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照进未来 让音乐弥漫世界

2012-04-29 00:44钱仁平孙剑
人民音乐 2012年6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典藏手稿

钱仁平 孙剑

一、缘起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等近十家学术机构、数十位专家代表参与。

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就目前亟待解决的数字技术手段、媒体设备研发、文献著录标准、典藏流程管控等议题进行研讨。以务实开展手稿、历史音频数字化典藏工作坊为核心,适当配合相应专题讲座、研讨会,同期举办手稿图片展、手稿研究论文发布会等其他活动,使之形成一整套典藏、手稿学术研究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上音馆藏现状的业务操作标准,使之成为上音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及后续研发的基础保障,更好地为专业音乐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为期六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共举办了4场专题讲座、5项工作坊计划、2场论文发布会以及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同时还举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和首期“走进音乐”系列讲座等。

二、过程

11月21日,“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在上音教学楼贵宾室隆重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朱立平主任,国际交流处陈晓翌处长,协办单位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教授,管弦系主任李继武教授,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林熠常务副主任,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石震明副馆长、馆长助理韩斌等出席开幕式。杨燕迪首先致词,他认为通过本次国际论坛与工作坊,对萧友梅、丁善德、谭抒真、李翠贞等学院老前辈的手稿、历史音频进行科学、妥善的典藏与数字化保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特种音乐文献整理工作的国际标准与切实可行的学术程序,从而有力推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研究的相关工作,更好地为学院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他还代表学院向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叶娜与黄均人先后致词,并分别代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台湾师范大学,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学术文献与作曲家手稿典藏设备。下午,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作了《美国音乐民俗中心典藏流程》与《数字典藏概念与流程》专题讲座。就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化典藏概念、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就上音图书馆客观存在的现状条件以及技术难点上给出了良好的建议。

11月22日,手稿工作坊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正式开坊。钱仁平向来宾介绍了上音图书馆的历史、现状条件、发展规划,对本馆收藏的华人作曲家手稿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由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在叶娜和黄均人的指导下,按照获取(Acquisitions)、登录(Accessioning)、处理(Processin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g)、以及制作索引指南(Finding Aid)六个典藏步骤开始对李四光《行路难》手稿(2页)、萧友梅手稿(蓝色封面乐谱草稿本,24页)进行典藏。当天下午,吴旭在上音图书馆视听部大厅先后作了《历史音频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以及《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11月23日,手稿工作坊团队继续执行“丁善德手稿计划”,对《新中国交响组曲》手稿进行了典藏。至中午,基本完成预定的“萧友梅手稿”、“李四光手稿”、“丁善德手稿”三个既定计划。手稿工作坊结束后,钱仁平表示:“我们以国际标准,高规格地完成了‘李四光手稿计划——这是第一份中国人的音乐手稿,以及萧友梅和丁善德的手稿典藏。此次工作坊的意义不仅是典藏了这些珍贵手稿,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今后的手稿典藏、作为特色文献建设的华人作曲家手稿数据库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启了大门,提供了标准及流程化参照。”

23日下午以及24日上午,“音频计划工作坊”在图书馆第二视听室开展。工作团队在黄均人的带领下分别对两张33转LP老唱片进行了数字化典藏。其中一张是由谭抒真(小提琴)、李翠贞(钢琴)合奏舒曼《d小调奏鸣曲(作品121号)》,另一张是丁善德先生演奏贺绿汀《牧童短笛》(中国唱片厂出品)。典藏过程一方面对唱片原件进行清洗、保存,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档案命名。同时,对唱片进行数字化转档,制作多种格式进行保存和命名。

11月25日,“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参与论坛的专家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人民音乐》顾问、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弦编审,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台湾音乐中心主任、台湾豫剧团团长苏桂枝博士、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建欣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孙晓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杨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艺术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董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萧梅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韩斌等。论坛首先由徐孟东致词,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以及图书馆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特色文献建设,对学院教学、科研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寄望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随后,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以《初探数字时代下的中国音乐遗产保存》和《“余音绕梁,永传于世”:谈珍贵音乐文献典藏的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在论坛自由讨论阶段,贾国平介绍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成立源流,随后,他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文献建设及相关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叶娜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情况,指出典藏和研究成果应该最终都发布上网,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文献服务。张弦以她参观挪威卑尔根公立图书馆中馆藏格里格手稿的经历和体会,发表了《国际视野本土耕耘——贺“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的书面讲话,她讲到“上海音乐学院不仅高瞻远瞩,不断挖掘中国音乐史中的宝贵资料,还主动积极地联系作曲家,收藏他们的手稿,使馆藏逐渐丰厚。这种对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赢得了作曲家的心,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给上海音乐学院,说明了作曲家对上海音乐学院和上音图书馆工作的信任。”苏桂芝介绍了台湾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理事会”和“虚拟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目录”的相关情况,呼吁强调音乐影像档案的保存,界定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的范围,规范档案原件与数字化对象保存方式与处理流程。萧梅则介绍了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年承担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试验计划》的研究成果及思考。王建欣、孙晓辉分别介绍其各自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

