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

2012-04-29 00:44潘绥铭
百科知识 2012年6期
关键词:性伴侣异性独生子女

潘绥铭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承认并且非常重视家庭对于下一代成长的巨大作用。从1982年计划生育国策出台到现在,中国出现了在数量上和人口比例上都史无前例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的性别意识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独生子女的一代

独生子女在成年之前一直处于“单性别成长”的生活环境之中。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具有不同的生理性别,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子女来说,爸爸和妈妈都仅仅是一种家长的身份,不但没有实际上的“性别”,而且也绝对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异性”,否则很多禁忌就会使得耳鬓厮磨无法在家庭生活中得以维系。因此,除了极其有限的家外儿童间的社会交往之外,独生子女实际上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年龄相仿的异性。

在传统的大家庭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靠着自己与异性兄弟姐妹的家内交往,才逐渐了解异性,反过来确认性别差异。例如,哥哥与家庭中的妹妹不断打交道,逐步明白应该怎么对待女性,自己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男子汉”,他与女性进行交往的能力才可能日益提高。反之,妹妹亦然。

尤其是,家长也是靠着对于儿子和女儿的不同态度,靠着日复一日地调节不同性别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此过程中,逐渐把子女塑造成为社会认可的男人或者女人。正因如此,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人们才有可能把男女的性别道德意识一代代地传下去。

可是,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来说,上述的一切在家庭生活中都难觅踪迹,他们的性别意识与性别交往能力到哪里去学习和培养呢?如果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希望他们成为男女平等、尊重性别多元化的一代,那么他们的参照系和协调机制又应该如何获得呢?

对此,笔者在2000年对于独生子女性别意识上的认识还很肤浅,结果就没有在问卷中设计关于这方面的提问,直到2006年和2010年才补齐。笔者的提问是:您有兄弟姐妹吗?1.没有,我是独生子女;2.只有兄弟;3.只有姐妹;4.既有兄弟,也有姐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于1 982年才开始实施,此前的独生子女与社会变迁关系不大,因此笔者的这个提问仅仅询问30岁(含)以下的人。

调查结果经过计算,如果不分城市农村,那么独生子女在18~30岁的总人口中的比例是21.6%和18.8%,在14~1 7岁的总人口中的比例为38.0%,三者平均为25.4%。如果只看城市人口,那么这3个数据分别是36.9%、34.9%和40.4%,平均为38.2%。这就是说,在中国14~30岁的人口中,独生子女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城市青年中则接近五分之二。

笔者所调查的14~17岁的人口应该出生在1993年到1996年之间,那时候独生子女政策至少在城市里已经严格执行了12~15年,所调查到的城市独生子女占到城市人口的40%。独生子女政策是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别意识乃至中国的性文化,现在我们用数据来说明。

独生子女之性

根据分析结果,对于男人来说,是否独生子,仅仅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差异:独生子住在自己(父母)家里的比例,较之非独生子高出79%。这就是说,在性意识方面,独生子其实并不独特。

而独生女在中国历史上相对罕见,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几乎家家都会想方设法地要一个儿子。目前中国如此高比例的独生女,是最近30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直接产物。为了分析独生女在性方面与非独生女的差异,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调查:是否找职业的性工作者、上一年的生活是否愉快、是否很了解男人的性心理、是否有配偶或长期性伴侣、多个性伴侣的人数、是否抽烟、月经初潮的年龄等。

由于独生女的特殊性,因此她们与非独生女之间的差异的种类(8个方面),多于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的差异(5个方面);独生女几乎从不找职业的性工作者,比非独生女少了97%;她们在调查之前的一年里,生活愉快的可能性少了64%;她们很了解男人的性心理的可能性,也比非独生女少了85%,她们甚至不知道怎么才能获得更好的爱情与婚姻;很可能基于第2条与第4条的共同结果,她们“以利换性”(就是找非职业卖淫的男人去“换性”)的可能性令人乍舌地增加14.4倍之多,冲破了人们想象的极限;反之,也许是在上述多种情况的作用之下,为了更早地寻求“坚强的肩膀”,独生女目前已有配偶、同居者或者长期性伴侣的可能性也是非独生子女的1.2倍;同时,她们曾有过多个性伴侣的人数也多出21%,也就是更加不遵守所谓的传统“贞操”;她们从不抽烟的可能性增加了2.3倍,大概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女的管束,最能集中在抽烟等最难以隐瞒行为上;独生女月经初潮的年龄也要晚于非独生女,这也许与她们没有年龄相仿的男孩子朝夕相处,且身体发育较晚有一定的关系。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调查结果,独生女在性方面的表现虽然很难用“更加开放”或者“更加保守”来形容,但是她们的上述特征都或隐或现地指向一个共同点:缺乏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能力。

“单性别成长”

除了独生子女,其他没有异性兄弟姐妹的未成年人,其实也处于“单性别成长”的家庭环境之中,只不过影响程度要比独生子女轻一些而已。独生子女加上“单性别成长”的人,实际上已经占到18~30岁总人口的近一半,而且在最近的10年间数量维持稳定。

研究同时表明,“单性别成长”对于14~30岁(含)女性的作用远远超过对于同龄男性的作用,而且不同于对于独生女的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复杂程度都不可小视。姐妹之间对于性别的了解程度没有独生女那么单一,可以相互沟通,慢慢加深自己对性别差异的认识程度。了解这一情况不仅涉及到少女的性教育,也关联于青年女性的婚恋和性。

虽然笔者假设“单性别成长”者的状况与独生子女差不多,但是在对男人进行分析后发现,“单性别成长”的男性与“混合性别成长”的男性,在性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显著的差异。这或许可以说明,中国社会对于男人的成长有着较为一致的要求,不论独生子还是只有兄弟没有姐妹,不论异性交往经验与能力如何,都要遵循规律,且按照定轨走下去,最终成为一个“男人”。

这里面或许也潜含着父权制社会对于女人的传统情绪:对于她们,无需交往技巧,所以男人也就无需学习与锻炼。尽管时下的年轻男性们越来越需要平等地与女性交往,但是在性教育体系本来就不足够完备的情况下,如果再缺乏了家内对异性交往能力的渗透,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前途在中国还是多少会令人有些忐忑不安。

【责任编辑】王贺

猜你喜欢
性伴侣异性独生子女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同性伴侣暴力个案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究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保障而非奖励
父 亲
英国1/3女性有性伴侣却无恋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