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用脑著书丰的钱仲联

2012-04-29 00:44项力
祝您健康 2012年6期
关键词:用脑湖州

项力

40年前,我在《新民晚报》上拜读过钱仲联先生连载的《唐宋词谭》。虽说由于自己学识浅薄,对所读不甚了了,可钱先生的大名却久久留在我的心头。所以,当有机会去拜访钱先生时,我就怀着敬仰的心情欣然前往了。

钱先生是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当时是苏州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文哲研究所所长、明清诗文研究室主任,并且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续修四库全书学术顾问、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诗会研究会理事长等多种职务。

知道我要去拜访他,钱先生还认真地做了一番准备,写了份“谈话提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生那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举一反三,也可以进一步知道他在治学上是何等严谨了。

“我要工作到终身”

访谈伊始,钱先生就告诉我,年届九旬还在职、还能授课的,“全国恐怕就我一个”——先生的语气间流露着得意之情。

又何止能授课!钱先生的工作量还不小哩。拿1994年下半年来说吧,他每周要用3个半天给博士生授课,还要再用两个半天给前来求教的韩国一位大学中文系主任讲授。先生说:“光是给这位韩国学者讲课,每次就要准备三、五张讲稿。由于讲的都是冷门,更要多动脑筋。”加上他又担任行政职务及10多种社会职务,担子真不轻。所以先生再次表示:“不是我自吹自擂,我这个年龄,有如此多的工作,精神也可以,全国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尽管我没有就是否“第一”做过调查,但我认为,先生的确可算得上是个老而弥坚的强者。

钱先生不止一次地表示:他最开心的事就是能为国家培养人才。

先生的愿望是:“我要工作到终身——直到断气为止。”此时此刻,先生在我眼里的形象显得更为高大了。

勤于用脑著述丰

谈及养生体会,钱先生首先肯定的是“勤于用脑”四个字。他认为,不必让脑子有太多的休息。“脑筋勿用,要变钝;勿勤用脑,文章也会写勿出。”先生对用脑的重视程度和体会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先生是位学者,他曾经说过:“博通群籍,是治学的必要条件。”而要博通群籍,是少不了要多读苦读、要多用脑的。

勤于用脑的好处显而易见。

先生的记忆力就相当好,毫不“生锈”,他对往事、近事都能迅速而准确地回忆、描述。他的博士生就赞叹道:“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思路特别敏捷;口若悬河,讲上两三个小时也不休息。”

著述与用脑更是直接相关。先生一生著书丰富,有记载说他18岁时就已经写有3本诗作,他也常在报刊上发表诗词作品。爱国政治家黄炎培先生赞其诗曰:“其骨秀,其气昌,其辞瑰玮而有芒。”被誉为“异才”。主要著作有《入境庐诗草笺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剑南诗稿校注》、《鲍参军集注》、《近代诗钞》等。先生告诉我,仅仅是75岁以后,他就主编、撰写并出版了20种书稿,如其中的《清诗纪事》有11卷、22巨册,共1100多万字;《近代诗钞》有157万字;《剑南诗稿校注》有278万字。还有《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宏篇巨著正在排印中,真是硕果累累。望着他列出的著作清单,我不由得为先生的勤奋精神,为如此巨大的成绩而叹服不已。人们常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某人写的书迭起来有作者身体那么高,这通常是溢美之言。但先生给我的一张照片表明,他出版的著作叠起来远超过他160厘米的身高,估计实际高度会达170厘米以上。看看照片,就知道钱先生是完全有资格享受这一赞词的。

先生因工作成绩显著而获得过多种奖励,如1984年获江苏省政协“祖国统一、撰写文史资料工作”成绩显著奖;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全会二等奖;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主编的《清诗纪事》先后荣获国家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任务重、著述丰,这大量的时间从哪里来?先生的回答是:“我无午睡习惯,吃过饭就可以动笔,时间也就多了。”原来,先生一贯早起早睡,往往晚7时睡,次晨7时起,休息时间特长。除夏日稍稍午休外,白天总是连续工作,且精神饱满,因而效率也高。

