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联 沈达
摘要: 当今的中国,关于教育的讨论空前热烈:学生在抱怨,抱怨负担太重,压力太大;老师、家长在忧愁,忧愁学生没有理想,不愿付出努力探寻知识的奥秘;社会在侧目,反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作者就从平时教育工作的实践出发谈谈对生本理念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生本教育班级管理课堂教学
一、生本理念的自我理解
生,一是学生,二是生命。说学生,重在“学”,即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有学习的需求和必要;说生命,重在“命”,即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行动,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本,一是本人,二是本质。说本人,即学习知识的是学生本人;说本质,即学生的本质中具有探寻未知的冲动和需求。可以理解为:学生天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要求,天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剥脱他们作为主人的地位;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不缺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们感情丰富,情绪多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学习打印机”——输入什么材料打印出什么材料。我们要做的是:想尽办法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体味获取知识后的那种成功感觉,创设情境或其他教育机会让学生把喜怒哀乐都表现出来,感悟生命的酸甜苦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更好地学习。于是,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让学习提升生命质量,此质量不但是物质,更是精神。
二、生本理念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1.相信学生。
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刚做班主任的新老师,往往忙得焦头烂额,忧愁烦恼;更不妙的是:学生不领情,管理效果不好。这些勤奋的老师,负责任的老师事后就想不通了:我如此付出,为何学生还不能达到我所要求的呢?问题就在于:老师是一个人在想办法,一个人在做事,完全做了学生的“教育保姆”,学生成了“侍候”对象,学生没成为他本应成为的主人,哪能体味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工作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管理的事就交给学生管理,让学生参与的事绝不放过机会。比如,让全体学生一起编写出班规班训,还发动家长参与修改完成;学生自己制定违反班规校纪的处理措施,家长补充完成,从而,学生对于自己在学校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烂熟于胸,极大提高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就因为班规是他们自己定的。再比如,把班级管理权交给全体学生,每人都可当班长也都要当班长,每人管理一天,那一天,能交给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由他们处理决定,我只在其中提醒处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管理一天下来,写出感想和体会及还没管好的方面,通过反思,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这样,学生不但能具体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做主人,锻炼管理技巧,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在反思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即在学习中感悟人生。
2.当好参谋。
相信学生能做好很多事,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做,这是生本理念的具体运用,但学生毕竟经验不足,处理事情不够稳重,教育者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身边,当好学生的参谋。比如,管理中值日班长跟同学发生矛盾了,可以让班长说说当时的处理方法及态度,分析同学为什么不服管理,矛盾的根源在哪里?接下来怎么处理挽回局面,其实,很多时候,班主任不用出什么主意,在值日班长自己的分析中就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碰到问题了,学会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而这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相反,如果事无巨细都是老师处理解决,学生就失去这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缺乏作为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班主任不但在班级管理中当好值日干部的参谋,而且应当小组长的参谋。小组长怎样团结好小组成员使小组立于不败之地呢?班主任更要当好每一个学生处理师生矛盾、生生矛盾、亲生矛盾的参谋,在当参谋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思考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更进一步,思考怎样避免矛盾产生;如此,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处理问题的还是学生本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升了一个境界,作为自己的主宰在完善自己。
3.当好欣赏者。
放手学生管理班级,很多老师不敢也不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不相信学生,没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的管理成果。学生管理班级肯定不像老师亲自管理那样井井有条,平静如水,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缺陷,出现此起彼伏的小波澜;然而,我们要做的是:放低眼光,抛弃苛求的心态,用欣赏者的眼光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一切将会变得如此自然: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管理的,管理的目的一是学习管理,二是在管理中暴露自己的缺点,给老师提供教育的契机。所以学生管理成功了,是成功了;管理出现问题了,也是成功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何愁有之?就让我们当好导演,当好军师,当好看客,让学生在我们的身旁,在眼前,在本属于他们的舞台上尽情表演。让我们做智慧的育人者,学生前程的“规划局长”,运筹帷幄的指路人,把一切锻炼才能的机会、感悟生命的时刻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各项技能的强者,精神生命的强者。
三、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试验场。绝大部分的教育火花都在课堂中产生、迸发。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只使用了课堂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功能,却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功能。按照郭思乐教授的理念: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们需要的不但是知识,更是成长为一个完整人格的人的各种“养分”。学生就像森林中的一棵树苗,他们要长成参天大树,不但需要肥料,更需要阳光,雨露;风,雪,雷,电;甚至害虫,猛兽,更至: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养分”万万千,他们各司其职,给学生以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资源的发现与利用是我们今天提高教育质量的希望所在。尽可能发挥和利用学生资源的教育,是教育的新的境界”。[1]我们应该怎样创设教育学生的机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二是授学生以渔,三是成立互助互学学习模式,四是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感悟。
1.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2]求知的欲望是人的本质愿望,人人具备。作为站得更高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发现每位学生的禀赋特长,激发学生内心中那把待燃的星星之火,使之燃烧,并达到燎原之势。血气方刚的少年充满着朝气,心中滚荡着不服输的澎湃的血液,寥寥数语便可煽动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在平时教学课堂中,我或抒发爱国情怀,或树立班级优秀目标榜样,或畅谈自己求学中如何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在具体讲课解题时我坚持孔子教育名言:不愤不启,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简单点拨,使之豁然开朗,感悟思考的魅力,知识的诱惑,激发学生内心无穷的求知欲望。如此,学生便会在求学之路上像永动机一样,充满动力,从此不愁学生整天浑浑噩噩,无所追求。
2.授学生以渔。
“我们的生本教育改革所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科学文化知识的探索有其可以遵循的基本方法和道路。教育者除了带领学生学好新鲜知识外,更应从中引导学生探寻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这样,学生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把方法运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上。教学中,我不忘传授自己学习时的具体做法,邀请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畅谈学习方法,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方法的不妥之处,学习榜样,改正自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其器已利,再加恒心与毅力,则学生的成功必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成立互助互学学习模式。
如果说学生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已经具备学好知识的基本条件的话,那么,互助互学的学习模式就是助学生成功的外在条件。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在群体中获取帮助,或帮助别人,不但解决了学习问题或帮助别人解决了学习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好好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这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习得的一种技能。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可以倡导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互助互学学习模式,如:一师一徒,小组合作,成绩优异学生志愿者队,所教两个班级的合作与竞争,等等。由此,我作为教育者可以清楚醒目地看到:学生如何在集体中获取资源,奉献自己,参与竞争。就像是一棵老树看着幼苗成长。
4.引导学生总结,思考,感悟。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4]学而不思则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生只有在事后的思考中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存在,也只有在思考中才能吸取教训,为以后改正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打下基础。考试的失败,与同学、家长发生矛盾,违反班规校纪,遇到困难情绪低落等,这些时候就是教师把握教育契机的最好时候。此时,我们无需长篇大论,喋喋不休,更不必河东狮吼,大动肝火,只需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生此类问题的内外原因、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监督学生执行一段时间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依旧只是学生问题发生的发现者,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而问题解决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我们不做喧宾夺主者,只做随风潜入的细雨,默默耕耘,无声润物。
综上,教师应把自己对生本理念的理解具体运用到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张扬个性,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需要各种成长机会来锻炼的活生生的人,而创造更多的教育契机。教育者也是学生,也要学习,与时俱进,因为:时代在变,对象在变。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多想出智慧,有心者事必成。教育时会出现各种问题,各种困惑,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就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7.
[4]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