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情境下组织冗余资源的作用分析

2012-04-29 00:44李文君刘春林
经济与管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企业绩效突发事件

李文君 刘春林

摘要:资源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绩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资源存在形式,组织冗余资源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不同学者对冗余资源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既有积极的观点也有消极的观点,这种差异主要是受到研究情境和冗余资源自身类型的影响。冗余资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缓冲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保护企业的技术核心,给管理者提供较大的管理弹性,促进企业创新行为和组织变革的发生,帮助企业适应环境。

关键词:冗余资源;突发事件;企业绩效;环境变动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6-0051-06

一、引言

近年来,地震、海啸、非典、甲流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给我国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带来了突如其来的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除了要维持自身生产运营,还要应对外部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企业的这些活动都需要资源作为支持,组织冗余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形式,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组织冗余资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是“组织实际拥有的资源与组织维持现状所需资源之间的差异”(Cyert and March,1963)。而对于冗余资源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理论有不同的观点,组织理论认为冗余资源能够缓冲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护企业的技术核心,因此,一定水平的冗余资源有利于企业生存;而代理理论则认为冗余资源是企业的一种成本,会引发代理问题,导致企业的低效率,因此主张企业应当减少冗余资源的持有量。基于两种不同的观点,现有研究对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的结论,包括正向或者负向的线性关系,正U型、倒U型、以及转置的S型的曲线关系。

冗余资源的作用及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是因为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研究情境、样本特征等等。情境因素是在对冗余资源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化,带给企业的可能是威胁也可能是机会,企业要面临更加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在威胁环境下,冗余资源可以支持企业改变战略反击环境冲击;在机会环境下,冗余资源可以支持企业抓住机会,甚至利用自身资源创造更多机会,以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冗余资源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存在形式,在短期内可以吸收和缓冲环境变化的影响,给企业的资源需求提供支持;从长期看,可使得企业能够结合冗余资源的性质和外部环境的特征进行探索开发,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冗余资源及其分类

早在1938年Barnard就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冗余资源的作用,但是1958年才有学者提出“冗余”(slack)一词。对于什么是冗余资源,有学者认为是“组织拥有的资源与维持组织现状所需资源之间的差异”,是组织内没有使用的资源,能够给组织内的个体和部门带来满足感,用来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Cohen and March(1972)认为冗余资源是“组织拥有的资源与实际需求资源之间的差异”。March(1976)指出组织并不是在最优化的状态下运行的,冗余资源就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多余资源以及未开发的机会,能够缓冲困难时期给企业带来的影响。Bourgeois(1981)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冗余资源的定义进行了完善,指出冗余资源是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现实的或者潜在的资源,其存在能够使得企业通过调整适应内部压力,根据外部压力进行策略上的调整或者从根本上进行战略改变。基于Bourgeois的定义,Sharfman et al.(1988)指出冗余资源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可见并可用的,而且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所能提供的管理灵活度也不同,管理者可以根据环境特征,利用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来保护企业不受内外部压力的影响。

企业中的冗余资源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超额的能力、未使用的资本等。基于冗余资源自身特点的不同,现有文献在对冗余资源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对冗余资源进行了分类。

根据存在形式的不同,冗余资源可以分为财务冗余、人力资源冗余和技术冗余,而且不同形式的冗余资源提供的吸收缓冲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Meyer,1982)。根据资源的可用性把冗余资源分为可得到的冗余资源、可恢复的冗余资源、以及潜在的冗余资源(Bourgeois and Singh,1983),其中可得到的冗余资源是还没有进行特定配置的资源,可恢复的冗余资源是已经转化为额外成本的资源,而潜在的冗余资源的可用性最低,是由负债形成的资源。目前研究中用的最多的分类方法是把冗余资源分成两类:Singh(1986)根据冗余资源自身的灵活程度,把其分为非沉淀冗余资源以及沉淀冗余资源。Sharfman et al.(1988)从冗余资源对管理灵活性的影响角度,把冗余资源分为高灵活性和低灵活性的冗余资源。George(2005)认为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自身灵活度和弹性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组织内外部的压力,而且还给管理者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管理灵活性。此外,也有学者根据研究需要结合多个维度对冗余资源进行分类,例如,Voss et al.(2008)从稀缺程度和灵活度两方面把冗余资源分为财务冗余、客户关系冗余、人力资源冗余和运营冗余四类,并指出在面对威胁环境时,稀缺度和灵活度不同的冗余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并且会因威胁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冗余资源的定义主要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冗余资源是企业所现有的未完全使用的资源,其次冗余资源可以缓冲环境变动带来的冲击,最后冗余资源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现有研究基于灵活性、吸收能力、稀缺程度等特点对冗余资源进行了分类。灵活性高的冗余资源适用范围较广,容易实现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稀缺程度较低;灵活性低的冗余资源则是已经配置并以特定形式存在的资源,不易转化,稀缺程度也较高。

