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三七”花正艳

2012-04-29 02:38王建芬
含笑花 2012年6期
关键词:苗乡文山爷爷

王建芬

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

1946年的春天,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育启的爷爷余和谦,随前去任教的父亲来到了文山县的喜古乡。乡村,小鸟争鸣,百花争艳,春天的使者给大地恢复了万紫千红的气氛。20出头的余和谦看到了用竹竿毛草搭建起宽大整齐不足一人高的棚子里,一株株绿苗茁壮成长,余和谦第一次认识了三七,有着初中文化的余和谦找来了有关记载三七的书籍认真仔细阅读: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三七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金疮要药”和“能敌一切血症”之外,《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三七自古以来就作为“伤科要药”,久负盛名,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三七花开了,红红火火的,将喜古这个不出名的村庄点缀的分外美丽。余和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炫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踌躇满志的余和谦突发奇想,从种植三七的亲戚家里要了一捧三七红籽,他把这捧种子小心翼翼地捧回家,种在了自家小院的房前屋后,精心培植,他怕三七苗生病,便自己制作了农药,将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自制农药,用于三七的病虫害防治,极大地提高了三七种植水平,创造了无公害种植三七的历史。

就是这一捧三七花结下的种子,在余和谦的呵护下,很快就生根、发芽、一片片,一坡坡……

一年又一年,三七花如期开放,清芳弥漫,使阳光也红红的亮在山冈上,晚霞中归来的余和谦,身边多了一个小小的人影,他就是余和谦的儿子余子畏。

置身在三七苗长势旺盛的土地,年少的余和谦之子余子畏真实地感到生命和绿色的气息充溢全身,那是一种被自然和生命陶醉的感觉,是一种心灵抚慰的快乐,是一种对三七情感释放的过程。余子畏渐渐长大,承接了父亲种植三七的技术,成为一把种植三七的好手。余子畏在老君山这片肥沃丰厚的土地上,遍寻适合种植三七的土地,将火红的三七种子播到了喜古、小平坝、摆依寨、小田冲、滑石板、依格白、分水岭、老屋基、马家寨等地,倾尽心血和汗水,把希望全部灌注在三七的种植上。

数不清的风霜雨雪,余子畏的所见在变,余子畏的所想在变,不变的是余子畏对三七的热爱,不变的是余子畏对家乡的情感。1992年,余子畏承接父辈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始尝试无公害种植三七,独辟蹊径潜心研究三七的无公害技术并实行运用推广,为广大的七农培养种植人才,经过不懈的努力,余子畏成为了八、九十年代屈指可数的三七种植大户,他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推进三七产业发展,用一颗公心致力于无公害三七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结缘三七,钟情三七,文山三七事业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山灵水秀的养育之外,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文山的三七种植事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也就是在这一年,三七世家的第三代承接人余育启出生了,开启了又一个三七花开的故事。

余育启6岁就接触三七,和家人一起盼三七花开花落,渐渐认识到三七是文山人民勤劳致富的宝贝,更是全人类的健康宝贝。高中毕业的余育启到昆明理工大学学习一年后,也加入到了有机三七事业的拓展上。20岁的余育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事业,凭借着爷爷余和谦、父亲余子畏传承下来的三七情结,余育启选择了在一个贫困村,把一粒粒三七种子种在了贫瘠的土地上,他不辞辛苦,白天辛勤耕耘,晚上观察守候,山上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有的时候余育启在山上一呆就是数月,连澡都没法洗。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七花神采独具地开了,那姿色,那风韵,那热情无不令人悦目而销魂,余育启 “恋爱”了,在与三七朝夕相处的两年中,他从三七开花到播种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也想明白了自己今后要走的路。

1999年8月,余家种植的三七通过云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完全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2000年,余育启又把三七种子播到了甲马石,建起了三七种植苗基地,这时的余育启彻底地离不开三七,一个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三七这个宝贝,为什么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呢?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三七的品牌来?”余育启四处奔走要政策,经过多方筹措集资金,于2001年2月,建成文山苗乡三七种植场,开始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成为文山三七种植典型的优质无公害三七种植示范点,开创了苗乡三七的品牌事业。

