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道松溪河

2012-04-29 13:19李程
源流 2012年5期
关键词:平远县松溪三省

李程

松溪河,位于闽粤赣交汇点上的广东平远县差干镇,千百年来为粤赣两省间“盐上米下”的古驿道。沧海桑田,岁月流转,昔日的繁华水陆通衢,曾湮没在荆棘丛生的峡谷深渊,寂寞了八十年。只有缓缓的流水、绝壁的鸟鸣,坚守着幽静的家园。待人们撩开她神秘的面纱时,她脱俗的美艳、神秘的盐道,才重新走进世人视线,让人惊叹不已。

如果不是附近有“人间仙境”的国家三A级景区五指石的话,松溪河可能至今还只是少数渔夫行舟撒网的秘境。当地有识之士,遍访长者,披荆斩棘,方发现此境。于是,当地弄潮儿造舟揽游,秘境始成一方休闲圣地。“五指石恰似丹霞地貌、松溪河不逊桂林山水”。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舟行其间后,发出“何必舍近求远,休闲请到平远”的赞叹。

三省通衢

松溪河位于要冲之处。清嘉庆25年《平远县志》介绍了该县独特的地理环境:“环邑皆山也。而北接边江赣,东接闽汀,轮蹄舟车,缤纷络绎,实为三省之冲。”此处的“邑”为平远县老县城仁居镇,仁居北面有座属武夷山脉、海拔1529.8米的项山甑,仁居河发源于该山南麓,县城往东流于“差干堡”5里后,称为“差干河”,再20里至下坝圩武平县界。而松溪河系石窟河上游差干河的一个支流,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罗塘乡、项山乡以及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下坝乡细河,河水由福建流入差干加丰村,呈西北向东南流向,于加丰村和湍溪村交界合溪峰流入差干河。

千年盐道

松溪河发源于“罗塘”,流经福建下坝,地理位置突显了“要冲”作用,古称松溪河为“流江闽出入孔道”。据《区与界:清代湘粤赣蚧邻区食盐专卖研究》一书考证,这一古道对赣南具有重要意义:“从赣州溯贡水而上至湘水,到达筠门镇后,或换小船至罗塘再挑越筠门岭,或直接挑越筠门岭,抵达镇平县新铺,然后船运通过石窟河经梅溪至嘉应州”。

这条客家人的“盐米之路”,肩挑、马驮,盐上米下,接驳筠门岭与下坝的水运码头。福建下坝河水域宽,明宣德年间(1426-1435),蕉岭与下坝之间就有船运。清乾隆时,赣南各县食盐都从下坝挑运到江西罗塘,下坝经商之客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江西宁都、于都、兴国商都来这里建筑盐馆、米馆,作储盐之用,广东的盐大量水运至下坝;赣南各地的山货也大量地肩挑至下坝,由下坝水运到广东。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海禁大开,各种洋货至蕉岭驳运到下坝。当年来往于下坝河的木船,最多时每天有600艘,每船载重量上水3000斤,直至1930年毛泽东写《寻乌调查》时,还依旧繁荣如昔:“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从兴国来的以茶油为大宗,在筠门岭上岸,每天从筠门岭至广东下坝的大米、豆子、茶油共有四、五百担。下坝运至筠门岭的以海盐、海味洋货为多。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回。”

通达三省的古驿道,给赣南、粤东、闽古带来了明清五百多年的繁荣,培养了大批客家富商,同时也孕育了辉煌的客家文化。

古桥沧桑

道光年间,邑人苦于“溪流有谷断岗千尺,石头不转,舟楫难通。先是乡人醵金作会,架木为桥。而山水冲注,注辄倾圮,临流者为叹。”于是广募资金,“匠断山骨,长虹飞跨”,松溪桥于道光十年(即1831年)建成。该桥东西走向,两孔跨于峡谷之间,如长虹卧波。全桥用花岗石筑而成,长100.3米,宽4.9米,高12米,东端引桥长33.1米,西端引桥长27米。桥两边竖有石栏,石栏间左右各20根石柱,柱顶呈葫芦状,石栏高0.9米,中间石栏上镶嵌“松溪桥”碑,颜体正楷,书法刚正而丰满。

