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军
勿让既有的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继续,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改革之本,便是厘清逻辑,使进取中的中国继续前行。
人民日报的一篇《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社论,将“改革”的字眼进一步放大的同时,更指明了现状与方向: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2012的全国“两会”,热点问题仍然是围绕改革进行,通过对经济成绩的回溯,不难明了改革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未来的结构调整,经济社会问题的整体统筹,以及一应具体问题的解决,答案指针指向的仍是“改革”二字。
成就之源
2011年,天津、重庆、河北、河南、广西等多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天津和重庆经济增速高达16.5%,有23个省份迈入“万亿俱乐部”。但对于2012年,各地纷纷调低经济增长目标1到2个百分点,显示出政府工作思路已发生重大转变——淡化经济增长指标,更看重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惠民生、增活力等,均成为地方“两会”的关键词。
实际上,对这些关键词的看重,一方面是源于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必然抉择。改革三十多年,中国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来,在经济危机的考验之下所取得的层层突破,更凸显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含金量。
早在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时,国家统计局曾发布《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用“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来形容改革开放的成功路径,并列举了因改革而促成的七个领域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三、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五、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六、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七、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
尽管经济危机在2008年肇始,对中国经济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这四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接近两位数。当然,罗列成就,绝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更加明确非改革就不能取得任何的成就。如果因为阶段性的成绩而骄傲,因进入深水区之后所面临的阻力而却步,那市场经济势将重走回头路,将既有的成绩毁灭。诚如《要微词,不要危机》中所指出的,“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
诊脉当下
二十年前,著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中国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新阶段,彼时已经腾飞了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再一次获得新的政策活力,从而步入了增长的新时期。
但从改革的曲折进程来看,远远不是沾沾自喜之时。经济现象上看,众多经济问题已经开始凸显,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通胀压力逐年递增,民营经济生存环境改善有限,社会保障问题有待深度解决,透过这些经济现象,正是经济学人们屡屡诟病的腐败现象、国进民退、垄断和行政指令型经济等重重问题。
为改革鼓与呼多年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时下的全面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改革和转型,要注意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要解决腐败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推进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改革,实现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吴敬琏说。
实际上,对于吴敬琏提到的政治贪腐,温家宝总理早就明确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在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而接受审查之后,温家宝总理进一步强调了“贪腐问题和物价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威胁社会稳定”。
“无论什么人,有多高的职务,只要他们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都会受到严厉惩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手软。”温家宝总理说。
实际上,近年来党和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努力,便是对潜在问题未雨绸缪的举措。“如果物价上涨同贪污腐败现象联系在一起,足可以引起人民的不满,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温家宝总理说。
去年在新华网答网友问时温家宝总理表示,在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有效措施的前提下,一个人民监督的体制也正在建立。
为民众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改革中遇到的一应难题一起,在决策层的长远考量中都被纳入了视野。也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中,在回溯成就同时亦指明需清醒认识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被突出谈到,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的担忧也开始出现。加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不协调,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的现实,均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改革不变
和吴敬琏一样的众多经济学人均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结构调整期。既有的良好经济基础和危机背景下的软着陆,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重新深刻定位市场经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抓住这个机遇,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的进程将大受影响。
先于全国两会的地方两会均已闭幕,从各省、市的热点议题和提案来看,改革、民生、发展、创新等关键词是各省尤为看重的内容。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特征的改革客观上已经体现在顶层设计的蓝图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已经明确提出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2012年工作重点,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希冀在转型中谋得发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也不甘落后,将目光瞄准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科学经济。与此同时,对GDP的盲目崇拜也得以缓解,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挂钩的新筹谋也被提上日程。
从时下各级政府对改革的侧重,回溯到1992年的的“又一个春天”,还有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中国所取得的所有的阶段性突破与成就,无不源于变革。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改革不会有过去时和完成时,永远是进行时。
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主要矛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改革一直都是唯一的答案。
总的来说,解决当前的重重问题并不复杂,只要继续抓好改革,一如三十多年中所正确践行的,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的事实不仅为自己承认;关注民生,涵盖企业与公民个人的普遍减负自是应有之意。
更为关键的是,勿让既有的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继续,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改革之本,便是厘清逻辑,使进取中的中国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