这是一个细致入微、科学严谨的管理过程,从三七种植环境的选择、搭棚造园、育种育苗、加工要求都要精益求精。走进三七种植基地,无论从任何方向望去,一排排的种植地,一棵棵竖立笔直的三七桩看上去就像训练有素、队列整齐的士兵,遮阳大棚里的支架和田间分隔,横竖成直线,温度、湿度、品种和生产环境都有详细记录,每批产品都可以追溯到田间和管护人。放眼望去,三七成垄成排、一片生机盎然,散发淡淡清香的三七花开得红艳艳,让人赞叹不已。

2003年7月余育启在三七种植场的基础上成立文山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苗乡三七的名声开始远播四方,朝着有机领域迈进,并取得了代表日本最高质量安全标准的日本JAS有机认证,在日本树立了高端三七的品牌形象。

就在余育启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6年,日本政府提高了对中国出口食品的检验标准,很多日本客户担心“苗乡三七”是否能通过新标准的检测,于是便停止了进口。这对一直靠出口日本的三七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屋漏偏逢连夜雨,接下来苗乡三七又发生了人事变动,财务出现一连串问题,资金链几乎断裂。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年轻董事长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余育启与他的三七“情人”,在人生的沼泽地坚持着,那些美丽的三七花依然在冬天来临之前怒放,这多少给余育启代来了一丝的温暖。“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余育启等待着又一个三七事业的春天。

三七花开,是一首动听的歌,述说着如歌的往事;三七花谢,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孕育着苗乡三七希望的明天。

2009年的春天,苗乡三七董事长余育启荣获首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并被国家科技部授予“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的春天,“苗乡三七”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余育启也登上高峰论坛,这是对苗乡三七的肯定,更是对文山三七的肯定。余育启开始兴奋起来,“我们首创了三七种植的一种新模式——三七定制农场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目前来看是最好的。”“定制农场主要是大药企通过苗乡三七定制、种植三七。是苗乡三七、农户、企业的三方合作。我们的思路是保证企业对三七的整个生产周期做到可控,在保证三七品质的同时,让三方有主人翁的地位,最后实现三赢。”这种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大型制药企业的原料安全性、稳定性问题,开创了文山三七产业新的里程碑。

目前,苗乡三七作为文山惟一的有机三七生产线,真正实现高标准、高品质三七的生产控制正在启动。余育启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担任苗乡三七首席科学家,组建了一个由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等近20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开展三七产业的一系列基础、应用研究,形成了苗乡三七的核心技术支撑。

“苗乡三七”花正艳,余育启回到爷爷种植过三七的地方,文山县的喜古乡。远山近山,恍如一幅清丽淡雅的山水画,也似超脱人间的世外桃源。

踏着轻轻的脚步,余育启来到爷爷的墓前,晶莹的雨滴敲打湿滑的地面,发出一串神秘而意味深长的脆声,诉说着离别的思念与忧伤,不知什么时候,余育启眼里已蓄满了泪水,余育启想起了爷爷的那一捧三七红籽,正是爷爷把那一捧三七的种子播在了这片土地上,苗乡三七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天空飘着的雨,沾湿了衣裳,也洗刷着余育启脸上的泪水。走进了三七地,余育启惊喜地看见绽放着一簇簇的三七花,开得很艳,他心里感觉到,那一定是爷爷为自己准备的,余育启弯腰上前,将一朵火红的三七花捧在胸前,久久地闻着清香,余育启陶醉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开满三七花的土地里,爷爷微笑着在远处看着他,呼喊着他的乳名。

余育启心中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要用毕生的心血 “浇灌”三七,“做一份健康的事业,做一个健康的企业”做一个从原料到终端的三七第一品牌,要让苗乡三七,花开壮乡苗岭,红遍全世界。

猜你喜欢
苗乡文山爷爷
诗与象
诗与学
幸福苗乡万年长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苗乡集市
美丽苗乡我的家
苗乡蝶语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