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体认知的强劲能动性企图占有认知、改造世界的主导地位。但是,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主体对事物的瞬时理解和主体思维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并不允许主体完全、绝对的占有世界,二者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选择对认知的不断跋涉,使心灵在时刻享受着过程的精彩与欢娱的同时走上追求完善的道路。
关键词:主体认知;自我有限性;认知过程;
人的能动性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事实来验证其能动效果的客体,同时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推崇得到了更大的加剧,客体和主体似乎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但是,主体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实质上已经决定了客体在主体建构过程中必然含有主体的意向,而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有限性决定着人无法达到对世界的完全认知。对此,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发问:客体的存在和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否是无意义的呢?是否就意味着主体是可以肆意妄为呢?如果这样的话,生存岂不陷入了虚无之中,人生之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纯粹唯我的主观世界论
主体或者能够绝对地保持自身不变并以此将客体包含在自身之中,能够从自身中创造或者排斥客体。古希腊的诡辩术就是鉴于这一点而发展起来的。他们竭力否定客体的实际存在,并通过言语的辩论使表面上的现实转化为一种主体的特性。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命题(人是事物的尺度,是衡量存在的事物之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之不存在的尺度)极端的表达了主体精神赋予实际情况的重要性。伟大的哲人康德也曾表示:经验世界只存在于形成其表象的人的意识内部,而且受到意识的种种形式的限定。费希特依据康德的学说,将他的学说推向纯粹的唯我与主观中,他认为,客体本身在这里只是一个形式,惟一的现实的主体的生命在此形式中进行着,在此客体幻化为一个符号。
二、人的自我有限性
假如客体真的只是意味着一个表象,一个纯经验性的现实,那么客体的效用究竟在哪里呢?人作为所谓的主体的有效性真的可以涵括所有的内容吗?西美尔说,“我们认识能力的结构让我们只能够从若干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从来不会从一个独一无二的因素的绝对统一性出发来理解一种生产”。
1.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人对事物的认知是对事物的一种领悟,而“一切领悟都包括了三个要素:第一,领悟的主体;第二,被领悟的材料;第三,主体如何领悟材料的主观形式。”这种主观形式的切入与无所不在并不是毫无顾忌的肆虐和完全的把握着主导地位。怀特海把西方形而上学最深层的逻辑前提概括为“存在论原理(ontological principle )”。该原理用怀特海的话来表述就是,“对任何根据的探索始终是对承担该根据的某种事实的探索”。
要达到对一个事物的真正理解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事物,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随着人们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人们充满自信的向未知领域开拓。然而,一个历代被膜拜的真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都是真理,它或许只是反应了人们暂时的认知历程和能力,甚至于我们为了支持内心预期设想的实验结果,而故意忽视那些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的环节?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怀疑的地方。
2.主体对事物的瞬时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以说是“事物只能是瞬时理解”的最早的经典表述。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不仅明确地引述了这一名言,还强调:“我们要扩大一下古人的‘无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学说:无一思考者能两次思考同一物,更广义地说,无一主体能两次经验同一物。”在怀特海这里,他更加强调主体对事物的瞬间理解的难以捉摸性。
3.主体思维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人的生存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的物理认知与享受生活,心灵的生活还指望着思想内容的另一个层面,那就是理想存在的必要性。叔本华认为,生命无非就是意味着意志,一切幸福感就其本质来看是摆脱一种痛苦、一种窘迫。尼采告诉我们,生命在对自己意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激情是现代精神的慰藉和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
三、跋涉的认知
既然人们不可能完全认知社会,一生的精神探索可能会随着认知的逐步深入而被瓦解,而我们也不能以独断的主体思考为前提建立世界认知和人生价值的体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视“虚无”的形而上的人生意义探究呢?怀特海说:“形而上学范畴不是对某种自明的东西的独断的陈述,而始终是对终极普遍性的尝试性探讨。”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也说到,“知识或当下的精神是没有精神,它是感官刺激意识。为了获得实在的知识或创造科学的元素,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自我能动性的时刻跃动和自我本身的有限性促使着人们寻找一个和谐的节奏,目的过强的选择将会使人们偏离方向而一直处于不安的状态之中,所以,只有放下对目的的强烈愿望,执着于对认知的不断求索与跋涉才是人们解决人们思维这一驱动不断躁动的良方,才是人们面对虚无人生的最佳出路。在理想和尚未之间,通过经验和实践,视野日渐得到开阔,漫游在对知识的无限追问中,人逐步走上了追求完善之路。在那里,心灵体验到了西西弗虽然未能成就一番伟业却能时刻享受着的过程的精彩与欢娱。
参考文献:
[1](德)西美尔著,钱敏汝译.哲学的主要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怀特海著,周邦宪译.过程与实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田(1988-),女,汉族,安徽宿州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