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情

2012-04-29 02:38陶兴安
含笑花 2012年6期
关键词:文山州芦笙花山

陶兴安

今年的时间才过半,可明年举办花山节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文山的苗族花山节,犹如一朵盛开在祖国西南边疆的艳丽山花,每年都要吸引着数万人的目光,苗族同胞不顾路途遥远,纷纷前来参加,都想置身于欢乐的海洋里,亲自体验这个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节日,如果不竭尽全力办好,就愧对苗族同胞的期望了。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苗语叫nghoukdaox(巩道),原意是在山坡上进行祭祀,为文山州境内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八举行。关于花山节的起源,主要有祭奠英雄、祈求生子、寻找配偶等几种传说。它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历来受到苗族同胞的重视,每到农历腊月中旬,负责主办花山节的人家,就开始选择场地,并到山上砍伐两棵笔直的杉树或竹竿来做花杆,栽到选定的场地上。花杆必须修枝留梢,喻示苗家的生活犹如花杆枝叶茂盛,常绿常青。在立杆时,花杆的顶端必须摆朝东,从东方往上立起来,表示苗族的发祥地在东方,美好生活也会像太阳一样冉冉升起。花杆立好后,要宰杀一只公鸡来祭祀。祭词是:“我们把花杆立在大地上,让树根扎进土壤,使枝繁叶茂杆壮。蒙孜尤的子孙啊,世世代代兴旺发展。”立花杆的目的是昭示亲戚朋友届时前来相聚。

顶天立地的花杆,是本民族成员最为熟悉的信号,在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方圆数十里乃至百里之外的苗族同胞,很快就能知道踩花山的确切地点了。正月初三这天,主持者要先到花杆下举行升旗仪式——将一截蓝布连接一截红布,悬挂到花杆顶,并进行祭杆活动。祭词为:“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我们在花杆下,祭天神地神,祭东西南北之神,祭苗族祖先孜尤,祭苗族列祖列宗,祭一切苗族为生存发展献身的人们,让他们护佑我们岁岁平安,年年丰收,人丁兴旺,事业发达。”随后,由主持者手举树枝,带着九个小伙八个姑娘,逆时针绕花杆六圈,再顺时针绕花杆六圈,并唱“花山起源之歌”。祭杆活动结束之后,前来参加节日的人们,就可以自由对歌和开展其它文体活动了。

在文山州境内,不论哪个支系的苗族同胞,每到正月初三这天,都要身着盛装,走出家门,聚集到花山场上来。苗族服饰特别是妇女的衣裙,多以蜡染和刺绣图案为主,花样之丰富,做工之精巧,实为罕见,仅蜡染图案就有140余种,刺绣图案达3000多种。这些图案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林有鸟,可谓艳丽多姿,独树一帜,极具特色,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由于战乱、灾荒、疾病等原因,文山州的苗族是元、明、清时期陆续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对故土家园的不尽怀念,对极为频繁的长途迁徙,以及迁徙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曲折,都深深地铭记在苗族同胞的心里,并由此影响到苗族的服饰文化。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青苗、花苗妇女衣袖上和裙摆上的三道花边,就分别代表了苗族祖先迁徙途中跨越过的三条重要河流,而白苗妇女衣服后领方巾上的花纹图案,则是苗族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城池的形象再现。因此,文山州的苗族妇女服饰,素有“穿在身上的书”之说。花山节期间,苗族妇女都要身着色彩绚丽的各式盛装,表面上看有赛装、比美和夸富之意,其实每个图案、每条纹线,无不记载着一个个值得追思的故事传说,折射着一段段饱含沧桑的民族历史。

在花山节上,主要开展跳芦笙、踢脚架、爬花杆、唱情歌和斗牛等各种文体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跳芦笙舞。芦笙作为苗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已经成为苗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文化载体,因此,芦笙舞在文山州的苗族中最为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观念意识的演化,芦笙舞的功能,已由最初的祭神向娱乐转变,因此,在花山场上,跳芦笙舞自然成了芦笙手们比赛智慧和技艺的好机会。芦笙舞的特点是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既可以由一人表演,也可以由两人到数人表演,不论独奏还是齐奏,那悠悠笙韵,作为一种民族成员所熟悉的文化符号,既协调了节奏,烘托了氛围,又传达了感情,凝聚了人心,具有很强的粘附力和穿透力,使前来参加活动的苗族同胞,无不沉浸在直抒胸臆、拥抱人生和表现自我的情感渲泻之中。芦笙调吹得越响,舞跳得越欢,人们笑得越开心,预示着来年的生活越美好。