三、冗余资源的作用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冗余资源作为公司一种不可避免的资源存在形式,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一直以来组织理论和代理理论对冗余资源的作用有相反的观点。

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个把生存视为终极目标的有机体(Pfeffer and Salancik,1978;Thompson,1967),冗余资源的存在对企业的生存有积极的作用,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Wernerfelt,1984)。企业积累和维持冗余资源能够支持企业从事高风险活动,鼓励并增加创新;通过给企业内各部门提供充足的资源使得部门目标顺利实现,降低部门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从而减少内部冲突。此外,冗余资源具有的吸收和缓冲功能能够缓解环境变化等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并保持企业的稳定(方润生,2004;冉敏,2007)。因此,Bourgeois(1981)认为冗余资源是企业解决冲突的资源、是工作流程的缓冲机制、是组织内部促进战略改革或者创新行为的驱动因素。

与组织理论的积极观点不同,代理理论认为冗余资源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代理理论的支持者指出冗余资源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了代理问题,这是与效率原则相悖的(Tan and Peng,2003)。公司的管理者会利用公司冗余资源来追求高薪水、高职权等,与公司所有者所追求的高投资收益率产生了不一致,导致代理问题的发生。资源的局限性要求企业有效均衡地配置资源,而拥有较少资源的公司能够比拥有更多资源的公司更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Baker and Nelson,2005)。此外,代理理论还认为过多的冗余资源会给企业带来惰性,而不去尝试新的突破,会减少企业的创新。冗余资源对外部环境冲击的吸收缓冲作用也会导致管理者的过度乐观,降低管理者对环境感知的灵敏度,采取与公司不相匹配的战略行为,给公司带来伤害(Cooper and Dunkelberg,1988;de Meza and Southey,1996)。

冗余资源对企业的作用最终都会反映在企业绩效上,基于组织理论和代理理论两种不同的观点,现有关于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研究也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有正向或负向的线性关系,也有正U型、倒U型以及转置的S型等曲线关系。

Cyert and March(1963)在著作中指出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当企业绩效增加时,冗余资源可以防止期望标准的过度升高,而当企业面临困境时,冗余资源能够保持期望标准不变。Miller and Leiblein(1996)也发现组织冗余资源的水平越高,企业绩效越好。Hambrick and DAveni(1992)针对频临破产企业的研究发现,这类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冗余资源很少。因此,冗余资源有利于企业的生存,还能够降低风险,有利于企业绩效的增加。但是,也有研究表明冗余资源的存在会抑制企业绩效的增加,导致企业次优行为的产生,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是负向的线性关系。

Sharfman(1988)指出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冗余资源总有一个最优水平。适度的冗余资源能够增加企业绩效,超过最优水平后,太多的冗余资源会导致企业的衰退,冗余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呈现的就是一种倒U型关系(Nohria and Gulati,1996)。然而,Bromiley(1991)在对冗余资源的作用进行研究时认为,冗余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是正U型关系,即当企业冗余资源的水平较少或者较多时企业绩效比较好,而适量的冗余资源却会导致企业绩效的下降。

