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佳 毛思棋 熊晨蕾 徐伟 张露露
摘要: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宗教文化、文化空缺等。两种语言在词的搭配上的不同,也为翻译过程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特定文化是翻译活动结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翻译文化差异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但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这就为彼此间文化的交流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交流各民族特色文化,翻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本文主要对浙江地方文化风俗的翻译进行难易分析。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文化差异的影响。
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浙江地方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翻译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十里红妆”,虽然有很多译文是“The Red Dowry”,但若细想的话,则会发现其不妥之处。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所以中国人习惯用“红”表示与结婚有关的东西。但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结婚要穿白色婚纱。但若因此将“红妆”翻译成“White Dowry”显然也是不妥的,因为中国人习惯用白色表示“death”,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因此,若将“十里红妆”翻译成“The Red Dowry”,则似乎并不能让西方人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2.宗教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若未能深刻了解东西方宗教文化个性的差异,则会引起错译、误译。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
如《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中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减少了中国文化内涵。把“天诛地灭”译成了“stand condemned by God”,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
3.地理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浙江的地理环境与英语国家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而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英语则说“strong as a horse”。再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汉语翻译过来是“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处英语借用mushroom(蘑菇),因其生长快,产量高,而且英国不产竹子,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竹笋作形象比喻。相反,中国人一直不断地赞颂竹子,如画家画竹,诗人吟竹,而且竹笋是一种完全具备“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的植物。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英汉采用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形象的比喻。
4.文化空缺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空缺是指某些说法(或称之为文化概念)是一国一民族所有,不为其他国家民族所有。比如浙江特色年俗祭灶、分岁酒,端午节挂艾叶、赛龙舟,以及浙江传统戏曲松阳高腔、浦江乱弹等,这都是浙江所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了解浙江文化的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
排除文化上的差异,单从语言上来讲,翻译道路也是崎岖坎坷的。由于受母语的影响,汉语在词的搭配上与英文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保证避免语法错误外,还须时时谨慎,避免出现明显的中式英文。比如“鱼米之乡”,翻译成“aland of milk and honey”,而不是“aland of fish and rice”。再有就是对专用名词的翻译。比如海宁平调、浦江乱弹等。当然,有的专用名词也有现成的翻译,如叫花童鸡,翻译成“yellow mud roasted chicken”。但是,怎样才能确保其翻译的准确性、科学性呢?这就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大量的资料比对,结合各自语言的特点,从而确定其最准确、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译文。
除了外界因素给翻译带来的困难外,翻译本身也是一项较为枯燥的运动。但是,翻译能使浙江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对译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动力,因译者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在漫长的翻译过程中,不会因为词汇量大内容又枯燥而中途放弃。再者,译者自身对本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翻译时相对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又一大优势。
当然,就对浙江地方文化风俗这一方面的文章的翻译来说,也有其相对简单之处。因浙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十分丰富、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浙江旅游,学习、感受浙江文化。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虽然我们是属于传播文化的一方,但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浙江某些特殊的地道的表达方法。
总之,语言的翻译,并非仅仅是语言到语言的转换,而是概括一种语言代表的社会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表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只要细心观察和提问这种内涵的文化意境,找出其异同之处,发现其深层意义并用与之相应的译文语言表达出来,就能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