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合理的假设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问题解决找到一条思路。”因此,教学中有预设背景的合理角色定位可以为地理课堂开辟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学生在发散性的思维活动中有话可讲、有点可论、有例可引。
一、精心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准定位
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农业是陌生的,对于生活在我国东部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主要发展特点的苏州学生而言,农业这一节的学习更多是停留在了解“地图上的农业”。怎样在课堂中实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怎样“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是本节课的精心构思所在。
本节课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因地制宜,其中,“地”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等方面。教学中“因地制宜”观念的合理灵活融入可将课堂从“看一看”、“找一找”等简单的地理认知活动转变为“说一说”、“想一想”等地理头脑风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深刻感受人地和谐的重要性。苏州新区,全称是“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呈现“高、精、尖”的特点,学生在生活中已很难感受到农业气息,对于农业比较陌生。但是,苏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有着深厚的农业基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学生在生活中是深有感受的,课堂内的每一个人都和农业息息相关。所以,这节课有着很好的背景铺垫。
可是,怎样将看似联系实则遥远的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联系起来?怎样将生活经验和地理课堂合理联系起来,并让学生乐于接受?
经过不同班级的多次教学实践,最终发现在课堂中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是将本节课上“活”的关键。初中地理开篇第一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中提出,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给人们装上“地理的头脑”。在本节课中可以将“地理的头脑”分解为“生活的头脑”、“经济的头脑”和“环境的头脑”三个方面。生活的头脑,主要指地理知识的迁移,涉及了解生活中的农业知识,并用前面章节所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对农业的分布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经济的头脑,是指利用所学的农业知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环境的头脑,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地理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理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一环。通过这个环节的渗透教学,旨在传递给学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理念。“生活的头脑”、“经济的头脑”和“环境的头脑”,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实践,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合理预设背景——摩拳擦掌演角色
“生活是地理学之源”,地理课的引入部分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从而获得地理知识,这样的地理教学将是鲜活生动、受学生欢迎的。
设置简单活动:“找一找农业的影子”
让人垂涎欲滴的农产品或食品图片(水果、蔬菜、鱼虾……),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图片,农作物(水稻、小麦等)的生长过程视频,一系列的视觉冲击仿佛将学生带回到了真实的农业世界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若有所思、若有所想。通过材料的呈现,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部门分类等基础知识,为后面的角色定位活动奠定了基础。
开篇激励要煽情:“苏州是鱼米之乡,当享用着农业带来的丰富物质资源时,我们对脚下的这块土地也怀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低下身来,亲吻这片哺育着我们的土地吧!”
任务引领须明确:今天,我们将在农民、农业科技员、农业局干部三个角色中进行转换,将自己沉浸在角色中,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
农民: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多指农村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生的社会人群集合,也可以泛指农村劳动力。
农业科技员:向农民传授科技、信息、新品种等知识并进行推广,为农民释疑解难,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称号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农业局干部:贯彻国家的农业政策,统筹安排农业生产。特别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农业环境问题,从全局出发让人们认识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背景预设很重要:角色定位是建立在合理的背景预设基础上的,这是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学生的社会角色相对单一,要让他们融入课堂设定的角色中,设身处地进行思考,并且出谋划策,这需要教师为设计的角色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确每个角色所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经济落后,请你(发达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代表、联合国官员)来出谋划策;北京的四合院是应该保留还是拆除,请你(居民、房产商、外国游客)来表达见解;中国土地资源应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请谈谈你(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农民)的看法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整合教材内容,并通过合理的角色定位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头脑风暴、学习生活地理的教学目标。
三、知识动态迁移——设身处地思发展
本环节角色定位:农民
主要任务:运用“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解决农民的生存以及农民怎样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包括合理选择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何种农作物等)。
背景预设:介绍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花)的特点,并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分析明确农作物的习性(如甜菜和甘蔗的不同榨糖部位—根部和茎部,推导出它们需水量的差异,从而判断它们适合广泛种植的地区)。
设置活动:大家来找碴(摆错地方的农作物、不合理的农业生产部门)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东部农民组PS西部农民组+北部农民组PS南部农民组)
活动目的:①通过东、西部农民的“大家来找碴”活动,明确中国农业地区分布在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此部分需要运用到中国的海陆位置、地形、干湿地区等内容,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分享着成功的喜悦。②组织学生在“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上,开展南、北方农民的“大家来找碴”活动,明确主要农作物在南、北方之间的差异。这一部分的角色活动需要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活学活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四、知识合理运用——因地制宜求效益
本环节角色定位:农业科技员
主要任务:运用“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农业布局等),追求农业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设置活动:①假如你是农业局派来的农业科技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判断这些地方的布局是否合理(内蒙古草原—开垦荒地;东北平原—发展林业;大兴安岭—放牧)?②我国东部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因此特地邀请农业科技员进行现场指导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请从地形、水源、交通、地价、保鲜、距离城市远近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生产布局建议。
品味经典:基塘生产——典型的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曾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肯定并被大力推广。
头脑风暴:说说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的好处在哪里?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员,你是否还能开发出其它的生态农业模式?想一想,你的身边有没有经典的农业生产模式?(苏州的农林大世界、苏州东西山的农业生产等)
科技员(角色定位)作用:①通过对不同地形区农业生产部门的合理布局,帮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布局农业生产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自然环境,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②对一个小区域的农业布局,需要考虑很多的条件,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好活动。但是,初中生的各方面知识毕竟有限,所以在做好铺垫(给出相关的影响因素:地形、水源、交通、地价、保鲜、距离城市远近等)的基础上,让学生当一回科技员,结合实际对某个区域进行布局。在布局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成就感,也明白了农业的发展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③品读经典的活动,设置了很多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学生在惊叹我国生态农业所取得的完美成就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重要性的理解。
五、和谐人地关系——合理发展促协调
本环节角色定位:农业局干部
主要任务:本着“农业发展要可持续”的基本原则,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从整体考虑,在关注农民生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看重农业生产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活动设置:说说身边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
情感铺垫:当看到农业发展中不遵循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则,盲目发展而带来的令人痛心的案例(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时,作为一名农业局的干部你会有何想法?
活动目的: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农业的发展,换位思考,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导致农业产量的降低、环境的破坏、农民生活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深刻理解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要关注环境的生态保护,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发展的双赢。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使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融,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以强烈责任感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城市,以及国家的发展。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堂要散发田园的气息。”希望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田园芬芳,在清新的课堂氛围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感受知识带来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