国外对于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一般是基于成熟市场条件下的企业样本,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组织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又是何种关系,与国外的研究结论是否一致呢?Tan和Peng(2003)通过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研究发现,在转型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冗余资源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而超过临界点后,冗余资源便会抑制企业绩效。此外,蒋春燕、赵曙明(2004)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是转置的S型关系,在低于目标范围和超过目标范围时,冗余资源能够增加企业绩效,而在企业目标范围内,冗余资源却因为容易导致自满情绪、使企业缺乏动力而减少企业绩效。

以上分析表明,现有文献对冗余资源的作用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有的认为冗余资源能够缓冲环境冲击,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组织变革,有利于企业适应环境,提高企业绩效;有的认为冗余资源会使企业在变动的环境中变得迟钝,并导致管理者过度乐观以及自满,会损害企业绩效。以此为基础的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多样化。这些关于冗余资源不同的观点都有各自的数据支持,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研究背景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成为研究冗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变动方向以及环境特点等都有可能影响冗余资源作用的发挥。接下来,本文以突发事件为例,对给冗余资源带来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简要的分析。

四、突发事件对冗余资源作用的影响

企业生存的环境关系到公司的未来,近年来国内外突发事件频发,公司外部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2007年11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环境更加动荡、复杂,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是威胁也可能是机会,外部环境中资源的迅速减少使得企业更加依赖自身储存的资源来进行运营,冗余资源的存在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变动方向对冗余资源作用的影响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给多个企业带来环境的变动,但是企业所感知到的环境变动的方向却可能不相同。突发事件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可能是威胁,也可能是机会。例如当地震发生时,会对灾区的企业造成极大的威胁,如厂房设备的破坏、人员的伤害等,给这些企业的经济绩效带来了直接的损害。而与此同时,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的建材类的企业,由于产品需求的增加,会给企业的收益带来正面的影响。对于外部环境是威胁还是机会的认知是基于企业管理层对组织运营环境带来的损失和收益程度的估计(Staw et al.,1981)。前景理论认为,企业在面临环境威胁带来的损失时应该选择高风险的决策(Kahneman and Tversky,1979)。因为威胁环境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地位,应增加对创新能力的投资来应对环境带来的威胁以及无法预测的收入。而且在威胁环境中组织所感知到的战略风险比在机会情景下要少,因此,在威胁环境下,企业更多地寻求风险而非规避风险;反而在机会环境下,企业会规避风险,依赖现存的能力和资源来进行响应,而不是对高风险的战略进行投资。关于企业对不同外部环境的响应,威胁刚性理论则给出了相反的结论(Sitkin and Pablo,1992):Dutton and Jackson(1987)认为威胁暗示的是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现有运营决策的失效,企业应该进行风险规避并关注组织地位。当面临威胁环境时,企业应当降低对创新等高风险行为的投资。而当管理者对外部环境是机会认知时,因为机会环境加大了成功结果的期望,并且能够较好地控制组织地位,因此企业应当鼓励风险较大的创新等战略。

组织理论认为企业战略活动要与环境相匹配,而组织冗余资源能够支持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当企业内只有很少一部分冗余资源时,管理者可用的选择权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会降低组织弹性,随着冗余资源的增加,当企业需要采纳新的组织活动来适应环境时,积累有冗余资源的企业更能够积极地响应环境需求的变化(Cheng and Kesner,1997)。Thompson(1967)指出,组织冗余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充足的甚至是过量的资源储备能够给企业提供较大的行为选择的弹性以适应周围环境。

企业对环境的变动做出何种响应会受到冗余资源水平和性质的影响。威胁情境往往意味着环境中可用资源的匮乏,较高水平的冗余资源就可以提供给企业较大的管理灵活性和战略弹性。例如,非沉淀性的冗余资源由于其流动性较大,可转换性较高可以支持高风险行为的发生,以此来响应环境带来的威胁。Dutton和Duncan(1987)指出,当组织面临一个要求紧急响应但是又缺乏必须的资源的情况下,组织可能采取增加变化的方式来处理紧急事件。而从另外一些企业的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引发的环境变动过程中可能蕴藏着一些机会(Wan and Yiu,2009),如环境变动会改变对有吸引力的市场的定位。在机会情境下,冗余资源不仅能够缓冲环境带来的波动,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充分利用机会。例如,以机械设备形式存在的沉淀性冗余资源在客户需求突然增加的情况下可以立即投入生产,使企业更快地满足需求,适应变化。

