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欢,爱聊天的老头。用嘴聊了半世,笔聊了700万字。但还是嘴占上风,许多人不晓得我还出过一摞书。其实这无所谓,咱们接着聊,聊武汉。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这是抗战胜利后武汉人听得最熟,也最喜欢听的歌。在武汉人听来,这首唱上海的歌怎么就有一点自况的味道,因为那时武汉也是一座不夜之城。
最早在武汉用电灯的,是英租界上的英国人。在一片烛光和清油灯光的包围中用电灯,想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1889年以后张之洞督鄂时,堂堂的湖广总督府也只是灯笼火烛度长夜,总督夜读,除了秉烛的浪漫就只有望着对岸的英租界兴叹了。
不浪漫的英国商人却很会抓商机。他们晓得张香帅喜欢鼓捣洋玩意,便向总督府申请创办水电公司。谁知报告递上去一次被打回一次,细一打听才晓得撞到总督大人“保护利权”的枪口上了。于是洋人想了个土办法,找了两个中国人出来应名当老板,打报告。这次报告一到就获得了批准。英国人由窃喜到公开喜,但还没来得及狂喜的时候,报告被取消了。原来张香帅晓得了内情,不会说英国话的老人家说起“NO”来竟毫不含糊!
不久以后浙江商人宋炜臣出面组织了既济水电公司,出头兴办汉口的水电事业,张之洞不但及时批准,而且决定官方参股,形成了官督商办的格局。
1905年汉口大王庙(今利济路)发电厂送电以后,长江上的夜行船行至中游,就可以看见一块灯火闪烁的地方,那就是汉口。在那之前,汉口的夜晚也不是全无街灯,那灯火在防风罩的保护下也能亮它个大半夜,就凭这一点,那种灯还被冠以“气死风灯”的名字。电灯出现后,人们从河街和汉正街上的路灯上看出,发亮的只是一个小葫芦似的玻璃球,多大的风都吹不灭它,它给汉口的夜添来的是不夜天的感觉。
但紧接着的是战争,是火灾、水灾,通了断,断了接的电灯线,使汉口的不夜天长期处于明灭不定,昏暗冷寂之中。到1938年10月汉口沦陷后,离发电厂最近的汉正街7年都处在断电的黑夜里。不夜城里“夜深沉”,人们连回头去找“气死风”的心劲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当亡国奴的“气死人”!
抗战胜利以后,全中国老百姓都憋着一股劲,要经营一下自己的日子。武汉商民也不例外。他们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也不想知道,他们只知道现在没有外国人欺负了,中国人经营自己的生意,就应该像模像样朝大里做。
武汉商人本来就惟上海的马首是瞻,许多行业,许多大字号不是派有专驻上海的人员,就是和上海同行有热线联系,许多年来从上海学了不少样。这时候就更是上海早晨刮风,汉口下午下雨。
从前的汉口商家,清油灯草大盏子挂过,大蜡烛烧过,煤油马灯罩子灯点过,舍得的,还用过汽灯。汽灯亮起来恨不得晃了左右三家人的眼,但那亮是“刨花火,不经熬”。有电灯以后,大铺子点大灯泡,一挂一大排;小铺子怎么也用个把40支光的挂起。大铺子显大的是门口挂几个贼亮的“门灯”,即使打烊后也要留上一个泡子给人照路,这叫一个气量。抗战胜利后,老板们舍得了,听说上海大铺面里头一律用了日光灯,照得店堂像白天一样,马上就有人让电料行上门改线,换日光灯。
过了不久又有新鲜,有的铺子用起了电扇,当然是大老板的铺子,而且不用就不用,一挂就挂的德国货。于是别的商家也学样,店堂里挂吊扇,让顾客来得舒服,来了还想来。满街满市这么一改,一直坚持不用吊扇的理发店也不得不改,买台吊扇吊着了。他们从前是用的土办法,天上挂风帘,一根绳子从滑轮里穿过,由一个小学徒在门外拉。在一般商家没用电扇时,他们这样还算凉快,这时不换不行了,谁晓得世道变得这么快呢。
汉口早就有人用留声机,但那只是自家人在屋里听一听,待待客。这时候却有商家将留声机、收音机、扬声器联起来使用,不管唱歌唱戏,一律对着街上唱。汉正街、花楼街上最自然的群众集会,就是许多人挤在一家大商店门口听唱片。街坊路人听久了也会判断,放楚剧唱片放得多的自然是黄孝帮的铺子,金号茶庄外帮人多,京戏就放得多些,他们便各得其所,想听什么就找那对着号的人家。有时候铺子里偶尔忘了这件事,说不定就有人推门进去问:“怎么还不唱戏呀?”有的铺子还爱播放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夜上海》、《桃花江上美人多》、《好花不常开》之类,那这家老板屋里可能就有个把洋学生。不过听这类东西的人并不多,倒不是没人喜欢,而是听这些东西的人不爱站在街上听。
老板最舍得的还是霓虹灯。抗战胜利后,上海最热闹的街或路段,几乎成了霓虹灯的世界。武汉有人看了就学,那东西一挂,商家的气派立马就显得高人一头。
那是个麻烦活,一副架子有层把楼那么高,甚至更高,挂到墙上才能让老远都看得见。五光十色照得远,安装又难,自然价钱贵。但有人安了就见了效果,于是由后花楼安到交通路,安到新街大夹街,安到汉正街。汉正街上不说别的行当,那金号银楼中的老天宝、老凤祥、老宝成、邹协和……哪一家入夜不是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还有茶业的抱云轩、品馨、一品香、车益记、车元记……站到武圣路朝下望,汉正街就是一路的七彩不夜天啊。
这只是武汉商家学上海的表层,骨子里学本事学像了的,比这些可多得多了,同样更不是仨瓜俩枣的小码头来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