州内的麻栗坡、丘北、砚山等县的苗族男性青壮年,还喜欢开展踢脚架活动。踢脚架玩的是脚下功夫,靠的是敏捷身手。在比赛时,或赤脚上阵,或穿着球鞋,双手不能参战以脚背、脚踝攻击对方的腿、臀和背等有效部位。据说,这项运动最早源于芦笙舞,在激烈的对抗过程中,只动脚不动手,就是手握芦笙的动作再现。由于踢脚架不需要任何器械,在民间容易普及,参与性很强,对于培养搏击选手,锻炼坚强意志,激发竞争,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深受苗族同胞的喜爱。

高耸入云的花杆,其实就是由最初的旗杆演变来的。为此,爬花杆比赛,自然成了伙子们强身健体、展示技艺的一项民间体育赛事。它作为脱胎于原始文化的娱乐活动,融民风民俗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爬花杆主要分为顺爬和倒爬两种,顺爬为头朝上脚朝下,倒爬则为头朝下脚朝上。比赛开始时,伙子们在芦笙曲的伴奏下,依次围住花杆,或是顺爬或是倒爬,轮流攀上杆顶,谁最先摸到杆顶的芦笙,或喝到壶里的白酒,谁就成为花山场上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姑娘的青睐。苗族爬花杆的技艺之高、动作之险,既有过去的战术演练遗风,又有现代的体育竞技花样,显得比较精彩,时常博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除上述活动之外,对唱情歌寻佳偶,也是踩花山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花山场上,伙子们健壮的体格、英武的仪态,姑娘们亮丽的衣裙、甜美的笑容,总能吸引着异性追逐和爱慕的目光。经过几天的交往和了解,假如彼此有意,就会选择一个地方,双双躲在雨伞下面,轻声对歌,相互倾吐深藏心底的爱恋。男女青年在花山场上所对的情歌,虽然有固定的传统曲调,但没有固定的歌词,全凭各人平时的知识积累,临场发挥,即兴创作。山川河流,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春夏秋冬,信手拈来,就能入歌。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使情歌充满了浑然天成的清新意境,生活气息浓郁,情感质朴纯真,让双方都沉浸在甜蜜的爱意之中。有的青年男女,对歌对到情深意长,难分难舍时,姑娘就会趁着夜幕降临,勇敢地跟着自己的心上人到他家去,随后再派媒人去向自己的父母提亲。苗族花山节与多数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一样,时间都集中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色彩十分浓烈。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山州的苗族花山节,已由当初的祭奠英雄,再到男女交游,开始演变为集市贸易节日。其深层的文化内核,早已向促进商品流通、交流生产经验和保证家庭收入方面悄然过渡,本民族之间,各民族之间,都可以借助花山节这个载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活处于活跃有序的运行状态。因此,处在文化变迁和冲击之下的苗族花山节,正变成人们栖息身心的驿站,变成人们欢歌笑语的场所,变成人们去迎接生活挑战的又一个起点。

花山节是文山州苗族同胞社会生活的一个大舞台,平时因时空条件的限制,服饰民俗、歌舞艺术等等,只能按照特定的线路进行传承,可在节日期间,一切都能得到超越时空的汇集与展示。正因为如此,每逢节日来临,苗族同胞们在自识心理的驱使下,都要身着盛装,纷至沓来,围着花杆,欢歌狂舞,酣畅淋漓地体味民族团聚、共庆佳节的欢乐。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像一个时间凝聚点,再次唤起苗族同胞的集体认同感,并投射到各种节日习俗之中,从而携起手来,坚定地走向自己的“人生之旅”。

作为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定点踩花山要连续举办三年。一般的规矩是:第一年活动三天,第二年活动五天,第三年活动七天。活动结束之时,还要举行收杆仪式。祭词为:“我们已从初三踩到初八,朋友弟兄叙旧虽未尽兴,人间有聚有散地久天长,来年春节我们再相聚也不晚;我们已从初三踩到初九,祭祀孜尤的活动已经完毕,现在我们要把花杆放倒啦,用它来做花杆主的金床银床,让孜尤的子孙个个做官做王。”花杆从东往西缓缓放下之后,整个花山节的活动就结束了。

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山苗族踩花山,作为缅怀英雄的地方和群体恋爱的场所,如今已经在似水流年的岁月中远去,变成了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共同欢乐的节日,变成了充满情趣、幸福吉祥的节日!

猜你喜欢
文山州芦笙花山
花山欢来啰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花山恋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