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阳
从电梯效应谈起
乘电梯时,很多人都习惯仰头看着显示的楼层数,这是什么心理效应在背后起作用呢?实际上,这种行为与“私人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私人空间,是指在人们身体周围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人闯入私人空间,我们就会感觉不舒服、不自在。电梯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在电梯中,人与人的私人空间出现了交集,即互相感觉到对方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都想尽早离开这个狭窄的空间。向上看正是想尽快“逃离”这个狭小空间的心理表现。此外,当我们急于离开这个狭小空间时,楼层数不停变换的数字能让我们感到电梯在移动,自己是在向“解放”前进,从而缓解焦急的心理。
同理,在拥挤的车中人们会感觉不自在,也是因为有人进入了我们的私人空间。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
人与人之间保持什么样的
空间距离最好?
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亲密距离(45厘米之内)这是人际间最亲密的距离,只能存在于最亲密的人之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持如此近的距离,否则会让人不舒服。
个人距离(45~120厘米)
这是人际间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但能够友好交谈,让彼此感到亲密的气息。一般说来只有熟人和朋友才能进入这个距离。人际交往中,个人距离通常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120~360厘米)
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人际距离,也是我们在办公室中经常见到的。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处在这种距离中的两人,既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觉得太生疏,可以友好交谈。
公众距离(360厘米以上)
一般说来,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就是公众距离,还有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及,又能够保持神秘感。
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空间太小或太大
都会有不安全感
科学家对处于拥挤环境中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发现,过度拥挤对它们造成了明显的生理损害。对处于拥挤情境中的人类所做的观察与调查研究,也证明了相同的结果。人如果长期睡在胶囊公寓里会引起心理问题。有意思的是,空间太大与空间太小都会让人感觉不安全。住在狭小空间中,与睡在大马路上的心理反应竟然是相似的:没有安全感。
在夜晚,人处于较空旷的地方会害怕,只有进了房子里才觉得安全。人为什么在房子里才有安全感呢?行为学家与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许多行为方式和心理现象都是来源于古人类老祖宗的。
大约几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在温暖而又潮湿的森林中。后来,由来气候变得寒冷干燥,引起大片森林的消失。古猿不得不离开森林,来到地面上觅食,逐渐进化为原始人。以前,他们在地面上碰到猛兽,常常要爬到树上去。现在他们不能这样做了。原始人经常要受到野兽的侵袭与风雨冰雪等自然条件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躲进了山洞。山洞成了原始人的天然“保护所”,一躲进山洞,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这种“山洞安全感”随着人类的进化,一直隐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并演化成了现代人“居所安全感”。
人为何喜欢占据小小的角落?
一般来说,人喜欢占据小小的一角,而不喜欢独处于一个较大的空间里。就拿国外常举办的鸡尾酒宴来说,偌大的宴会厅里没有一张椅子,参加宴会的客人都手拿酒杯,站着边喝边谈。你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站在宴会厅中央的人很少,大多数客人总是沿墙或者在角落里站着闲聊。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召开全体员工大会,你会发现,大多数先来的人总是选择靠后面或靠两边的座位就坐,很少有人会去坐在前几排的中间座位。另外,在我们家居布置时,你还会发现:即使卧室足够大,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把床放在靠着墙的地方,很少有人喜欢把床摆在中间。
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问题:如果让一个人处在较大场所的中央,那就很容易使他产生心理紧张,变得惶惶不安。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感觉:太大的空间也会带来不安全感。
[责任编辑]蒲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