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慧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绘画时,画面单一,画出的楼房大多是长方形的外框作为楼房的主体,里面加上几个小方框作为楼房的窗户,小花大多是中间一个圆圈作为花蕊,边上配上半圆形作为花瓣,添画的背景几乎都是蓝天白云。这些孩子长年随着父母奔波,不少父母对他们的关注仅仅是给他们提供温饱的生活,根本别提对美术学科的关心。其实在这些孩子的身边有不少好的绘画题材,如何让这些孩子发现他们身边的绘画题材,学会观察自己的生活,画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为此我开始了初浅的尝试。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素材的积累是孩子绘画创作的源泉。经过反复的思考,选了一组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实验小组,以游戏、小活动等为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分享作品中的故事,来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
游戏一:利用好奇心,寻找新鲜感
好奇是人们遇到新奇事物时所产生的“探究反射”。好奇可以促进儿童更多地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也曾经对一个指责儿子拆卸闹钟的母亲进行形象的比喻——“扼杀了一个爱迪生”。教师更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业有成。虽然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但不少务工人员每天只顾着忙于生活,对孩子的关心较少。时间长了,这些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迟钝,他们就会失去对身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我决定以学生们共同熟悉的校园为研究的对象,加以引导,让学生们首先学会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物,寻找身边的“新鲜”。为此,我设计了“发现校园里的秘密”“今天,我有什么不同”等小游戏,带领学生们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一人一物。春暖花开时,小草曝出了嫩芽,嫩嫩的,绿绿的,我便和实验组的孩子们寻找校园里的绿色,孩子们遍布校园每一个角落,不停地和我分享着他们寻找到的喜悦。“老师,楼房的顶是绿色的。”“老师,快来看,刚发芽的小树叶。”“老师,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老师,……”我不断地和孩子们挖掘身边一直存在而又没有发现的“新鲜物”“新鲜事”“新鲜人”。就这样,一学期中,围绕着校园,我带着孩子走了许多次,每一次大家都能发现校园的变化,每一次学生都有不同的观察体验。清晨校园里的宁静,课间同学们奔跑雀跃,教学楼之间的纵横交错,偶尔抬头在教学楼的窗户里伸出一个小脑袋。孩子们发现原来在自己的身边有这么多,从没在意的趣事大家爱上了寻找,喜欢了发现。
游戏二:创设情境,乐意观察
如果说寻找是让孩子有双敏锐的鹰的双眼,那观察便是让孩子认识世界的利器,不少孩子总是无法静下心将寻找到的“新鲜”仔细地审视,慢慢地观察,在内心只能留下一个大概,真正需要画时却又记不清到底是什么样子。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历程。为避免学生在观察中感到枯燥,无味,我又设计了一些培养观察力的游戏,“找出大树的迷彩服”“我是放大镜”“多彩的天空”等等,让学生们走进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远观大树树冠,大家知道了树冠不只是单一的绿色,朝阳的有黄绿色,背光的有深绿色,近看树叶正面是一种绿色,反面是另一种,就是叶脉也是一种很深的墨绿,不再是大家平时所画的黑线;多少次的远眺天空,学生们发现就连蓝天白云也不再单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天空中的颜色都是变化的,有着太阳光发出的绚丽色彩。在这些充满趣味的小游戏的引导下,学生们的画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颜色丰富了,绘画细节的同学多了,画面更充实了。
游戏三:课外拓展,善于记录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校园生活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校外的生活更是宽广,绚烂多彩。将学生的视野由校园转向校外,由校园中的教师引导式观察绘画,循序渐进地转化为校外的自主积累绘画。我又设立了“秀秀我的绘画故事”“赞赞我的家乡”“猜猜大画家的画”等小活动,要求学生们放学后,节假日里,以绘画日记的形式,画出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推荐一幅自己看到的好作品,然后集中在一起交流、欣赏,提高学生们对绘画作品的品析、欣赏能力,学习作品中的精华,为自己作品所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四面八方,在他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绘画素材,只要学生们真正拿起画笔,展现的作品将会丰富多彩。放假前我让学生们画假期中的生活内容,不少学生问我:“老师,画什么啊?”,我接过孩子的问题:“是啊,画什么呢?你们试一试每天早上醒来都问一句,你们就知道答案了。”学生们疑惑地望着我。假期归来,我们又欢聚在美丽的校园,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把作品送给我看,安徽过春节放泥元宝、舞火龙,福建祭祀时有特色的舞蹈和礼仪,山东的扭秧歌、做大饼等等,学生的作品五颜六色,充满童趣,与“农民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大开眼见,叹为观止。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与旁人不同的经历。也许与我的相遇,只是他生命中短暂的瞬间,然而作为一个教育人,只有尽力挖掘出他们的潜力,给他们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才能让那繁花点点的花园里有更多的花朵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