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炀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家居卖场(面积超过1万平米)达1200多家。这意味着,几乎全国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平均约20家的大型家居卖场。而在国外的大中城市,一般大型家居卖场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3家,卖场总面积也不会超过80万平方米。因此,数量众多的家居卖场便引发了经销商面临竞争大、利润薄、卖场升级等诸多问题,这不禁折射出2012我国国内建材卖场正在面临着的尴尬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泛家居建材的市场需求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平均增幅达到10%,而家装市场年均增长速度则一直保持在20%左右,巨大的市场潜力诱发了大量新型建材卖场的疯狂增长,建材市场呈现饱和状况。2012年,国内建材卖场需从控制增速、优胜劣汰、限制入场等方面加以调整,以扭转当下不利的局势。
增长速度过快不利建材业发展
近年来,住房热拉动了建材行业的火爆增长,据统计,最近五年建材行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GDP平均增长速度的2-3倍,其中家装市场年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30%。巨大的市场潜力诱发了大量资本的涌入,竞争日益加剧。
截止当前,上海市区主要建材市场已超200家,北京主要建材市场已达100多家,广州超过50家,深圳16家,天津已近20家,南京、成都、西安主要建材市场都直逼30家,沈阳市区主要建材市场面积已近200余万平方米……
以重庆为例,主要建材市场超过20家,其他零星散乱的建材市场则难以统计。其中较大的陶瓷市场八益建材市场与国窖陶瓷相距不过几步之遥,离巴山陶瓷卖场也不过数百米,市场布局密度较高,区域发展失衡,致使整个主城建材卖场已达到临界饱和。
在有着东方明珠之称的上海,近些年建材市场发展迅猛,形成了几个区域热点,并由此区域向全市范围辐射。在宜山路建材一条街上,代表性的卖场有佳饰家、喜盈门等;杨高路独领风骚风光依旧;真北路则群雄逐鹿,代表性的建材卖场有欧倍德、红星美凯龙、兴力达、建配龙、好饰家、全盛装饰市场等。还有九百家居、百安居和闸北建材市场等连成一片商城区,形成北建区家居卖场一片天。上海市拥有的建材卖场数量可谓是国内前列,但很多卖场招商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建材卖场有商户退租现象,多数品牌经营商家表示上海的建材市场扩展太快,给自己的经营成本增加了不少压力。
南京新增的高端卖场有金陵国际家居、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板桥红太阳建材城等,这些卖场在南京的快速发展以及知名度的逐渐提高,让本地消费者感受很深。据南京市有关机构统计,近三年来,南京市新增加的建材卖场有十几家,再加上南京之前已有的建材市场,大大小小加起来达40多家,并且还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如此庞大的建材卖场服务于有限的南京消费者,卖场过剩在所难免。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不胜枚举,目前的家居卖场过多,甚至已经发展到失控的状态。在全国各大小卖场中,逾五成的卖场处于亏损状态,很多卖场都是咬紧牙关度过2011年,甚至连家居行业著名品牌红星美凯龙都因难以承受压力而将设在深圳、大连、洛阳的分店闭门谢客……这不仅折射出市场环境极度恶化以及家居卖场饱和的问题,甚至将会影响到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势在必行
由于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需要,旧建材市场的建筑规模和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旧建材市场的整合调整早已摆上了政府和商家的日程。政策、环境的影响加上自身规模的弱小,以及管理制度的陈旧把旧建材市场推向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口。
昆明本地人买建材必去之地———四零三建材已被拆迁,同为老牌建材市场的中林建材城和博雅建材市场也即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在广州,位于黄埔大道周边极具地理优势的瀛富建材商业广场、南兴建材市场、喜龙建材市场、亿宝装饰材料城等众多建材卖场也传出面临整改的消息。在成都,白莲建材市场、青龙建材市场、512建材市场等一大批市场也将面临拆迁……老卖场因市政规划或经营不善在各地纷纷被迫拆迁,一方面源自本土新卖场不断建立;另一方面则是以红星美凯龙、集美、居然之家等为代表的品牌连锁建材超市在全国范围内的走马圈地,发展得如火如荼并开始触及二三级市场的现象有关。
有材料显示,去年广州卖场总体量新增加约60万平方米,重庆家居建材卖场扩容量将至少激增80万平方米,杭州新开家具建材市场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昆明则超过150万平方米。
去年11月份,坐拥150万平方米,目标打造中国西南家居建材总部基地的“螺蛳湾世界家居建材博览汇”招商正式启动,这对昆明原有的建材卖场是一次不小的冲击。在昆明的建材卖场中,此前还没有一个与昆明国际化城市发展定位相符合的大型卖场,世界家居建材博览汇不仅能一改昆明建材弱小、低端的印象,还将可能完全改变昆明建材卖场的格局。