先生从小就只知埋头于书案,故“向来不进行什么锻炼”,也不喜欢太极拳这类慢吞吞的招式。如果一定要问先生喜欢什么运动的话,那就是抽空去校园散散步,包括有时独自上街买点东西。虽然先生的日常活动量不大,但他声明:“我并非懒汉。我也能烧开水、炖牛奶、做早饭,也浇花浇水、帮忙晒衣,而整理书籍更是一种劳动活。”

先生平时生活简朴,吃东西不挑拣,荤素皆用。只是每日必用绿叶类蔬菜,此外较喜食香菇、莼菜、紫菜等物。先生不吸烟、不喝白酒。上半天喝绿茶——要用好茶叶,下半天改喝白开水。问及补品,只是热天再喝些洋参冲剂、洋参茶之类,之所以要用冲剂、参茶,为的是“饮用方便”。

对这位大学者来说,居室真是太小了。接待我的十一、二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一对单人小沙发、一张小书桌、一张方桌外,还有书橱及杂物,使这间书房、饭厅兼会客室显得很拥挤。先生笑着说:“我这里最多只能让三、四个人坐,拍电视的人一来,就只好站着了。”

其实,学校方面是打算分配给他新房、大套房的,何以先生不愿乔迁而甘愿住在这没有客厅的老式底层套房里呢?先生的解释是:“这房子冬暖夏凉,小园中有桂花、腊梅,环境较好。再说房子大了也无用,我们夫妇两人,小房子也可以用了。”

不过,许多慕名前来拜谒求教的外国学者和台湾学者都对先生如此简陋的住处深为感叹,并把先生誉之为“安贫乐道”的典范。

梦苕庵与望虞阁

钱先生原名萼孙,字仲联,号梦苕。祖籍浙江湖州,1908年农历九月初三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钱仲仑为光绪年间的学者和骈文家,其祖母为清末两朝帝师翁同和的姐姐,母亲乃清代诗人沈如瑾之妹,父亲虽显得比较普通,早年亦曾与鲁迅、周作人一起留学日本。有趣的是,父亲不让钱先生学日文,却坚决地要儿子去学国学“老古董”。

钱先生声名日隆、被誉为“国学大师”后,湖州和常熟都以此为自豪,都视钱先生为老乡。其实,钱先生的祖父去世后,祖母就携子归依常熟母家,从此再未回湖州。然而,钱先生依旧会与湖州相亲、相近。

文人常将书房、屋舍谓之“斋”,钱先生有过四个斋名,第一个斋名曰“梦苕庵”,第二个斋名曰“望虞阁”。浙北有苕溪,有东西两源,均出自天目山。它们在湖州附近汇合太湖,故湖州又可称苕,苕溪。“梦苕”,表明了钱先生对祖籍的向往之情。

但钱先生毕竟生在、长在常熟的。常熟有名胜虞山,虞或虞城就是常熟的代称。“望虞”显然是钱先生对常熟的一种思念与依恋。

尽管如此,钱先生却说:“其实,我更应该是苏州人。理由有二:一,从学校毕业后,我生活在苏州的时间最长:二,我的户口也在苏州呀!”当然,湖州和常熟的美意也不能拂,于是既有“梦苕庵”,又有“望虞阁”。谈及此,钱先生会幽默一句:“我是两面派!”

钱先生是“归”湖州还是常熟?我等不知。人们记得的则是“八百卷文章寿世雄视古今”的钱仲联先生。

2003年12月4日,钱先生在苏州逝世,终年95岁。

(编辑祝健)

猜你喜欢
用脑湖州
湖州农民学院
近视
认真用脑的请举手
歪果仁脑洞大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湖州练市小学
什么是用脑过度
幽默与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