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惠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义,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每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握课标理念,讲究教学方法,努力追求每一节课都比上一节课更好,把自己最真诚、最文明、最专业、最渊博、最幽默的一面展示在课堂上,努力把课堂建构成师生增长智慧、感悟人生、享受快乐、体验成功、产生自信的魅力课堂。
一、加强学习,正确理解把握课标理念
教师要具有新课程意识,加强学习研究新课标的内容,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整体把握新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语文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语文教师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一定思想觉悟,能接受各种新的信息,做出判断,做出正确反应,能说会写,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阅读教学的定位。它突出语文的审美性和情感性,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想方设法改革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促使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向积极方向转变。
语文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是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学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语文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二、善于营造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需要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互相接纳。需要彼此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进行多项交流。因此,教师不能只做教学管理者,也不能做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因为,对话教学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所以,在阅读中实现有效对话的策略之一就是营造民主平等、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使课堂成为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俯下身来,以亲切、热情、平等友好的态度,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平等、舒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多肯定,多表扬,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能。这使我想起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看到饱受歧视与磨难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看到安徒生由一个穷孩子一步步地长成了伟大的童话作家,相信你从中一定获得了启示,请你把它大胆说出来,好吗?”学生沉思了一会儿,纷纷发言:“有困难,不要气馁,一定要坚持下去,才会成功”;“只有相信自己的人,才会勇于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自信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基石。你们所说的,正是丑小鸭和安徒生想说的。相信自己,奇迹就会发生;坚持到底,幸福就会降临。看到学生幸福的笑脸、积极学习的情景,启示我们:教师要善于营造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的,变完成阅读任务为“我想读”,“我喜欢读”,“我要读”。“态度决定成败”,积极的阅读态度能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之前,我以可视作语言精品、智慧花朵的格言警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来导入,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的格言警句不但可以激趣,而且可以树人砺志。如果配上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师生双方感动,教师由感动而产生引领学生迈入知识殿堂的激情,学生由感动而产生强烈的阅读、体悟的兴趣。兴趣搭载上由感动而催发的进取之舟,就会成为学生深入求知的强大动力。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人或事,如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等来激趣。其本身就具有激起人探究欲望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丰富源泉。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动机,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钻研学法;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角度上考虑教学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阅读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协作、并以学生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为基础的,又有集体合作精神的实践性很强的课内活动。在教学中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能独立自主去体验、探究、发现,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唤醒和激励,身心得到充分的解放,人格得到尊重,精神受到鼓舞,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体验教学,强化个性解读,指导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的精髓在于情感,用心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在语文课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把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以情传情,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有了感情的投入,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深入文章佳境:和文本和作者之间达到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在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疑……这时的阅读已经不单纯是对文章语言文本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和理解的“再创作”,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教学中,每篇文章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良好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更快地提高。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情感渲染,如情景设置,情态变化,情理分析,情趣展现等,是勾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波澜、审美欲望的直接诱因。没有教师的主观情感的参与,任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理性分析都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师生情感体验的教学,也就无法派生出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和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去带动、激励学生自主阅读,诱导学生塑造自我个性,使他们走上更健康的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阅读,自行构建起来的。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从整个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方法的指导,通过一项项内容的学习,学生所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个结论,而且通过自己能动地听说读写、思考、体验等实践活动,悟出了怎样去读,怎样去想,怎样去说,怎样去写,从而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表达方法等,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督促、强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巨大魅力,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巨大魅力,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学有形象、有味道、有气息,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教师应引导学生徜徉于美文佳作中,一边欣赏,一边感悟,充分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对于课外文本的阅读,可以遵循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可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以让学生当众朗读,可模仿老师的做法,说说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也可老师与学生推荐欣赏穿插交替进行。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佳作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自然会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全班将形成读书、品书的良好习惯。在读、品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读、品中行成怡然自乐的浓浓的人文氛围。当然,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借到的、拥有的有用的图书、报刊摆上书架,学生在学会分享、学会传递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机会随手可得。还可以让学生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百家讲坛、文化正午、艺术人生等栏目,关注国计民生,了解历史文化,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得好习惯。这样以来,学生两耳灵了,两眼亮了,头脑活了,语文视眼会更加开阔。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单化等。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凸现课堂阅读教学的魅力。《小石潭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我在教学中制作并使用了表现小石潭多个典型画面的多媒体课件,每个画面配有相应的课文内容,画面景色优美,色彩鲜艳,与所配文字相符。这样的课件用于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看着屏幕,听着课文朗读录音,感受着小石潭的美丽可爱,耳、目、脑并用,收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学生学得很快乐。
总之,语文课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的大门。语文的内涵极为丰富,当我们面对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意境纯美的文章时,我们的心田就像被温暖的春风抚摸着,就像被绵绵的春雨滋润着,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这种魅力带给学生,努力把课堂建构成魅力课堂,让学生因学语文而快乐骄傲,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