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千里:晋冀鲁豫军区的军事工业

2012-04-29 00:44更云
轻兵器 2012年6期
关键词:石槽西达工部

更云

晋冀鲁豫军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下辖太岳、太行、冀南、冀鲁豫、豫皖苏5个军分区,其所属的兵工厂分别由晋冀鲁豫军区和5个军分区领导。1947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所属的兵工厂有19个。这里撷取比较著名的南石槽兵工二厂和西达炮弹厂作以呈现。

南石槽兵工二厂

南石槽兵工二厂的正式名称为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东南郊南石槽村,主要任务是生产迫击炮弹。该厂在争创“刘伯承工厂”的立功竞赛运动中成绩突出,于1948年4月被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授予“刘伯承工厂”的荣誉称号。

该厂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2分厂演变而成。1943年9月,八路军收复了晋东南广大地区,为扩大炮弹生产,军工部决定将一所2分厂迁往山西省平顺县西安里村(原军工部二所旧址),组成新二所,1944年9月,改编为军工部兵工二厂,生产50mm掷榴弹和82mm迫击炮弹。

1945年11月,上党战役胜利后,解放区扩大,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原来分散在山沟里的兵工生产单位搬迁到长治、武乡、涉县、武安、晋城、陵川等交通方便的地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军工部兵工二厂于1945年11月由山西省平顺县的西安里村搬迁到距离长治市区只有3km的南石槽村。

该厂迁往南石槽村后,仍称军工部兵工二厂,同时将位于长治西关原日军留下的聚丰铁厂扩建成翻砂部,铸造迫击炮弹弹体。此后,厂名和隶属关系虽多次变更,但厂址仍在南石槽村一带,并经过扩建,厂区扩大到五马村、北石槽村。南石槽村有白晋公路通过,交通比较方便,且地势较开阔,颇有发展的条件。

1946年,先后在南石槽村建起了机械加工、钳工、装配、机修等工房,建筑面积达6034m2。锻工、木工房利用北石槽村的庙宇和民房,办公室和工人宿舍则是征用政府没收的房屋或租用民房。工厂的管理机构设工务、管理、检验3个股;生产部门按工种划分为翻砂部、机加部、钳工部、铁工部、木工部、修理部、完成部。

工厂迁至南石槽村后,因地名又称南石槽兵工二厂,赖荣光任厂长(后齐宣威接任),齐宣威、韩忠武任副厂长,贾晓东任教导员,张汉英任副教导员,初期有职工450多人,机械设备24台。1946年春,合并左权县云头底六厂,加上招收的一部分工人,到同年6月职工增加到1700多人,机械设备达80多台,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兵工厂之一。

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停战协议,1946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改组为“军工清理指导委员会”,又称“太行铁业促进会”,南石槽兵工二厂改为聚丰铁厂,开始试生产民用产品。同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1947年初,太行铁业促进会又改组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南石槽兵工二厂恢复了原名,继续生产迫击炮弹。

这一阶段,该厂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上淘汰了手摇磨盘、人拉风箱和点油灯照明等落后的生产方式,用蒸汽机、电力提供动力;通用车床代替了一部分由道轨制作的机床;产品检验和生产用的量具,由卡尺、千分尺、样板、样柱等取代了皮尺、钢卷尺;刀具以锋钢、合金钢代替了道轨钢;炭化砂轮代替了砂石磨刀。由此,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946年6月,该厂月产82mm迫击炮弹3000发。1947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为把战争推向国民党统治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要求各工厂多生产优质产品供应前线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在太行地区各兵工厂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的立功竞赛运动,这次生产竞赛运动从1947年2月开始至1948年4月结束,历时1年零2个月。

在生产竞赛运动中,南石槽兵工二厂表现优异,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是产量高。该厂1947年2月月产82mm迫击炮弹13000发,1948年4月增加到34000发,1948年共生产82mm迫击炮弹650000发。二是质量好。前线部队普遍评价该厂生产的迫击炮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携带方便”。三是技术革新成果大。该厂在立功竞赛中进行了117项技术改造,如车制弹带原来一刀车制一条,改为组合刀具后,一刀车制两条;弹体头部的螺纹加工,由车床加工改为丝锥加工;引信的螺纹由手工加工改为机械加工。此外,改进烧焊炉,部分火工品零件由明火烘干,改为空壁暖墙加温干燥等,既提高了工效,又保证了质量和安全。四是竞赛运动的开展掀起一片新气象。全厂职工每天工作均在12小时以上,有的吃住在工房,昼夜加班;竞赛内容包括产量、质量、工时定额、尊师爱徒、思想政治工作等;评比时逐项对照打分,各班组竞争激烈,生产指标月月上升,全厂有80%的职工立功受奖。