25日下午,“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发布会I”、“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发布会”同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北楼415教室和上海市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隆重举行。

“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发布会I”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教授主持。本场发布会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惠玲教授主讲,题为《节奏的重生:梅西安与布列兹对〈春之祭〉的分析》,比较了梅西安和布列兹各自对《春之祭》音乐分析,试图探求这两位作曲家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深度诠释这个划时代的作品。她提到,梅西安对《春之祭》精辟的分析长久以来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分析的要点只是在其学生之间流传。相反,布列兹作为梅氏弟子在1953年发表了相关的文章《Stravinsky Remains》,成为《春之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献。尽管布列兹本人未提及这一点,其文章中沿用了梅西安的观点的事实显而易见的。

随后美国罗格斯大学音乐系饶韵华教授作了题为《从〈木管五重奏〉手稿看卢炎的音高构思》的宣讲。她提到,作曲家手稿不仅只是一种值得保存的崇高纪念文物,更是能对了解音乐风格、作曲美学有所帮助的相关珍贵文献。作曲手稿,因其五花八门,解读上更具挑战性。学者必须采合适的理论概念才能对手稿做适当的解读诠释,但同时手稿也正是乐曲分析之理论根据的来源,因此在研究20世纪作曲手稿时,理论与手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

“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发布会”由陈强斌主持。首先由东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系宋晖副教授进行了《基于wxWidgets音频修复系统的研究》的论文宣讲。其文研究与探索了目前音频的噪音类型和各种降噪方法,在基于wxWidgets的音频修复工具Memo-ryAudio中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提供各类降噪专家模板,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此系统还为今后降噪算法的不断扩展提供标准接口。随后由韩斌《LP暗码的识别在文献编目中的意义》的论文演讲。他提出在LP唱片时代辨识、版本研究和编目过程中,编号与暗码问题一直是唱片收藏家与音乐图书馆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鉴别版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DECCA、EMI、RCA-Victor、Mercury等四家唱片公司以及中国唱片总公司的编号、暗码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并讨论其在文献编目中德特殊意义。

11月26日,“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发布会II”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发布会由贾国平主持。首先由王勇作题为《留学莱比锡——萧友梅相关几件档案的研究》的论文宣讲。他通过上海图书馆所藏几件萧友梅的档案,对于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专业;在莱比锡大学哲学院学习情况,师承关系等情况作了研究解读。随后,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刘涓涓副教授做题为《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论文宣讲。她以中国当代作曲家罗忠镕2007年完成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了解曲式结构、音高材料、音响组织与“引用”手法这四个方面的技术特征为基础,着重观测作曲家在此过程中的创作思维变化。本场发布会最后,由就读于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的查太元同学做题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研究》论文演讲,探讨了《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之过程及其相关发现,并检视作品原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暨工作坊活动中,为纪念丁善德先生百年诞辰,并配合学院系列纪念活动,图书馆承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展览了丁先生部分作品的手稿片段以及珍贵历史照片。

此外,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附中演奏厅举办了面向普通爱乐者,丰富城市音乐生活的首期“走进音乐”上音图书馆系列讲座。本期讲座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以《巴赫〈创意曲〉1723年手稿赏析》为题向广大音乐爱好者讲解了隐藏巴赫手稿背后的奥秘。

三、结语

“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已取得圆满成功。其中,取得的成果有三:首先,她使上音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通过手稿、历史音频工作坊的开展,使我们学习到了国际标准下的档案原件典藏、数字典藏流程。在档案命名上,一方面借鉴国际常规,一方面依照馆藏特情,制定出上海音乐学院特种文献典藏号以及命名规则②。其次,通过流程化的培训,馆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在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师大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等兄弟单位相互协作、交流中,学习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术,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从活动期间各种讲座、论文发布会上,了解国内外文献建设、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开拓了视野,促进了馆员自身的业务思考。再次,图书馆研究功能进一步拓展,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强。

当然,通过此次工作坊,也让我们意识到前进中的困难。如何将复杂琐碎的特种文献典藏工作常态化,使之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有效地完善、管理特色文献数据库,并形成多媒体的成果开发,多途径的展示方式,从而实现这些珍贵历史文献价值最大化?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云概念等各种科技手段迅速更新的历史背景中,应对各种技术上、观念上的挑战……

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数字化文献建设仍然是“上音”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寄望今天在历史中的探究,能使之照进更遥远的未来。

①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度重大项目。

②参见钱仁平、肖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友梅档案〉为例》,《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钱仁平、韩斌《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

钱仁平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孙 剑 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典藏手稿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典藏
往来·典藏
“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
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
典藏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