在狭窄的河谷上,近5米桥面的宽度,显得非常奢华,可以推想当年往来客商摩肩接踵。在桥东侧的观音宫遗址,6块道光十年兴建松溪古拱桥的碑记倚放于杂草丛生的断墙边,仍完好无损,详细记载了当年修桥的艰辛与捐资者芳名。桥西侧有约60平方米三个房间的地基遗址,桥端数株古拙茂盛的梅花适时盛开。据当年文物工作者考证,古梅由邑绅募资种植于清乾隆41年(公元1766年),植梅10株。历史几经兴衰,现存3株是“宫粉”。如今,古梅虬枝开嫩花,灿若霞锦,动似美女,典雅极致,格外妖艳。

人文蔚起

鸡鸣三省的松溪河畔,上苍垂青于此。在松溪流域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英才。

——进士谢升庸。谢升庸是平远史料记载的五位进士中的明朝第一位进士,字畴裕,平远县差干镇湖洋村人。生于康熙年间,幼年生母病逝,自幼懂事,勤于家务,智力不凡,深得父母宠爱。因家庭经济所限,10岁时方进私塾读书。他珍惜宝贵时光,搬到五指石书室从师苦读。其师经常带他到五指石周围游山玩水,捕景作诗。升庸经常饮用书室附近的清泉,文思大进,为文下笔立就,此乃五指石“聪明泉”称谓之由来。谢升庸读完私塾后,游学于平远县东石和嘉应州(今之梅州),学业有成,于清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考取举人。于清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考取三甲第103名进士。谢升庸历任江南金坛县令、河南正阳县令、惠州府教授等职。一生学问渊博,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曾获朝廷多项记功。日与诸生员讲学,教人先培养度量见识,后被士林仰之为“泰山北斗”。

——忠臣谢志良父子。谢志良为平远差干乡上坊村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年。志良自幼聪明,智力过人,受其两世将门之熏陶,未弱冠投笔从戎,官升太原总兵。明末清初,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王朱聿键被郑芝龙等拥立为帝,史称隆武帝。谢志良与其子谢上逵奉命在五指石建立基地,进行反清复明活动16年,最后被清军会集惠、潮、汀、赣四府之兵合围击败。五指石石桌石凳,是隆武帝坐朝的象征性宝座。殿下侧的混元塔,是石林寺众僧为纪念当时死亡将士所筑,现墓顶犹存。

红军秘道

几百年间,松溪桥风雨如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段连结三省的古老盐道,有幸为神秘红军路,为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泽东早1930年5月时,便在《寻乌调查》中关注到必经松溪河的通道,为红四军分兵平远作了充分的调研:“一条从澄江通安远挖补界之罗塘(三十里),再由罗塘南往下坝,北往门岭”,“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有约三百担过。”

据《平远党史》记载,1930年5月14日,由红四军第一纵队一千多人在林彪率领下进驻平远,帮助建立了红色政权和武装。5月31日,红四军一纵队奉前委命令离开仁居,经差干下坝,回师闽西。松溪古道是当时差干往下坝的唯一通道,誉为“红军路”当之无愧。

1931年1月到1932年5月后,平远、蕉岭与江西省寻乌合成蕉平寻苏区,“原日三县革命健儿与各地红军共同驰骋于全国各地战场上”平远第一任县委书记李巴林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中央苏区成立后,平远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松溪古道又成为江西革命根据地运输物资的重要通道。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包括松溪在内的闽粤赣边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时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中回忆说,1935年2月,中央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部队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展游击战争,其中“红二十四师的四个连,到寻乌南部和蕉岭、平远、武平一带进行游击战争”。

土地革命时期,平远县不仅成为粤闽赣苏区的重要屏障,而且成为粤闽赣苏区与中央苏区在南部相互联系的重要枢纽。2011年8月,平远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时隔八十年终还历史本来面目。

猜你喜欢
平远县松溪三省
广东省平远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费孝通题名“三省井”
赞大别山三省五市新田园诗大赛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松溪版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平远县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
学前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松溪内家拳传承路径研究
生态家园 福建松溪版画作品展(晋京展)作品选登
松溪秋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