经晋冀鲁豫军工处组织评比,南石槽兵工二厂被评为“刘伯承工厂”。1948年4月,该厂被授予刘伯承司令员亲笔题写的“提高兵工质量 增大歼灭战的实效”锦旗一面,奖金冀币100万元。同时,该厂的许多职工获得了“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一等、二等奖章及功劳薄。此后不久,各军区的领导人陈毅、邓子恢、滕代远、王世英等先后来厂视察和祝贺,给全厂职工很大鼓励。同年5月1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厂视察时,亲笔题写“刘伯承工厂”五个大字的厂牌,挂在工厂大门上。该厂是全国惟一以领导人姓名命名的工厂。

1948年春,南石槽兵工二厂得知西北战场炮弹紧缺,提出了“每人加4个义务工,生产10万发炮弹,支援西北战场”的口号,经过大家努力,不到两个月,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8年下半年,南石槽兵工二厂职工发展到2 200人,机械设备增加到110多台,韩忠武任厂长,李守文、张汉英任副厂长,工厂管理机构由过去的股改成科。这一年,晋冀鲁豫军区政府工业厅把南石槽兵工二厂作为推行民主管理的试点单位,工厂认真贯彻华北兵工会议精神,生产和技术管理更趋完善。完善的主要内容是:以生产为中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成品、半成品的收发、保管以及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使生产又有新的发展。

1949年春,华北兵工局成立。同年6月,南石槽兵工二厂改编为华北兵工局第一兵工厂第1分厂,继续生产迫击炮弹。这时,全国解放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大片土地已经解放。该厂职工为了支援前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又开展了“红五月”生产竞赛,82mm迫击炮弹的生产继续成倍增长,到年底共生产1018727发。10月1日,全厂职工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西达炮弹厂

西达炮弹厂位于河南省涉县西达镇(今属河北省),成立于1945年秋,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生产75mm山炮弹的工厂。

西达炮弹厂是由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七厂和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合并而成的。前者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术实验室,始建于1944年7月,地点在山西省辽县,有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约40人,主要承担军工专用设备的试验和制造任务。1945年秋,该室迁至涉县西达镇,开始研制75mm山炮弹,年底被命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兵工七厂。刘职珍任厂长,李玉盛任副厂长,李薪任教导员,职工140余人,设备约30台,大部分是皮带车床。

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是由1939年秋八路军343旅组建的金山修械所演变而来的,初期有职工40余人。1940年5月,鲁西军区成立,该修械所改属鲁西军区领导,主要任务是修械、制造手榴弹和迫击炮弹,地址在山东省东平县小金山。后因战争影响,该修械所多次迁移,并且逐步发展壮大。1944年5月,修械所分出一部分人员和设备组成炮弹所(又称四所),赵慕三任所长、庞维良任政委。

1944年8月,炮弹所迁至山东省范县高菜园,扩建为炮弹厂,划归冀鲁豫军区军工部领导,命名为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职工发展到470多人,设备有车床25台,钻床1台,铣床3台,赵慕三任厂长,孙洪任副厂长,齐新华任政委。厂部下设工务、质量检查、材料、行政管理4个职能股。生产部门划分为机器所、炮弹完成所两个所。机器所共有职工220多人,其下又设3个排,即翻砂排、机器一排、机器二排。炮弹完成所共有职工100多人。

1946年4月,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奉命迁往涉县西达镇,与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七厂合并组成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对外称“福利工厂”,当地人称其为“刘伯承工厂”,也称西达炮弹厂,其主要任务是生产75mm山炮弹。

冀鲁豫兵工三厂搬迁时,从山东省范县到西达,行程数百里,且多系山路,笨重设备难以通过。工厂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动员了100多辆机动车,将机器设备拆卸下来,再装车拉运。当行至河北省彭城附近时,山高路窄,机动车无法通行,又雇用了几百头毛驴,用人抬驴驮的办法,翻越高山峻岭,将设备运到西达镇。

