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思
昆曲,又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许多中国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曲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也因此而得“百戏之母”美名。《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这些昆曲经典剧目,经过600多年的洗礼,历久弥新,沉淀出独特的中国戏曲之魅。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首。
犹记得2008年的樱花时节,白先勇先生将一出青春版《牡丹亭》带进武汉大学,连演3日,可容纳2000人的活动中心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部被业界人士誉为拯救昆曲的“里程碑”作品,让江城学子领略到中国戏曲鼻祖的无穷魅力。
昆曲的魅力在继续,2012年2月29日、3月1日两个晚上,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国家一级编剧张弘先生,以及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女士,做客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堂,以“讲演”形式,为学子们一展昆曲艺术之美。
昆曲伉俪
已过耳顺之年的张弘先生,仍是一副江浙男人的清秀做派,普通话里带着吴侬软语的腔调,领口和裤脚都熨烫服帖。与昆曲打了一生的交道,最大的收获是何事?他抚掌大笑:昆曲让我找到了石小梅!一旁的石小梅,投来几分嗔怒的眼神,却难掩甜蜜。
这对携手走过44年的伉俪,真正诠释了何为“天作之合”。张弘搭台,将一出出口耳相传的昆曲剧目落在剧本上,他提倡化繁为简,乐队5、6人,舞台上就一扇屏风几张桌椅,戏好,全靠演员的功底;石小梅唱戏,工小生出身,“冷”是最大的风格,戏过她手,都像经过霜打一样,寒气逼人。
几年前,夫妻二人从江苏省昆剧院退休,闲不住,创办了“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开办讲座、个人专场演出、发行昆曲CD、参加各式交流活动……带着两人一辈子对昆曲的感悟走遍世界各地。日前,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还将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部分优秀演员赴美讲学、演出。
2月29日的首场讲座,张弘以“有情有趣演《红楼》”为题,与座下观众分享他将古典名著《红楼梦》改编成昆曲折子戏的创作体会。历史上,红楼从未进入过昆曲,对昆曲有“洁癖”的张弘,无论是剧本、音乐唱腔还是表演形式,全部按照昆曲传统,摈弃了华丽的舞台大投入,寥寥数景,全凭演员的功力撑起全场。
“如果拿昆曲来表达全景红楼梦,可以说无能为力。但如果把它转化成折子戏形式,从里面挑出一些经典的情节和情绪,昆曲就很容易表达。比如这次的《胡判》,写贾雨村和门子之间的阴暗交易,比如《读曲》,写的是宝黛共读西厢的场面……我们不再囿于仅保护过去的折子戏,我们也创新出可能成为未来经典的折子戏。那些投入巨大
的大制作,也许一年演一两场就不错了,而我们这一桌两椅的折子戏却能随时上演,不断打磨。”
演讲间歇,石小梅现场配唱了《牡丹亭》、《桃花扇》等剧目的经典片段,将昆曲的魅力更直观地表达出来。“姐姐,小生哪一处不寻到,你却在这里。恰好在花园内……”一段婉转、优美的“惊梦”片断技惊四座,这是一位已逾六十的老人,不拿话筒,声调却传彻全场。
昆虫在哪里?
昆虫,是昆曲迷的别称,随着昆曲保护与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昆虫出现。他们大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有因为白先勇先生的《牡丹亭》而认识、接触、喜爱昆曲;也有骨子里就存一份昆曲情结,比如这个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女生陆梨青。
“我的上辈子就已经与昆曲结缘。”陆梨青,本次“昆曲在武汉”活动策划组织者。这个22岁的小女生,因一篇介绍昆曲的文字唤起对昆曲的“前世记忆”,自此踏上追随的路途。在武汉读书时,她打包行囊全国奔跑,只为远方有昆曲演出,毕业后来到南京,不遗余力的做起昆曲的推广工作。每一场校园昆曲行,都得到学子的热烈追捧,这让陆梨青甚感激动与欣慰。
“我特别希望吸引到的昆虫,就是大学生。”张弘先生毫不掩饰对这个群体的期待,“我们对这一代年轻人有过误解,认为他们只会一味的赶时髦。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对接受新事物有更大的包容度,昆曲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剧种,但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