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万冬
新课程标准界定“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是对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总描述,所以,必须将“读”与背诵、说话、写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在读中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一、读背结合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采用“读背结合”,让学生把语言积累起来。这种方法分四个基本教学环节进行:初读感知——复读感悟——精读品味——熟读背诵。
“初读感知”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它是局部学习的基础。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点明了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读——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也理解了部分词义。读后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师生共同作适当点拨与评议。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复读感悟”就是指在初读之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部分段落或语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可适当做些启发性提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划划、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规律。然后采用小组或全班交流形式,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还可以是这句该怎样读,那句该怎样读。此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研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重点语句的能力,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重点上,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上。当然,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意见,可在比较中求同存异,以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找出廉颇说的话来读一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很不服气”这个词来理解整段话,突出他有“计较个人地位”的思想。
“精读品味”是在理解、感悟之基础上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地读读整段话,品出其中之味。对于学生的感情朗读,应多采用自由读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在读中自然流露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时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感受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的献身精神是何等让人钦佩,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托尔斯泰说:“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这位伟大的文豪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示我们,适当背诵一点有价值的东西,犹如常做体操可增强体力一样,可以增强记忆力。而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要求儿童从学龄开始就反复不断读背,从《三字经》到《千家诗》,再到四书五经……由此可见,熟读背诵,多读多积累,才能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读说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所领会的东西。因为通过“说”,学生能将理解由朦胧、混乱状态提高到清晰、有条理的程度。复述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儿童将消极语汇转化为积极语汇,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
读说结合就是在“初读感知,复读感悟”之基础上,进行“组织语言,练习复述”。方法有多种,可以先让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练习复述,再通过小组协作学习,交流复述,互相帮助,最后由各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师生评议,逐步达到复述要求。也可以用换位促读法,即创设情景,变换学生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身份来朗读课文,表演课文,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
三、读写结合
多读多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是经验之谈,也不容我们忽视。小学课文中,能供学生迁移的语言材料很多。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各年级课标要求,可以适当进行些读写结合训练。当学生感悟了课文,教师就引导学生特别关注那些特殊语段,以典型引路,适时启发学生去发现其写法上的规律,让学生选择自己爱写的内容,借助原型从仿说到仿写,从个体练习开始,到小组、全班交流评议,最后让学生按要求写成句或段,从而掌握各种连句构段技巧。
学习《再见了,亲人》后,就让学生练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可以先提供叙事内容,再让学生补写抒情句子;或者先提供抒情句子:“老师,您的恩情,我难道能感激得尽吗?”再让学生补写叙事内容。
学习《詹天佑》一文中“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就让学生练习用并列句式写一段反映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话。
读写结合,还可用于学完课文后续写故事,写读后感。如学完《凡卡》后,让学生写《凡卡醒来之后》。还可以根据标点符号续写,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个省略号,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省略号进行续写。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写”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中,呼唤“读的回归”,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愉快地、自由地、探索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是克服语文课堂“高耗低效”行之有效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