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亚运使广州城市绿化在五个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以开放式绿地让市民共享、以绿道网引领低碳新生活、以近自然植物群落构造绿化基底、以天桥绿化柔软城市景观、以城郊森林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新型城市化下,广州城市绿化将开展新的实践:打造花城品牌,建设园林重点片区和岭南名园;推进城乡一体,让森林进城、公园下乡;守护城市生态安全,发展森林碳汇,保护湿地生态体系;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科技水平,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城市绿化;探索;实践;广州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广州总面积7434 km?,常住人口1270万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30年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从北向南呈现“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最高海拔1210 m。背山面海,珠江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地形地貌。
2010年广州亚运会,使广州城市绿化取得巨大成效,花城美誉重新叫响。“十二五”伊始,广州又开始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征程,翻开了后亚运时期崭新的一页,对城市绿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型城市化下,广州绿化如何继续提升与发展,本文作初步思考与探索。
1建设背景
1.1大部制改革融合了城乡一体的绿化
2009年,广州实施大部制改革,原广州市林业局和市政园林局合并,新成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统筹管理全市市域范围内的林业和园林绿化工作,改变了多年以来园林部门管理城区绿地、林业部门管理郊区林地的局面,形成了城乡一体的绿化管理格局。
1.2绿色亚运促进了城市绿化面貌大变
2010年11月,广州举办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六届亚运会,为广州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2003年起,广州启动“青山绿地工程”、“花园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等,开展城区绿化美化升级改造,建设城市绿色走廊、湿地河网绿化体系、城郊森林公园和乡村风水林,构建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力求局部景观个性化,廊道景观网络化,整体景观生态化。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呈现出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优美景观。
1.3面临人口密集、绿地紧缺的困境
广州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常住人口约1270万,10年间增长了275万人,建成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0 km?扩展到2000年的507 km?、2011年的927 km?。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广州的土地开发强度达23%,超出欧美等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水质性”缺水、“热岛效应”、土壤污染等问题日渐凸显。由于城市原本特有的地形地貌,绿地分布不均,北多南少,85%以上的森林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山区,离市民比较遥远。城区用地紧缺,老城区绿化只能见缝插针,新城区绿化虽是规划建绿,但也随时面临绿地被侵占的困境,绿化成果保护和管理难度大。
1.4存在森林质量不高、花城特色不明显的症结
城外林多质不高:广州林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1.66%。面积虽大,但林分质量不高。活立木蓄积量38.07m3/hm?,分别为世界、全国、广东省平均水平的33.4%、44.9%和87%。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林分改造,努力提高森林质量。
城内花多不聚焦:广州具有千年花城的美誉,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常用的花卉品种达到2000多种,但景观特色不突出,缺少像杭州西湖景区、苏州拙政园、洛阳牡丹节那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园林精品。需要突出重点,建设岭南名园和重点园林片区,打造花城名片。
2近年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广州实施“花园城市”、“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让绿色造福市民,让绿色走进市民身边。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41.66%,建成区绿地率35.6%、绿化覆盖率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5㎡,城市公园236个、森林公园49个、自然保护区2个,绿道长2163 km。城市绿化成效卓著,绿化指标位于国内城市前列,是唯一同时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特大城市。主要开展五个方面的实践。
2.1以开放式绿地让市民共享
针对中心城区绿地少、且不少绿地圈在围栏中只可远观的实际,着力推进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出门500米见绿”工程,建设开放式绿地,对中心城区主要公园进行拆围透绿,并推行公园免费开放。新建和改造了33个绿化广场、70个公园及开放式绿地、1300多个花园式、园林式单位和小区,免费开放的城区公园190个,森林公园17个。还绿于民,让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开放式绿地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让市民随意进出,成为广州一处处不设防的“城市客厅”。
2.2以绿道网引领低碳新生活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沿着河滨、溪谷、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绿色廊道建立,内设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居住区等。2010年,广州率先启动绿道网建设。目前已建成6条长2163 km绿道,驿站和服务点151个。通过绿道将3600km2内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和森林联系在一起,使绿地之间达到联通渗透,彼此呼应[1]。实现了绿化与市民健身、骑自行车出行的结合。绿道成为造福市民、引领市民低碳新生活的标志品牌。2011年,广州绿道获美国交通与发展研究所(ITDP)“可持续交通发展”奖。
2.3以近自然植物群落构造绿化基底