(二)环境特点对冗余资源作用的影响

环境与组织之间的交换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是资源,另外一个是信息(Aldrich and Mindlin,1978;Scott,2003),二者都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Bradley et al.(2011)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环境的动态性、环境中资源存量及可用性、行业竞争性三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目前企业的生存环境,而突发事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动态性和环境中资源存量及可用性两个方面。

环境动态性反映的是当环境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竞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时,环境的变化速度以及不稳定性的程度。环境的这种不稳定性会带来信息的匮乏(Sirmon et al.,2007)。高度动态环境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潜在机会。因为环境的动态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市场资源的短缺或剩余,这就会给具有特殊知识资源的企业带来机会(McGrath,1997)。而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需要引入复杂的资源给企业创造机会,增加企业绩效(Bradley et al.,2011)。这种资源可以包括:经验丰富的团队,工厂建筑物等固定资产,以及独特的设备等(Denrell et al.,2003)。这种已经内化在企业活动中、灵活性低的冗余资源由于是以特定的形式存在企业里的,相比灵活性高的冗余资源稀缺程度较高,可以作为创造机会的复杂资源进行使用,在稳定的环境中为公司获取收益增加筹码。突发事件情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动荡,此时以财务冗余为代表的灵活性高的冗余资源由于转换较快,转换成本较低,对于快速抓住环境变化产生的机会是必要的;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沉淀性冗余资源能够给公司提供独特的知识或能力来进行特质资源的组合(Denrell et al.,2003),创造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机会,增加公司收益。此外,公司要关注企业内部产生的机会,企业组合现有的资源来解决新的问题或者是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被市场忽略或者丢弃的资源来创造价值。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环境中资源减少,可用性降低。当环境有着更多的可用资源以及较高的市场增长性时,企业潜在的投入以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由于存在较多的可用资源,允许企业存在不同的目标、战略以及结构,增加了公司收益的机会。然而在可用性资源较多的环境中,快速决策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必要条件(Baum,2003),同时也需要管理者拥有更多的自由裁量权。由于以财务冗余为代表形式的非沉淀性的冗余资源易于转换,能够促进企业快速行动以及加强管理灵活性,可以支持企业在富裕度较高的环境中增加收益机会。在资源较少、可用性较低的环境中,对有限的可用资源的竞争更多。由于环境中可用资源的短缺会对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产生影响,降低了公司的弹性(Koberg,1987)。战略选择的减少会直接导致公司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较少。环境中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企业更多地依赖内部资源创造机会。Bradley et al.(2011)指出在这种环境中,冗余资源的存在可以给企业创造新的机会。较多的冗余资源的存在允许企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更多的创新,以及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战略。

如今的企业生存环境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经济危机、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企业现有的内外部环境的特征带来了影响,可用资源的种类、数量,产品需求的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冗余资源能够支持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仅可以缓冲环境冲击,保护企业的技术核心,而且最主要的是能够为企业的战略调整提供资源支持。因此,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冗余资源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五、总结

资源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绩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组织冗余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种存在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冗余资源、企业生存环境、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企业持有的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正向或者负向的线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冗余资源自身特性、环境特征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外部环境感知的影响。

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环境突变,可以获取的可用性资源减少,顾客需求结构改变,等等。此时企业的现有战略已经与环境不相匹配,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来调整战略,适应环境。冗余资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缓冲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冲击,起到缓冲垫的作用,从而保护企业的技术核心;而冗余资源能够满足企业日常运营的资源需求,以及组织变革等。此外,在动态环境中,冗余资源还可以给管理者提供较大的管理弹性,可以支持灵活性和快速决策,促进企业创新行为和组织变革的发生,帮助企业适应环境。企业中冗余资源从流动性上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另一类是沉淀性冗余资源。冗余资源的类型同环境因素一样,对企业绩效有着复杂的影响。非沉淀性的冗余资源能给企业提供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帮助企业克服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促使企业抓住环境提供的机会。特别的是,当环境中的机会较少需要企业自己去创造时,非沉淀性的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更加显著,能够支持企业进行创新等风险行为。而沉淀性冗余资源灵活性比较低,不易转化为公司需要的资源,但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沉淀性冗余资源却可以支持企业的规模经济。由此可见,结合多种因素才能更好地对冗余资源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Cyert R,March J.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M]. 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3.

