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莲·溪”艺术园圃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为设计原则,浓缩提炼南沙特有的民居建筑“镬耳屋”、水系景观、渔船、渔女、蚝壳花窗和湿地植物等要素,在有限的场地中“因地制宜”进行园林布局,通过借景、透景、添景、遮景、缩景等手法来实现空间景观的渗透,增加景观层次,扩大景观面,主题鲜明突出,内涵丰富,突出展现了岭南地区滨海区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艺术园圃;岭南特色;海洋文化;广州南沙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前言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代刘希夷的这首《代悲白头翁》脍炙人口,描写了四季回转,、生命不息的自然现象,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句勾画出了广州园林花卉博览会的缩影。一年一度的迎春艺术园圃展览,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竞赛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处春节赏玩的好去处,展出的艺术园圃都是在有限的场地中进行园林布局,要求匠心独用,别出心裁,、主题鲜明,、特点突出[1]。年年办花展,年年要创新,艺术园圃的创作要求推陈出新,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做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
1. 项目概况
第十八届广州园林花卉博览会在云台花园举办,主题是“绿色家园,幸福广州”,艺术园圃主要设置在二期园区,要求用岭南园林展现手法,集中体现岭南园林的传统技法和创新工艺。“莲·溪”艺术园圃是南沙区第一次参加这个博览会的首次参展的展区,积极响应大会主题,精选南沙特有的民居建筑“镬耳屋”、水系景观、渔船、渔女、蚝壳花窗和湿地植物等要素,营造出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园圃景观,展示了南沙湿地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主题鲜明突出,内涵丰富,突出展现了岭南地区滨海区域文化特色。
南沙区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水网密布,湖塘众多,自然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保持完好,近年来,位于十九涌的湿地公园游览区已从 3000 多亩扩建至近万 亩,是水鸟的栖息地,现已成为旅游胜地。莲溪村位于南沙区黄阁镇中心偏西北,宋代立村。《小榄麦氏族谱》载:“甫抵其境,见两山高峙,石门迵开,溪深谷窎,土沃泉甘,谓此诚避所也。遂相彼厚隰,筑室而居……”。建村时荷花盛放,故名莲塘。后易名莲溪,寓意“莲香益远,溪水长流”。村内有700多年历史的活文物“月中丹桂树”,有与广州陈家祠、沙湾留耕堂并称广州三大名祠的麦氏大宗祠。民间习惯将莲溪与大塘、大井、东里统称为四大村。“莲·溪”艺术园圃的取名来源于此,彰显着南沙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莲·溪”艺术园圃在云台花园自然生态野趣的二期园区的转弯角,一面是山坡,一面是谷地,背靠管理用房,面临大水面。最大的特色是对用地的充分理解和合理应用,制作出了一个个性鲜明、主题突出的艺术园圃。由于建设用地狭小,有限且场地内又有军事用的电缆桩和检查井不能覆盖和移动,同时还要满足管理房中工作人员的日常出入。在这样的用地条件中来下创造出一处能够与周边环境协调又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的景观的确破费颇费周折。在施工之前,参与项目的几方人员做进行了多次的现场勘查和商讨,针对小园圃这种微型展览景观的特点,决定遵循《园冶》中讲的园林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策略,以精巧取胜,因地制宜,通过借景、透景、添景、遮景、缩景等手法来实现空间景观的渗透,增加景观层次,扩大景观面,以小见大,以有限来创造无限的,创作创造一个与园区相互融合,古朴自然、幽雅别致的艺术园圃。
2. 造景手法
“莲·溪”艺术园圃用山石清泉,云墙瓦屋,渔舟唱晚,鱼戏莲间,点出了“莲·溪”的意境,浓缩了岭南滨海地区疍家文化和湿地生物景观特色。主体建筑选取了南沙区较有代表性的黄阁镇莲溪村中民居------镬耳屋,镬耳状建筑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转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景墙选取了岭南古典园林中的云墙月洞门,墙上精致的花窗提炼了莲溪村的蚝壳墙特色,配以质朴的砂岩画,虽是盲窗,但非常雅致。
2.1借景 ——背山面水巧安排,借来山水为己用
由于场地狭小,特意将小园圃呈现出为开放的布局状态,借用山坡为背景,山坡脚修建英石叠山,形成水流源头,清泉丁冬而下汇成水系(图1),好似从山间引来一般。正应了那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主观景面朝向用地前方的大水面,站在观景平台远眺,湖景尽收眼底,视野开阔,大大扩充了小园圃的观景范围。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合理的布局使得建成后的小园圃显得非常开阔,非常深远。
