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编辑的博雅素养

2012-04-29 17:40熊锡源
现代出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博雅素养

熊锡源

摘要:编辑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文人的清雅之气,即编辑所需的“博雅”素养。这是由编辑所从事行业的文化教育功能、编辑自身提高业务水准和扫清业内不正之风的需求决定的。通过在审稿中有意学习、在业务中平衡价值、在工作中省身提高可以培养编辑的“博雅”素质。

关键词:博雅;编辑素质;素养

编辑出版活动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理应是神圣而崇高的。然而,在出版界也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除了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活动外,一些民营图书公司在短时间内炮制出大量的所谓“畅销书”,甚至包括对读者影响巨大的教辅书、养生保健书等,里面错漏百出,贻误读者;有些出版机构大量跟风出版,市场流行什么就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没有创意;有些人则肆无忌惮地抄袭,或借“翻译”之名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沽名钓誉,唯利是图;此外,随着出版行业,尤其是电子、网络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从业人员队伍壮大、组成多元,素质也良莠不齐……这些出版界的乱象,让读者遭受经济、精神甚至健康上的多重损失,产生了恶劣的后果。

面对出版业的如此现状,编辑应该从培养“博雅”素养做起,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博雅”的含义

“博雅”的含义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博雅”本来是指学识渊博纯正。“博”即博学、渊博;“雅”即雅正,强调“合乎规范”。“博雅”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目标。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在西方文献中,与“博雅”相对应的是“liberalarts”。该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知识”和古罗马的“自由人技艺”,在中世纪演变为“七艺”,17世纪之后与英国的“绅士”观念合流,遂演变为近代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学说。18世纪,博雅教育受文雅观念的影响,以“社会一道德”为指向(沈文钦,2008)。在19世纪,博雅教育则更注重心智训练。

如今,无论中西方,“博雅教育”都不限于士大夫或绅士阶层,而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界往往用“通识教育”或更具体一点的“人文教育”来取代“博雅教育”的说法。

本文说到的“博雅”,作为编辑人员的一种素养,主要是指编辑作为当代文化人应该具有的一些能力和品格特征。

首先是“博”——编辑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从知识结构上而言,编辑必须有自己熟悉的专业,而且还要尽量地懂一些“杂学”。需要强调的是,编辑的“博”,既是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对个体的要求,也应成为编辑个体的一种自觉的追求。

其次是“雅”——编辑应该具有文化人的清雅之气。这种“雅”应该既包括对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的职业自豪感,也包括编辑作为文化人所体现出来的情操、判断力、鉴赏力、气质等。这种因为“博”而带来的修养、学识、谈吐等方面的“高雅”气质,自然应符合主流价值观。这种“雅”气,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素质、道德情操的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甚至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作者、读者甚至历史负责的责任心。这种雅,是编辑作为文化人精神的总体体现。

“博雅”应该是编辑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一种自觉追求。

二、编辑为什么需要“博雅”

首先,作为文化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编辑出版活动,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博雅的素养。

第一,我国文化教育界逐渐开始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主张用博雅教育的理念改革现状。有论者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术、文化建设中盛行着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专业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这就导致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的对立。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则是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以及博雅教育(斯诺,2003;蒋洪新,2010;朱红文,2011)。我国教育、文化界的有识之士试图在教育、文化等领域践行博雅的理念。出版物无论是教材、教辅、学术著作还是一般的知识性读物,作为文化产品,都可以看作是教育产业的组成部分。任何图书出版的根本归宿都是服务于读者;而读者的阅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接受教育的行为。因此,当教育界反省我国教育的得失并主张用博雅的理念纠正现有问题的时候,编辑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并投入到博雅教育的事业之中。

第二,编辑一旦受条块分明的学科限制,在搜集信息、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等编辑活动中,便常常捉襟见肘。因此,编辑必须尽力使自身博雅,首先成为博雅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自身博雅后,更好地策划选题、为作者创作过程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读者做出更切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

其次,就出版界而言,编辑的博雅理念和博雅之气有助于纠正出版界的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

如前所言,如今我国的出版行业存在种种不正之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因素,而编辑不够博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如果编辑都有广博的知识,有文人应有的清雅之气,他们怎么能不爱惜自己的名誉,怎么会生产出“祸国殃民”的精神垃圾呢?他们又怎么会失去创造力,完全依赖跟风、模仿来制作文化产品呢?

最后,“博雅”也是编辑完善自我修养的需要。我国文人历来讲究“养我浩然之气”,现代编辑也应如此。在现实的压力下,很多编辑往往忽视了文化人应有的“雅”气。激烈的市场竞争、追求利润的压力、繁重的审稿任务等等,常令编辑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然而,作为一个文化人,编辑必须要有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理想主义的信念、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否则,就有可能把编辑工作走斜、走偏,就有可能“钻进钱眼里”,丢掉了应该有的社会道德责任心。

三、编辑应该怎样才能“博雅”

编辑的博雅之道,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来达到。只不过,作为编辑,其博雅之道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

首先,编辑工作的重心之一就是审稿,这是编辑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任何编辑,不论学历如何,都有可能碰到各类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各种题材、体裁和语言风格的作品。审稿的过程,同时就是编辑的学习过程,也是编辑通往“博雅”的重要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批判精神,尽力从读者的角度为作品“挑刺”。作为作品的“第一读者”,编辑肩负着代表千万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责任,必须就作品中的内容、结构、形式等进行全面“审查”。这样的学习、监督过程,就是编辑与作者发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审稿活动,编辑能够比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语言,扩大知识面,养成自己的博雅之气。

编辑审读书稿,在业务需要之外,也要有所选择。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为精深的认识,多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稿,发挥特长;另一方面,也要有意地扩展自己的视野,选择一些自己平时不会轻易尝试阅读的书稿,开拓业务领域。

其次,编辑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还是图书项目的经营者,必须要衡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做出经营决策:作品的潜在读者是什么人?同类作品的经营状况如何?该作品有付印价值吗?社会效益如何?经济效益如何?起始印数应该是多少?在经济亏损的前提下,该书是否也值得出版?如果以盈利为目的,应该采取

出版知识

什么营销手段?

编辑分析判断上述经营问题的答案时,应该有一种“博雅”的气度——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价值,避免因贪图某些作品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丧失自己应有的立场,从而粗制滥造出精神垃圾。

当然,编辑要“博雅”,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培养自己的博雅之气。我国古代文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基础就在“修身”。作为“文化人”的编辑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善良,多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使之符合规范。

(作者系中山大学出版社编辑)

报品,又称“新书提报”:由出版社(营销企划、责任编辑,偶尔大老板或作者会亲自出马)/经销商(业务经理)向书店采购人员简介新书的一种出版作业流程,通常在新书出版前后进行,是B2B的商业行为。

在实体书店有限的店面坪数,以及每位采购每月固定的采购成本等限制下,实体书店不可能无限量地让每一本新书都能获得大量下单,必须进行筛选。报品,成了采购筛选、判断新品下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乾仁(台湾)《报品:新书销售的最前线》,《书香两岸》2012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博雅素养
牵牛花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王博雅访谈录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