广州绿化建设注重突破唯绿而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以植物生态群落理念为指导,持续推进树种配置多元化、树种选择乡土化、绿地结构立体化、植被类型和绿化景观多样化[2],探索出生态效益好、景观效果佳、维护成本低、抗逆能力强的近自然植物群落绿化模式,形成全市绿化基(地)质(或底)。目前,全市绿地已有40多种近自然植物群落类型,城区绿化植物应用种类达2000多种。
2.4以天桥绿化柔软城市景观
广州是一个多立交桥的城市,立交桥数量仅次于北京。十年前,街道景观基本被一道道钢筋水泥桥所阻隔。为了改善空中水泥景观,增加可视绿量,从2004年开始,大力推进城区范围的高架道路、人行天桥、立交桥的绿化。通过科学选育植物种类、持续攻克立交桥恶劣栽培环境下的技术措施,使广州桥梁绿化总长达到300 km,形成了三季开花、四季长青、极具特色的城市空中花廊,犹如跨在城市中的一道道彩虹,柔软了城市景观,温暖了市民的视线。
2.5以城郊森林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
广州自古“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多年来,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丰富的特点,让水网融入林网、绿网。在城市外围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构建了449万亩森林生态屏障;以生态景观林带联通城乡,建成了长640 km的19条群落式生态景观林带。在城市中心区,利用青山进城的特点,保留巨型绿地,建设风景名胜区和生态绿地。形成了城外青山延百里、城内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景观。
3新型城市化下广州城市绿化新探索
在未来的五年,城市绿化将围绕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花城、绿城,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花园城市。着力优化绿化布局。城中:凸显花城风貌,力求布局生态化、园林艺术化、管理精细化,建设能作为广州名片的岭南名园,打造园林精品片区。城北: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建设最美森林公园,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城南:突出滨海城市特色,加强南部沿海防护体系建设,完善新农村绿化,打造南部生态新区。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城市绿化新实践。
3.1打造花城品牌,建设园林重点片区和岭南名园
为擦亮花城品牌,凸显广州岭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在中心城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地区建设园林重点片区。重点建设白云新城园林精品片区,整合片区所有绿地资源和水资源,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片区内的公园、绿道、林荫、花境、水体、街头绿地、景观大道、立体绿化等,形成具有岭南园林特色、满足市民多元需求的城市绿化精品区和样板区。再逐步推进麓湖片区、天河都市核心片区、越秀名城核心片区的园林精品区建设。同时,针对广州缺少著名、具有广泛影响力名园的现状,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打造十个不同类型的岭南名园,力求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名片。
3.2推进城乡一体,让森林进城、公园下乡
针对森林分布不均,重点建设近郊乡村绿化和南部平原区绿化,增加南部绿量。总体战略是“森林进城、公园下乡”,让森林进城、上路、拓海,公园入村,着力构建融山、水、城、田、海为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林区,实施“最美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建设十大最美森林公园,持续推进石门、流溪河、帽峰山等森林公园升级改造,完善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推动森林旅游大发展。在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突出青山环绕、绿树葱笼、碧水长流、村庄农舍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按照一个村庄“一条特色林荫路、一个村级小公园、一片乡村风水林”的建设要求,以点带面,逐步在全市推开。
3.3守护城市生态安全,发展森林碳汇,保护湿地生态体系
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生态承载有多大。广州正在朝着低碳城市发展,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要充分发挥森林固碳功能。目前,广州森林固碳水平还很低,森林碳密度只有世界平均的15%,全国平均的28%[3]。需要大力实施以增加森林储碳能力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林分改造;保护好北部230万亩生态公益林和流经城乡的湿地生态系统,完善南部沿海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体系,继续实施“森林拓海”,构建南沙湿地大型水上森林。以提升城市生态容量,减缓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广州宜居城市建设。
3.4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科技水平,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城市绿化是“三分种、七分养”,要改变“重建轻管”的传统做法,以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提升绿化管理水平。从手段上,依托数字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绿化巡查和林地巡查,实现对园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信息化目标,推动城市绿化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从技术上,开展花城特色新优绿化植物的培育与推广应用,提高绿化苗木选育、推广应用及管理养护技术水平,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从队伍上,加强森林公安、林政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等专门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落实管护措施,有效保护和巩固绿化建设成果。
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参考文献
[1]熊咏梅,黄东义等.广州市绿道网建设特色和功能开发现状[J].广东园林,2012(05):28—32
[2]吴泽民.城市景观中的树木与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周国逸,唐旭利.广州市森林碳汇分析[J].城市林业,2009(01):8—11
审稿编辑:朱纯 侯碧清
作者简介:
吴敏(1972—),女,湖南长沙人,城市生态学博士;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
E-mail:4217583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