[2]Tan J,Peng M.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Firm Performance During Economic Transitions:Two Studies from an Emerging Econom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249-1264.

[3]Cohen M D,March J G,Olsen J P.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17(1):1-25.

[4]March J G,Olsen J P. Ambiguity and Choice in Organizations[M]. Bergen:Universitetsforlaget,1976.

[5]Bourgeois L J. 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1):29-39.

[6]Sharfman M P,Wolf G,Chase R B,Tansik D A.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Slac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4):601-614.

[7]Meyer A D. Adapting to environmental jolts[J]. Adnim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515-537.

[8]Bourgeois L. J.,Singh J. V.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Political Behavior within Top Management Tea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1983,43-37.

[9]Singh J V. 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10]Geroge G. Slack Resour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ly Held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661-676.

[11]Voss G.,Sirdeshmukh D. and Voss Z G. The effect of slack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threat on product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1):147-164.

[12]Pfeffer,J.,and G.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M]. New York:Harper & Row,1978.

[13]Thompson J D. Organizations in Action[M]. New York:McGraw-Hill,1967.

[14]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15]方润生.企业的冗余资源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6]冉敏.论冗余资源与扭转战略选择[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7]Baker T.,Nelson R. E.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5,(50):329-366.

[18]Cooper A. C.,Dunkelberg W. C.,Woo C. Y.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97-108.

[19]de Meza D.,Southey C. The borrowers curse:Optimism,fi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J]. Economic Journal,1996,(1):375-386.

[20]Miller K.,Leiblein M. Corporate risk-return relations:returns variability versus downside ris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91-122.

[21]Hambrick D. C.,DAveni R. A. Top team deterioration as part of the downward spiral of large corporate bankruptcies[J]. Management Science,1992,(38):1445-1466.

[22]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M]. New York:Free Press,1957.

[23]Nohria N,Gulati R. Is Slack Good or Bad for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5):1245-1264.

[24]Bromiley P. Testing A Causal Model of Corporate Risk Taking and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1):37-59.

[25]蒋春燕,赵曙明.组织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的时间序列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5).

[26]Staw B M.,Sandelands L E.,and Dutton J E. Threat-rigidity 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ultilevel analys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1,(26):501-524.

[27]Kahneman D.,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J]. 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28]Sitkin S B.,Pablo A L. Reconceptualizing the determinants of risk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4):9-13.

[29]Dutton J E.,Jackson S E. Categorizing strategic issues:links to organizational ac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2):76-90.

[30]Cheng J. L. C.,Kesner I. F.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hifts:The impact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atter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7,(1):1-18.

[31]Dutton J E.,Duncan R B. The creation of momentum for chang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strategic issue diagno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7,(8):279-295.

[32]Wan W P.,Yiu D W. From crisis to opportunity:environmental jolt,corporate acquisi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791-801.

[33]Aldrich H.,Mindlin S. Uncertainty and dependence:two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J].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1978:149-170.

[34]Scott W R. 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and Open Systems[M].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3.

[35]Bradley S W.,Shepherd D A.and Wiklund J. The importance of slack for new organizations facing tough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48):1971-1097.

[36]Sirmon D G.,Hitt M A. and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273-292.

[37]McGrath R G. A real options logic for initiating technology positoning investment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974-996.

[38]Denrell J.,Fang C. and Winter S G. The economics of strategic opportunit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7-990.

[39]Baum J R.,Wally S. Strategic decision speed and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107-1129.

[40]Koberg C S. Resource scarcity,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and adap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7,(30):798-807.

责任编辑、校对:关 华

猜你喜欢
企业绩效突发事件
石油石化企业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分析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融”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