2.2透景 ——管理用房做后院,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园圃的后面是公园的管理用房,内有一个庭院,周围是铁围栏,小园圃用地是管理人员的出入口。如何在保留出入口功能的同时又要适当的地隔离这个现代感的管理区,同时还要增加景观厚度,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的关键。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制作时将在铁围栏前加建了一道月洞门青砖云墙(图2),缝隙中种植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 Fernleaf.)、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等,几个汀步石引入院中,竹影掩映中若隐若现,将该庭院巧妙地纳入了小园圃的视觉景观范围内,拉伸了景深,让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2.3添景 ——隔帘遥望山林处,古木栈道为谁修
小园圃的侧面是山谷,上有木栈道,小园圃与木栈道相邻但隔离(图3)。云墙的一端连接主体建筑“镬耳屋”,另一端延伸至山谷边,云墙前是小园圃的竖条帘状木质说明牌。丛植的芭蕉(Musa basjoo)、旅人蕉(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散尾葵、桃花(Prunus persica)等植物错落布局,虚化边界,使得小园圃与木栈道景观融为一体。透过说明牌的缝隙,木栈道蜿蜒伸展进入山林,将小园圃景区向更深远处拉伸,又增添了一处美景。
2.4遮景 ——云墙一片嵌花窗,半边青瓦显意头
小园圃背后是公园管理用房和铁栏杆,场地本身还是管理人员出入的通道,场地内还分布着军用电缆管线,、检查井、电缆桩,这些不利景观的元素都是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覆盖的,如何将这些元素进行转换,保证他们的功能使用又能够造景非常关键。几经考虑,将主体建筑“镬耳屋” (图4)建在检查井密集的地块上,用房屋遮盖,房屋设计成半边建筑,没有后墙,便于今后这些功能设施的检修。房屋内也成为了配电箱、循环泵等设备安置间,达到既起到了良好的遮挡效果又非常实用,而且成为小园圃的景观焦点。对于背后管理用方房和铁栏杆,则设置云墙,种植芭蕉、散尾葵、棕竹(Rhapis excelsa (Thunb.) Henry ex Rehd)等植物进行遮挡,出入口处设置月洞门,铺设汀步,两侧用凤尾竹,旅人蕉等掩映,达到遮挡的效果,也不影响出入功能,同时还形成景深,增加了景观的延续。位于小园圃正前方军用电缆桩无法进行掩盖,将他进行了外包装,用麻绳缠绕改装成拴船的缆桩,与渔家的小木船成为一体,显得非常得体。通过对这些不利元素的遮挡,变不利为有利,也最大化的地利用了有限的用地空间,让整个小园圃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宛若天然。
2.5缩景 ——锦鲤荷花相嬉戏,渔女水鸟尽点题
小园圃利用仅有的几方土地,借山势做成水系,雕塑疍家女撒网捕鱼,木质小渔舟满载而归(图5),与水中的睡莲(Nymphaea alba)、锦鲤相呼应,非常相称。雕塑水鸟选取了湿地公园特有的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全球濒危珍稀鸟类,南沙湿地为其迁徙路线的所经之地。五只黑脸琵鸳形态各异,或飞翔状,或觅食状,点缀在水草中,栩栩如生。浓缩造景要素,却标志鲜明的地彰显了地方特色,楹联的题词“一川蕉林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跳跃,万顷碧波流。”概况概括出了南沙的美景。
3. 植物配置
小园圃主要种植了能够体现莲溪村特色的桂花树和荷花,,以及具有滨海湿地特色的湿地树种“果园里的魔术师”------——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 Denill)。配合不同的造景手法,山坡上种植了许多波斯顿蕨(Nephrolepis exaltata),棕竹等,将小园圃融入山体环境中;主观赏面种植了天竺葵(Pelargonium hortorum)、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 L.)、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Ker-Gawler)、西鹃(rhododendron)、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凤梨(Guzmania)、大花蕙兰(Cymbidium)等低矮花灌木(图6),花团锦簇,色彩鲜艳,增强视觉观赏效果,同时不遮挡视线,达到了良好的借景效果。在月洞门边种植了散尾葵、凤尾竹、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等,飘逸的叶片半遮半掩,使景深若隐若现,达到了透景的效果;云墙与木栈道相连处终止了芭蕉、旅人蕉、桃花等与山林树木融合,将木栈道和山林景观添入小园圃里;在管理用房的铁围栏边种植了棕竹、散尾葵、芭蕉等,遮挡了管理用房和围栏等不好的景观。水池里点缀睡莲、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水金钱(Hydrocotyle vulgaris)、水生鸢尾(Iris tectorum)等水生植物(图7),浓缩了滨海湿地景观特色。“莲·溪”艺术园圃整体植物整体配置以清幽为主调(图8),以繁花为点缀,与古朴的“镬耳屋”、清雅的云墙、宁静的水系,在风格上互为协调,相得益彰。
4. 结语
“莲·溪”艺术园圃没有浓重的华丽色调,建成后与周围山林、湖面、木栈道、景观桥、落羽彬等原生态植物融为一体,相互呼应,充满生态野趣、宁静幽深,与他所居的所处位置一样,偏居一隅,静静观望。走过云台花园里琳琅满目的小园圃,再看到这个宁静的犹如那个恬静的疍家女雕像一样的宁静景区,有种画因人动,人入画中的感觉。漫步其中,你一定会被这种幽静、质朴、淡泊的滨海文化深深吸引,驻足停留,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谭广文. 广州小园圃的营造特点浅析[J]. 广东园林,2006-0(3):13-15.
作者简介:
张晓华(1977—),女,园林工程师
E-mail:yfanli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