,接一个柿子是没问题的。于是同伴用力一摇,一个柿子果然就离了枝头,我连忙张开双手去接,岂料柿子熟过了头,说时迟那时快,离开枝头下坠时,碰到了下面的枝条,柿子居然就解体了,变成一些稀糊糊落下来。结果柿子没接住,我的衣服和鞋上却沾了些柿子糊,哭笑不得。

失败激发斗志,最年轻的同伴说,咱上树去,不信吃不成。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爬上了树,又慢慢挪到高枝上,小心翼翼摘到了一个柿子。但是问题又来了,这个柿子弄不到地面上来。扔下来肯定不行,口袋里也软得装不成,捧在手中吧,他单手又下不了树。我在地上望着他,无可奈何地说,没有办法,你先吃了它,然后再下来吧。

这棵树上的柿子吃不到,我再把目光投向别处,果然看见远处麦田里还有几棵树,而且不是很高。我于是朝那几棵树走去,想试一试运气。到了近前一看,大喜过望,其中一棵树上居然还吊着十几个柿子,有两个站在地上就能够得到,还有几个上了树可以摘得到。欣喜之余,我先站在树下,伸手把最容易够着的两个摘下,就地吃了。熟透的柿子,甘甜如饴,回味无穷,这肯定是我吃过的最甜美的柿子了。然后我爬上树,斯条慢理地又品尝了一个。接下来,我想摘几个拿回饭店去,让另外两个同伴也尝一尝。好东西应该分享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让他们尝一尝,我说柿子如何好吃,他们会不以为然,这样,我吃柿子的喜悦他们就无法体会。快乐和幸福想让别人分享却分不出去,实在也是一件急人的事。

柿树枝在我脚下轻轻晃动,枝上的柿子点头晃脑,更加可爱。然而,前面的难题重新摆在了面前,口袋里不能装,手拿柿子下不了树。我端详着柿子,想了好一会儿,终于灵机一动,有了办法。我把挂柿子的细枝折断,连枝条带柿子一同拿下,然后将细枝叼在口中,柿子吊在细枝上,稳妥得很。我用这个办法,口叼两个柿子,慢慢下了树,柿子完好无损。我小心把柿子放到麦田里,然后再上树,用同样的办法,又叼下来两个。叼着柿子下树时,想到电视里许多动物也是用嘴叼着储存食物,我使劲忍着才没有笑出来。

当我捧着4个柿子回到饭店的时候,饭早已做好了。饭罢,品尝过柿子,大家都说柿子比饭香。我问饭店里的两个本地人,留在树上的柿子人家还要不要了?他们笑着说,柿子多的是,凡不摘的,都不要了。于是我明白,这里的柿子也和家乡的红枣、海红果一样,有些不好的就不收留了。于是我们希望在以后行程中,能遇到更多的柿子挂在枝头。

后来,在万荣、永济、平陆等地的路边,果真也就遇到了。有些是在村里,我们怕人家笑话,没好意思去品尝。只要不在村里,遇到挂着柿子的树,我们就停车,下去吃一回再走,那一种甘甜难以言说。

11月行走河东大地,麦苗青青,柿子红红,没有煤矿,没有拉煤大汽车,山河稳固,家园无损,空气清洁,道路畅通,晋南人好福气啊!

猜你喜欢
克难石楼壶口
清平乐·赶考
中华魂(2024年1期)2024-01-18 21:58:44
壶口放歌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联围小学作品集
ViVi美眉(2021年9期)2021-01-14 07:17:47
疫情中的加拿大华文媒体:努力求变克难前行
华人时刊(2020年23期)2020-04-13 06:03:50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1:02
山西省石楼县在京召开 “塬谷石楼”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会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6-26 00:46:38
调结构 抓培训 强品牌 保增收 山西石楼:开展技能培训 科技助农致富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1-03 15:05:47
基层巡察“克难”要点
党员文摘(2018年8期)2018-11-29 21:27:10
忆秦娥·临壶口
黄河之声(2018年21期)2018-10-21 17:40:24
壶口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