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分析

2012-04-29 00:44焦浩
现代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左传例句现代汉语

摘 要:汉语中的“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无法纳入主谓宾、定状补等组合关系中。本文将从语义方面分析这一结构,希望引起人们对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视。

关键词:好难易主观评价语义

一、引言

近20多年来,徐通锵先生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汉语自身特点的研究方法,徐通锵(1997)认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研究重点就不能是印欧语类型的那种语法,而是语义”。我们知道,西方的语法理论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因为汉语的语义系统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复杂,简单套用外来的语法理论不能把汉语研究透彻。例如: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好/难①/易+动词/形容词”结构就无法纳入主谓宾、定状补等组合关系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研究汉语语法,而是要努力发现汉语的本质特点,从而找到研究汉语的最佳方法。

汉语经常用“好/难/易+动词/形容词”结构表达主体对客体的感受评价。例如:

(1)这菜好吃。

(2)这么一大锅汤,太难凉了。

“好吃”“难凉”都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就例(1)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这菜好吃,即便是认为它好吃的人,所感受到的好吃程度也不一定相同。这种主观判断或评价来自形容词“好”。当然,汉语中有很多表达说话者主观判断的办法,本文只讨论“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

二、古汉语中的“好/易/难+动词/形容词”结构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必定会给主体带来一些感受,而表达这种感受的需要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如:

(3)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左传·隐公四年》)②

(4)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左传·文公六年》)

(5)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左传·文公十五年》)

(6)司武而梏於朝,难以胜矣。(《左传·襄公六年》)

(7)众怒难犯,休而易间也。(《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8)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9)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桓公六年》)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11)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左传·成公六年》)

(12)楚师轻窕,易震荡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3)不如使逞而归,乃易成也。(《左传·襄公二十 六年》)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左传》中表达主体感受评价的结构有:

a.难以+单音动词

b.难以+动词性词组

c.难+单音动词

d.易+单音动词

e.易+双音动词

“难”与“易”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与动词性成分连用,表示主体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但其与动词性成分连用的方式并不完全对应:没有“易以+动词”的形式。先秦其他古籍情况与《左传》大体相同,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如《荀子》中也是用“难”和“易”表达主体的感受评价。再者,先秦没有用“好”来表达主体感受评价的情况。“好”在先秦时期的用法主要有:

a.形容词:谁将西归,怀之好音。(《诗经·桧风·匪风》)

b.名词: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左传·隐公二年》)

c.动词(hào):卫懿公好鹤。(《左传·闵公二年》)

由于时间仓促,笔者只检索了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北魏时期的农业科技读物,语言简练严谨,书面语与口语并重,可以大体反映中古汉语的实际面貌。“难+动词/形容词”的用法在该书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例如:

(14)然令地坚硬,乏泽难耕。(《齐民要术》)

(15)味美者,亦收薄,难舂。(同上)

(16)若不重馏,碎而难净。(同上)

(17)手挼令坚,以满为限,半则难熟。(同上)

(18)难好易坏,必须细意人,常一日再看之。(同上)

此外,还有“难熟、难均、难燥”等。而“好+动词”的用法还没有出现。有几个“好”和“熟”连用的例句如下:

(19)夏秋五十日,冬百日,乃好熟。

(20)水溲而蒸之,气馏好熟。

(21)好熟,出著盆中。

(22)瓮满,好熟;然后押出。

(23)三酘毕,后十日,便好熟。押出。

这些“好熟”,石声汉(1984)都解释为“好了、熟了”。但笔者认为“好熟”应解释为“很熟”,即“熟的程度很高”,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十成熟”,可以认为是一种过渡状态的主观评价。《齐民要术》中没有出现“好+动词”表示主观评价的语句,这一点表明“好”在中古时期表示主观评价的程度还很低,使用范围不广。但汉语的这种表达需要应该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用了其它结构或形式表达罢了。这与“好”的主观化的历时性特点是一致的。例如:“好吃”可以用“味美”表示。《齐民要术》中就有“色黄而味美”这一表达方式。

《齐民要术》中有用“易”表示主观评价中“感觉容易”的情况:

(24)令地熟软,易锄省力。

(25)刈谷之后,即锋茇下令突起,则润泽易耕。

(26)凡耧种者,非直土浅易生。

(27)子科大而易料理。

三、现代汉语中的“好/难+动词/形容词”结构

现代汉语中,“好”和“难”是一对表达相反意思的概念。

(一)好/难+动词

(28)牡丹花真好看。

(29)《童话》那首歌挺好听的。

(30)这种香水比那种好闻。

(31)吃多了,胃里难受。

(32)什么馅儿的,这么难吃?

这一组例句中的动词与五官或身体的感觉有关,即外物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使人产生身心愉悦或与之相反的感觉。许丕华(1996)认为这种“好+V”的意义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主体(说话人)的行为“V”在先,主体对行为的感受(或称行为效果)在后,由行为到感受评价是经过了主体思维这样一个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序恰好与“好[形]V”的结合顺序相反。因此我们不能用一般短语的意义结合顺序来理解“好[形]+V”结构。

(33)这条路不好走。

(34)这个问题好懂。

(35)这门课比较难过。

(36)这项工作好开展。

(37)山歌好唱口难开。

这组例句中的动词都是一般动词,与感官的“觉”无关。其中的“好”“难”是“容易、不容易”的意思,与上一组不同。

上文两组例句中的“好”“难”具体意义不同,但实质都是主体的一种感受评价,后面的动词都不带宾语,因为动词的逻辑宾语就是“好”和“难”前面的名词。整个句子的逻辑主语都是“某人”,这类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某人实现某动作感觉容易或不容易。如例(33)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人走这条路感觉不容易。