在搬迁前后,工厂雇用300多民工,历时半年在西达镇先后建起了铸造、木工、机工、钳工等工房以及办公室、宿舍共280余间,并在离厂区不远的清漳河上筑起了一道拦河坝,用渠道引水安装水轮机提供动力带动机器生产。1947年7月,工厂连续3次遭国民党飞机轰炸,生产受到极大威胁。根据上级指示,工厂在坚持生产的同时,又修建了一个山洞,并于当年竣工,主要生产改在山洞里进行。

两厂合并后,隶属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赵慕三任厂长,刘先惠、马文郁、李玉盛任副厂长,齐新华任政委,职工发展到1075人。管理机构由原来的股改为科,增设工务科、经营管理科。生产机构设有翻砂工部、木工工部、钳工工部、机工一工部、机工二工部、完成工部等6个部门,有铣床3台,刨床2台,普通皮带车床30台,专用设备25台,三节式锅炉1台。1946年10月,工厂改属晋冀鲁豫军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处领导。

1948年1月,晋冀鲁豫军区政府工业厅成立,西达炮弹厂划归该工业厅领导。同年3月,河北省武安县和村兵工五厂并入,成为西达炮弹厂的一个分厂。这时工厂的名称改为晋冀鲁豫军区工业厅兵工三厂,徐璜智任厂长,武振常任副厂长,齐新华任政委。厂部机构中的工务科改为厂务科,增设了一个检验股,其他机构未变。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西达炮弹厂经过调整,改名为公营企业部第四兵工厂。1949年1月,又改编为公营企业部第一兵工厂第3分厂。

西达炮弹厂的主要产品是75mm山炮弹,两厂合并前都曾试制生产过,合并后的人员和设备增加,工厂实力扩大,生产开始步入正轨。

首先,加强了生产管理,建立了有关规章制度。根据各个时期的任务,编制季、月生产计划,下达到各工部,再落实到班组和个人。以后又实行了包工制,规定了加工炮弹各部件的工时定额,计件付酬,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其次,开展技术革新,改进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供应。以前生产75mm山炮弹弹体主要采用灰生铁翻砂铸造,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后来改为锻制,即用道轨钢锻打成型,然后再进行机械加工。装药改手工装填为液体灌铸,雷汞生产工艺也得到了改进。这些革新措施既提高了产品质量,也改善了工作条件。

1947年春,晋冀鲁豫军区开展创“刘伯承工厂”运动。西达炮弹厂在各工部、班组以至个人之间,迅速掀起了生产竞赛热潮。增加工作时间,争献义务工,开展技术革新、挖潜力、找窍门,成为风潮。副厂长马文郁抗战期间在太行兵工厂曾有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这次运动开始后,他与工人们一道设计制造出加工引信的专用设备和道轨车床,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厂还组织技术人员和工人,改进炮弹加工工艺,使产量提高了一倍,废品率由原来的12%降到2%。

1947年夏天,国民党飞机先后多次轰炸工厂,炸毁了引水渠10多米。空袭时工厂将机器设备分散到附近的村庄和山林中,坚持生产。后来又挖建了一个大山洞,在洞里生产,但生产环境较差,劳动强度更大。过去生产设备靠水轮机带动天轴,以天轴皮带带动机床进行生产。进山洞后,就只能用手摇皮带带动机床,干起活来满头大汗,十分辛苦,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1947年,该厂共生产75mm山炮弹15235发。1948年,共生产64710发,是上年产量的4倍。

1949年1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召开的生产会议决定,西达炮弹厂停止生产75mm山炮弹,改产82mm迫击炮弹。由于当时厂里仍存留一部分半成品,工厂继续进行扫尾生产,到3月底加工装配成75mm山炮弹21 810发,4月开始生产82mm迫击炮弹底火及尾管。6月,解放战争接近全面胜利,西达炮弹厂奉令全面停产,人员和设备分别并入长治附城、南石槽及韩川兵工厂,工厂旧址改建成华北兵工职业学校初级部。

编后记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人民兵工创建80周年”专题从2011年第7(下)期开始至本期,连续刊登系列文章11篇,约13.5万字,珍贵图片150多张,较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所创建的红色兵工厂演变及其生产情况,并对在人民兵工事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许多人物进行了选载,对部分军事院校作了呈现。

系列文章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兵工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自强精神和斗志,令我们后人深思学鉴……

限于作者与编者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与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及业内专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石槽西达工部
重复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石磨
石磨
五彩湾工部龙
16∶14
好样“倒霉哥”陈西达:残损的星星也一样发光
16点14分
Regulation of Moxibus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NF-κBp65 and PPARγ mRNA in Colon of Ra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