深圳建材卖场扩张之战也非常激烈。在该城市关内关外一体化后,为家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众多建材卖场抢滩这块新领地,将更好地促进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目前,深圳就是缺少大的建材卖场,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催促行业升级,诞生更多更好的卖场将会成为必然。
武汉从去年起大力扩张本土卖场,加快了外来品牌进驻的步伐。现在武汉建材家居卖场已遍布三镇,形成群雄争霸的格局。欧亚达扩店迅猛,至今已在武汉设立四家卖场,大武汉家装等也在增扩卖场规模;此外,居然之家、香江家居、金盛等外来卖场纷纷抢滩江城;红星美凯龙、宜家等大型卖场也觊觎武汉市场。目前,从武汉市中心到二环至三环乃至盘龙城、金银湖等近郊区域,都布局了各大卖场门店,武汉的建材市场进入了竞争空前激烈的新时期。
新兴大型建材市场的出现,对很多发展中城市来说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不管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还是从建材行业的发展方面,随着新兴卖场的出现,家居建材业市场以前那种小、散、乱的状况或将得到改善。卖场增多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各卖场的促销活动也随之增多,经销商利润空间降低,最终得益的还是消费者。
在这场事关生死的争夺站中,老卖场经历了多年的品牌沉淀,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有一定的地位,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接受度来说,老卖场略占优势。不过,在新卖场宏大的建筑规模、豪华的装修和高调宣传的攻击下,老卖场也岌岌可危。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新卖场不断进入,导致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老卖场如若不赶快转型升级,那无异于坐以待毙。
在市场格局的变动中,老卖场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对于卖场的升级,这不仅仅是拆掉旧房子更换新建筑,或者是重装翻新那么简单。倘若在管理服务和经营模式不加以调整改善,老卖场很难在竞争中击败来势汹汹的后来居上者,“拼服务、拼管理”将成为新旧卖场未来竞争的焦点。
对于新卖场的前景,业内普遍认为是挑战大于机遇。由于建材行业升级换代间隔比较短,建材店面基本上是两年一小改,三年一大装。装修成本也由原来的一两千元/平方米,到现在的四五千元/平方米。这种“高投入、低使用年限”的店面装修模式,对经营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在选择卖场的时候,商家往往特别慎重。
由于新卖场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势的发展劲头,使得国内建材卖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自去年起,各地建材市场纷纷传来品牌撤店的消息,也预示着建材卖场重新洗牌的格局已然板上钉钉。毫无疑问,2012年这种更新换代、优胜劣汰的状况还将延续下来,并且节奏更加迅猛强劲。
入驻有风险,进场需谨慎
随着国家大兴土木,建材行业春风得意,家居建材卖场的修建更是“马蹄急”。面对高额的利润,投资者难免急功近利,大肆修建卖场,致使建材市场混乱不堪,区域分配失衡,良莠不齐。2012年,市场消费需求较以往明显下降,终端销售举步维艰。经销商苦不堪言,全国卖场频频告急,甚至出现经销商退店,卖场转行的现象。诸多迹象真实地反映出,今年中国的建材市场正面临阶段饱和的困扰。
如果溶液处于饱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便再难溶入同种溶质。同理,趋于饱和的建材市场,也难再容纳同种溶质。而部分商家反其道而行之,硬着头往里面钻,而新建卖场又无多大的新颖之处,难免流于同种溶质,只有被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市场“结晶析出”。当然具有良好管理、清晰定位等诸多优势的现代化建材卖场能够融入市场,这过程中必然导致那些落后的、无先进管理经验、凌乱而没有良好服务的卖场被“析出”。
面对这样一个处于阶段饱和,而又不断“溶入、析出”的复杂建材市场,商家选择卖场尤为重要。数量众多而零乱的建材卖场总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让商家感觉卖场处处惊心。选择卖场时应多关注卖场的定位是否适合品牌的发展,卖场是否处于一个交通便利的位置,细微处还要注意到卖场的土地性质是租赁形式还是临时性质,是否会被拆迁等诸多注意事项。
选择卖场要深思熟虑,不宜草率行事。企业在进入卖场之前投入会很大,因此不敢轻而易举。此外,物流与展示销售本身有冲突,物流为大机械、大交通,人住的地方较少,卖场的氛围比较冷清。如果要物流与展示一体化,物流与展示在区域上一定要区隔,而且区隔方式严密。
卖场的定位十分重要,是面对瓷砖为主,还是以卫浴和其他建材配套为主?是以展示终端为主,还是总部基地为主?不同的定位,运作方式有很大区别,每个品牌在选择卖场时都有自己的考虑。俗语有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下国内建材卖场拘于自身的限制,难免不尽如人意。另外,网络经济日趋成熟,网上商城羽翼渐丰,建材厂商大多已涉入其中,但是并没有下苦功,应加大投入。再者,建材卖场大多以零售为主,而零售量往往占据商家销售总量比例较小,应大力开发销售隐形渠道,如工程、设计师渠道等,以减轻卖场带来的痛苦。
2012年,国内建材市场将处于较大动荡时期,商家更多应本着“入驻有风险,进场需谨慎”的原则慎重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