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亮
十年蜜月期之后,银行保险没能修成正果,不得不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而这一次牵手将注定艰难。“银行保险去年是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还是负增长。”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向本刊记者表示,银行保险业务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陈东升所说的极大挑战就是《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监管指引》)再次确认“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这一规定。这也直接扼杀了保障类保险产品的销售业绩,而对寿险销售的冲击更是致命打击。相关数据显示,通过银行渠道销售的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保费总量近50%。
十年前,正是银行保险这一新销售渠道的异军突起,支撑了我国保险业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高速增长。
“转型”代价
自银监会90号文《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提出不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到《监管指引》进一步明确这一原则。使银保业务面临了巨大的挑战,银保业务自2011年11月开始出现两位数下滑,一直延续至今。并延伸出银保产品出现短期化、简单化及销售误导等问题。由于新的销售模式形成尚需时日,市场预计行业对销售模式转变的适应期至少延续到今年下半年。
不仅如此,银行保险合作积聚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用、协同效应、价值链等正效应也会随着银行保险的“分手”而严重削弱。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学系教授王绪瑾向本刊记者表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风险分散程度更适用于大数法则,而通过银行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基础可以更容易达到某些险种的大规模销售,实现规模经济。银行利用其商誉的外溢效应,同一个网点、渠道出售多种产品的成本也会大大低于每一单个成本开辟销售渠道的成本,并获得不菲的分成收益。而银监会从严监管,会大大减少这个本属双赢的合作机会。当然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关注。”
蔡瑾,对此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冷静观察者,不仅身在保险业改革第一线,他还直接操盘着一家保险公司。更难能可贵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秉性也让他显得直言不讳,责任感十足。因此他谈起银行保险的二次转型,自然感慨万千。
“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银行保险市场暴露出的问题,已经严重提前透支,这才直接导致了保监会对银行保险监管的从严要求。”蔡瑾表示,尽管银行保险能使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出现资金互动、工具复合和业务交叉进而增加双方收益等积极作用,但鉴于我国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的协议模式阶段,银行为了维持与各家保险公司间的合作关系,采用的保费排名竞争机制,使保险公司只有通过提升产品的收益和中间业务手续费来赢得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造成保险行业的恶性竞争,进而刺激了银行越发高涨的胃口,恶性循环,银保的前景自然被扼杀。
境外之鉴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业的融合交叉正在激烈上演。金融业的三大支柱—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同业、跨行业并购浪潮迭起,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其中,银行保险的相互融合、渗透显得尤为突出。
时至今日,在中国保监会眼里,银行仍然只充当着“保险兼业代理人”的角色,而在中国银监会眼里,保险只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来进行监管。
这就注定了中国银行保险合作的初级和低端。而中国《证券法》关于“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业和保险业,不得设立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不得经营银行业、证券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规定,把银行保险的高层次合作挡在了门外。
在国际上,银行保险的合作已经历了代理销售、战略联盟以及合资、兼并收购、新建等在内的资本合作等高级形态。王绪瑾向本刊记者表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谨慎处理好成长壮大问题,那么这个企业很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衰落。从微观层面看,面对各自日趋激烈、饱和的市场,实施银行保险战略无疑会为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王绪瑾表示,国际银行保险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对银行保险的支持可以极大地推动一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在法国,国家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中占有很大的股份,银保联合都是大规模的,资本不足的银行迫切想得到保险公司的资本,法国政府还直接引导了几家银行保险的联合。
当然,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受到各国金融市场发展状况、税收优惠、金融监管制度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险业的开端就是从混业经营开始的。蔡瑾向本刊记者表示,1993年之前,中国的金融业事实上实行的混业经营制度。这一阶段的银行保险模式主要是银行通过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获得相应的股权。例如太平洋保险公司成立之时的股东是交通银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立时,工商银行持有其20%的股份。
这段时期,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还可以向证券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但由于这个时期国有银行刚刚向商业银行机制转变,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这种事实上的混合经营加速了银行的风险积累,特别是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甚至在1992年底一度出现了金融市场失控的局面。这便有了后来关于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并最终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机制。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成立便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
谁曾料想,历史跟中国金融业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在中国分业经营如火如荼之际,国际上金融业已经由分业转为混业经营,而中国分业十多年形成的铜墙铁壁,严重阻碍了混业经营的步伐。
歧路征程
现阶段的银保转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转型,它会涉及到与银行的合作模式、银保团队的建设、银保销售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转变,是银保的专业化转型。而这又谈何容易。
蔡瑾直言不讳:“这次转型如果成功将是里程碑式的,他将回归保险的独有保障属性。而其难度则要远远大于前次的产品转型,持续时间也会更长。”如果说有个顺序的话,蔡瑾更倾向于首先在外资银行推出,然后逐步被股份制银行财富中心和国有私人银行复制,最后是国有银行的全面介入,时间会在5到10年。
在股份制银行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银行当年的盈利目标是2亿元,全部由保险来完成需要销售额达到60亿元,这意味着60亿元从银行流出至少要3到5年的时间。如果用理财产品,甚至基金来完成,60亿元的资金短期内还会回到银行。如果银行不卖理财产品,客户的资金就会马上流到其他银行。
这便意味着,现阶段让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全面推动银行保障产品的转型还不成熟。即便如此,银保二次转型仍势不可挡。尤其是随着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它们为了扩大业务、树立形象、占领市场纷纷与银行合作,以尝试开拓保险市场。如新华人寿与北京商业银行和北京邮政储汇局合作、农业银行与华安产险合作等。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也纷纷效仿。2002年,中国银行和保险开始建立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同年,民生银行与泰康人寿宣布建立战略联盟。
而后资本合作也开始摆上监管部门的议程,并公开表态支持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通过股权合作建立更加稳固的联系。特别是随着《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明确鼓励保险综合经营,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的金融保险服务。
“据我所知,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目前均已作出设立保险公司的意向,有的已经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同时保险公司也积极向银行参股。”蔡瑾向本刊记者透露。2006年7月28日,中国平安保险斥资49亿元成功收购深圳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最近太平洋保险又斥资5.06亿元注入上海浦发银行。
然而,这一切仍然被严格限制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圈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大框架下难于有更大突破。
炼狱重生
在中国现实国情和法律框架下,现阶段银行和保险还没能涉及实质性的股权合作,而只能局限于金融风险较小的战略联盟模式。而横亘在银保合作中的销售误导点燃了银行保险的全面整顿。
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孙沛城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中国保险市场迫切需要清理整顿。”孙沛城向本刊记者解释说,去年中国保险业收入达1.43万亿元,总资产超过6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队伍、管理能力、法律法规及一些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配套。现在的市场存在着不规范竞争、重规模、轻质量、抢市场、上规模等问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清理整顿。
孙沛城表示,清理整顿首先要把竞争规则和经营规则完善好,改变目前保险业存在的以市场份额论英雄等一些粗放的发展路径,用质量和效益建立科学的行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蔡瑾也认为,包括银行保险在内的整个保险行业是时候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未来,而目前的整顿也未必不是好事。按照蔡瑾的预想,银行保险在积累了一定的业务基础和经验,且主体实力得以积累、机制趋于健全后,监管部门会放宽对银行保险业务的限制,并适当选择试点保险公司与银行以金融控股形式实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进而探索银保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最后过渡到银行保险人,实现银行与保险的全面融合。
(应采访对象匿名要求蔡瑾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