汉语中,“难”与“易”本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但由于现代汉语的“好”有“易”义,并且“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所以替“易”承担了一部分表达主观感受评价的任务。又因为“难”后来具有了表示主体感官的感受评价的作用,使得“好/难+动词”结构出现了同形异义的情况。例如:

(38)这个核桃真难吃。

这句话有歧义,第一种意思是:这个核桃吃起来感觉味道不好。第二种意思是:核桃很硬,砸不开,不容易吃到嘴里。虽然两种意思大不相同,但其中都含有主体的感受评价。

“好玩儿”同样有两种意思:一是玩儿起来感觉身心舒畅、愉悦,记作“好玩儿1”;二是玩儿起来感觉容易、不费劲、不费脑子等,记作“好玩儿2”。若表达相反的感受评价,好“玩儿1”没有相对应的“难玩儿”,而一般用其否定形式“不好玩儿”,原因可能在于“玩儿”本身就是为了愉悦身心、获得美好的感受,所以它倾向于与“好”结合,“玩儿”过之后没有身心愉悦的感受,就直接予以否定,说“不好玩儿”。也可能与“玩”的本义有关系,“玩”的本义是“弄玉”,即把玩玉器,这其中就有“身心愉悦的、享受的”语义。“好玩儿2”的对应形式是“难玩儿”。

如果“好”后面是双音节动词,其相反的说法,汉语多用“难以”而不单用“难”,如:难以对付、难以开展。“难以+动词”结构历史悠久,早期汉语,如《左传》中,“难以”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又可以是双音节的,到了现代汉语中则只能是双音的。

(二)好/难+形容词

(39)你这病好好。

(40)你等会儿,这饭好热。

(41)水太多,不好凉。

这一组例句中,“好”和“难”是“容易”与“不容易”的意思,“好/难”后面是形容词,这里的形容词实质上也是动词性的,即“变好”“变热”“变凉”。该结构整体表示某种状态容易实现或不容易实现,也是主体对某事的主观评价。

(三)好+动宾词组

(42)你先把水烧开,我好煮饺子。

(43)大家把教室打扫干净,我们好上课。

(44)填饱肚子好干活儿。

(45)磨亮钢枪好杀敌。

(46)你把表填好,我好拿去盖章。

(47)跟他很熟,我不好说他的书不好。

这一组例句中的“好+动宾词组”前面一定都有一个小条件句,这类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前面条件的实现便于后面动作的完成,或由于前面条件的限制不便于后面动作的实现。这种结构不存在用“难”的情况。“好”同样是在表明主体的一种主观判断,此处的“好”是表示“主观感受愉悦”或“容易”义的进一步虚化。

李晋霞(2005)考察了“好”的两种语法化现象:一是“好”由性质形容词演变为程度副词“很”,一是“好”由“容易、可以”义的助动词演变为“便于”“以便”义的关联副词。她认为,伴随着“好”的虚化程度的提高,“好”的词义主观化程度也明显升高。

沈家煊(2001)介绍了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按照这个定义,“主观化”既是一个“共时”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的说话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或形式来表现主观性,又是一个“历时”的概念,即表现主观性的结构或形式是如何经历不同的语言发展时期通过其他结构或形式演变而来的。现代汉语中“难以+动词”和“难+动词”同时并存即为证明。

四、结语

“好/易/难+动词/形容词”不同于状中结构,“好/易/难”并不是用来修饰限制后面动词的,而是在表示一种动作主体的主观感受。动作可以看作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无所谓难易,即便是舞蹈或体育等活动中所谓的“高难度动作”,其中的“难”也同样是主体的感受。例如“难走”中的“走”是双腿交替向前移动这样一种动作,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双腿交替向前移动就是“走”。说“路难走”是由于客观条件“路”的原因而使主体在“走”时感觉到“难”,很明显,这里的“难”是主体身心不爽、不愉悦的一种感受评价。

“好”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很多,可以表示多种语义,这与“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是分不开的,随着“好”的语法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主观化程度也随之升高。用“好+动词/形容词”表示主观评价应该是比较晚近的事,但这一用法一出现就被广泛地使用起来,尤其是在现代汉语中。

纵观汉语史上“好”的用法,无论是其语法化的哪一阶段,都与其主观化分不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好”的词义从一开始就有主观性。《说文解字·女部》:好,美也。女子貌美(好看)本来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评价。可见,词的本源意义会一直影响其词义的发展演变。

从本文所列例句可以看出,汉语用“难”表示主观评价的用法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悠久的历史使“难”的这一用法的词义具有了深厚的积淀,这使得它的构词能力也要强一些。现代汉语中的“难得”“难为”“难过”“难受”“难堪”等结合已经很紧密,可以凝结成词。而汉语中用“好”表示主观评价的用法出现比较晚,所以“好+动词/形容词”的用法中没有凝结成词的,吕叔湘(1980)说它们“像一个词”。

注释:

①本文中的“难”是形容词,而非名词。

②《左传·隐4》指《左传·隐公四年》,下文所引《左传》语句

同此,皆为“某公某年”。

参考文献:

[1]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许丕华.“好V”式讨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1).

[3]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5]石声汉.中国烹饪古籍丛刊齐民要术(饮食部分)[M].北京:中

国商业出版社,1984.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焦浩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730000)

猜你喜欢
左传例句现代汉语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好词好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