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荣
体验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方法。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该文结合“基础”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探讨该课程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全面科学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基础”课;体验式教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09年吉首大学重点校级教改项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自觉塑造和谐的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四有”公民。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增加的只是学习者的关于对道德的认识,而其道德情感的获得则需要通过体验的方式来培养。为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体验式教学的作用。本文结合“基础”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探讨该课程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考促教,以考促学,通过科学的考核评定方式来增强“基础”课的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就是个体亲身经历、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的过程。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一种充满着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它对人的心灵会产生一种滋养的作用,我们的自信、自卑、乐观、悲观、友善和敌视等,都是从体验而来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其经历等创设教学情景或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在教学情景或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体验和感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提升其情商、使其建立起信念或发展其心智,并最终使之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或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激发,从学生自身的经历,从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生成一种新的内在情感的生成,得到对生命的深情感悟。体验的产生离不开情感,而通过体验又能生发更深厚、更具意义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升华。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能使之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效果的情境或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教育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达到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引导、自我成长的目的。
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尊重个体的需要,激发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的自由发展,使每个学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身生命成长的历程。
2.高校“基础”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符合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道德主要是通过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情感等,激发与唤起人的内心良知和荣誉,端正人的行为选择的动机来达成的。道德教育过程是社会道德转变为个体品德的过程,而社会要求要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化过程,是受教育者“知、情、信、意、行”的渐进过程,这是道德教育不同于智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一条特殊规律。实施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道德实践活动、模拟现实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影响,独立思考、体验与感悟,提高道德批判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正确的道德自主建构。
由“基础”课课程性质决定的。“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实施“05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在传授法律知识和道德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和行为,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具有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这种突出的自我践行性和自我修养性,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主体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得到诠释和表达,唤醒、激发出学生的灵性和个性,促使学生把道德知识消化为自身的道德营养,最终让道德走向自觉。体验式教学是适合“基础”课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深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和经历,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从而获得政治知识、提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体验式教学重在倡导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社会,通过各种实实在在的体验,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体验式教学重视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充分发挥体验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情感、领悟,并使学员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和谐发展,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精神素养,促成“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的统一。总之,“基础”课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是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3.基于体验式教学的高校“基础”课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体验式教学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完整生命,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人们在表达自己的体验时,也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为此,我们切不可以某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体验,而要尊重个体差异,尊重个体体验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非同一性。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知行相统一的原则,激励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各有所获,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课程考试形式上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验与实践运用能力相结合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表现(20%,主要是考勤和课堂表现)、作业(10%)、实践教学成绩(20%)、期末考试(50%)四部分构成,除试卷试题类考核形式外,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等都可以成为“基础”课的考核形式。“基础”课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教师结合专业实际,因材施教,并“因材施考”。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考试形式,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体验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真正做到情知合一,和谐发展。
课程评价主体多元化。“基础”课的评价主体包括任课教师、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因为教师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跟学生生活在一起,也不可能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所以应该推行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推行大学生自评、互评与任课教师考评相结合,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积极性,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促进相互提高,这样的评价活动不仅仅在于求得其公正性和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获取切身体验,从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知耻而进”。同时,让学院辅导员及班主任参与到评价中来,既能体现评价的公开性,又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公正。增强全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意识,从不同的、立体的角度看到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道德生长点,在对话、理解、欣赏、倾听、关怀、信任中用人格的力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课程考核评价过程化。体验式学习教学强调德性的生成、思想的内化进而指导行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评价不再只停留在学生对品德行为的认识与理解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上。“基础”课的成绩可以根据学生在校四年期间的思想道德的表现情况综合给出,与学生所在院系及学工部建立联系,为学生做出发展性的动态评价,进行全过程的、综合的、动态的考核,反映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同时,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制作并发放《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记载表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醒和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习惯,促使学生把道德知识消化为自身的道德营养,最终让道德走向自觉。
课程考核内容能力化。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采取案例考核模式,设计的评价题目以及评价的实施应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的,增加学生思考、理解和创新性试题,类似的由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具体事例构成的情境题不仅考查了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关注社会现实。同时,“基础”课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把理论考核同专业考核结合起来,因材施考,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考核,就可以把理论知识学习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过去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以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转为以学生应用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为主来评价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激发出学生的灵性和个性,公正地给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成绩。
课程评价方式个性化。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学生对某一教学要求的掌握情况,还要看学生在达到这一要求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评价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状态,而是评价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做的更好;重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积极评价,即教师对创造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样性,即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并且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的发展性思想。比如,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学评价中出现的一种的新方法——自我陈述法(“I Learned”Statements),是一种在一定时间(一节课或几节课)教学之后让学生自己用口头或书面的方法陈述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测评方法。这种测评方法的优点是多方面的。首先,它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观念。其次,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得到关于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还可以获取学生关于情感、体验等非认知方面的信息。第三,自我陈述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1]李春立,陈彦彦.大学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法应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
[2]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9
[3]胡安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之管见[J].凯里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