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贷款风险预警中的作用

2012-04-29 23:50王群
金融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信贷管理贷款风险信贷风险

王群

摘要:内部审计应如何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系统、精确的做好对贷款风险的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达到突出重点、“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本文试从贷款风险发生的原因到如何通过实施贷款管理审计、非现场审计、后续审计,将风险预警渗透到贷款业务过程的各个操作环节,实现对贷款风险的预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得出审计工作前移风险关口后可以更好的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风险,从而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价值。

关键词:内部审计贷款管理风险预警

如何突破从单纯的事后审计,转移到对信贷风险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从而早识别、早提示、早处置贷款风险,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的效能,本文试从实施信贷管理审计、非现场审计、后续跟踪审计等几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内部审计在贷款风险预警中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贷款风险预警中的现实意义

从贷款风险形成的过程看,信贷资产质量逐渐恶化之前,借款人往往会出现许多预警信息。贷款风险监测和预警就是及时探测出这些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为控制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创造有利条件。从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看,信贷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加的结果,一是信贷管理缺少客观性和科学性。比如客户经理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与实际业务不相适应,造成“责”、“权”、“利”不对等,信贷人员审慎办理信贷业务的责任心不强,从而造成贷款质量不高。二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细致、不深入、客户资料失真,信贷资料仅仅是为应付日常管理检查的需要,加之审查、审批及贷后检查把关不严,各环节进行的多是无效的风险管理,贷款投放之初即埋下风险隐患。三是借款人无力持续经营而导致贷款形成不良。有的借款人在经营资金不足情况下借用高利贷,经营利润难以弥补借款利息,债台高筑,借款人破产或外逃;有的受自然灾害或市场行情影响,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无力继续经营等。四是贷款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不健全。从实际风险管理情况看,信贷人员不可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监督,而部分信贷管理人员也不愿主动暴露风险点,甚至进行人为隐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及时有效地对其信贷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解决,就必须要建立实时监测预警机制,根据贷款风险预警的需要设计审计方案,对信贷风险管理、业务操作等环节进行准确、充分、有效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核信贷风险管控能力和效果,识别并报告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应对措施,督导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起到预警风险、消除隐患的实际效果。

二、商业内部审计在贷款风险预警中的实际运用

1、实施贷款管理审计,从源头上防控贷款风险。要从单笔贷款业务操作的审计扩延到对信贷管理体系健全性、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及评价,防止出现因管理不到位出现的方向性、系统性风险。一是实施对贷款风险管理的定期评审。审计中,对信贷业务流程、客户经理配备、信贷规模扩张、责任追究、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分级授权等制度进行有效的评审、分析,查看制度是否健全、科学、合理。同时,通过对信贷管理人员数量、年龄、学识水平等进行分析,查看信贷管理人员数量与信贷规模比例是否失衡,信贷人员等级与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等环节管理权限是否适当,从而督促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将信贷人员的贷款管理质量评价纳入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单位营业网点各信贷人员贷款管理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对贷款违规率和不良率进行计算,对超过一定比例的加大实地外核覆盖面、提高检查频率、调整贷款发放权限,并按不良率或违规情况规定进行责任追究。三是对客户评级、授信结果进行检查。查看信贷人员是否擅自更改或弄虚作假测定客户评级结果,错误导向贷款发放的情况。监测借款人实际生产、经营状况与贷款调查报告内容是否严重不一致;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是否严格按照贷款资金支付监督管理办法进行资金划转,贷款资金有无挪用或转借他人使用脱离监控等情况。四是实施对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客户风险的及时预警。审计中,应从宏观上分析、监测信贷投向是否涉及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行业环境风险;是否涉及市场供给、行业垄断、产品替代性的行业经营风险;是否涉及行业盈利能力、资金营运能力的行业财务风险; 是否涉及客户集中地区信用环境恶化的区域风险;是否涉及客户长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及非财务风险等,这些往往引发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现不良趋势应及时预警、提示风险。要建立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尤其对淘汰类投资项目要监督督被审计单位停止各类形式的授信,提前或逐步压回存量授信,避免行业结构调整导致直接或间接信贷风险集中爆发。

2、实施贷款的非现场审计,提早发现贷款风险信号。一是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进行贷款风险监控。首先,对特定的行业、区域经济环境、产品、客户群体的风险进行先导性指标研究。将信贷管理中涉及的营业网点、信贷人员、贷款行业、区域、借款人财务、经营、担保情况及综合业务系统的客户开户、关联交易、大额资金划转、转贷、收息等数据资料导入或录入非现场审计系统,系统分别行业、区域、客户设定贷款风险预警信息(行业环境风险预警信息包括:政府产业政策限制行业、产能明显过剩行业、经营出现亏损行业等;区域风险预警信息包括:区域内某产业集中度高而该产业又受到国家宏观调控、该区域客户资信状况普遍下降、该区域信贷人员管理的资产质量明显下降、该区域经营环境明显恶化等;客户财务及非财务风险的预警信息包括:借款或担保人财务报表不能按时呈报、净现金流量大幅下降、存货增加、成本提高而收益下降、拖欠职工工资及税金、贷款多次借新还旧、银行存款余额不断减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信息等),系统自动实时监测数据变化,生成相应指标,与正常指标比对、分析、甄别和筛选,检测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在风险显现之初就通过相应的渠道将其解决。其次,审计人员深入剖析正常类贷款业务中潜在的风险。对各营业网点贷款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判断产生不良贷款、可疑数据涉及的数量、金额及其分布,避免风险的继续扩大。对系统监测出的大额可疑交易要通过实地查看监控系统和贷款影像回放等方式对贷款发放、审查、审批、资金划转、提现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现场检查,对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方案。二是提高非现场审计成果的运用效率。定期向被审计单位信贷管理部门通报系统性信贷风险的预警分析成果,发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客户和重点产品的风险预警报告。对非现场审计系统提示的预警信号,根据风险程度,分层处置。对审计发现的资信状况严重不良的,提示被审计单位降低或取消信用等级,提早收回或压缩授信规模或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在系统内部通报,从而起提升贷款风险预警能力。

3、实施贷款的后续审计,减少违规操作。一是对同质同类问题,定期下发审计通报。结合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并综合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归类,从贷款制度建设、贷款调查到贷后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做进一步细化、剖析,总结违规问题,突出反映各风险点的具体违规表现形式,结合典型案例下发到营业单位,促使信贷人员更加直观了解贷款各环节的风险点,从而在日常信贷业务操作时引以为戒。二是实施跟踪审计,持续进行贷款风险监控。审计结束后将审计结果反馈给被查单位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督促其及时整改。同时审计部门要定期整理审计报告,找出信贷业务存在的重点问题,对已暴露或即将出现的重大风险进行全方位的后续审计,督导被查单位及时采取措施化解、转移和规避风险,实现对信贷业务经营活动的实施持续、动态监测。三是对信贷管理部门检查过的信贷业务定期抽样检查,督导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提高履职水平,对贷款检查流于形式,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没有发现造成严重损失的进行责任追究。

三、提高预警层次和水平,增强审计成果的运用能力

一是建立一套线路清晰的预警、反馈审计信息报告渠道。内审作为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建设、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决策层、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不断提高风险预警传递、处理的效率,将现场、非现场审计结果取得的信贷管理及业务操作中的风险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到被审计单位,更加及时、准确、科学、全面的为管理层决策和风险处置提供依据。二是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将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分为一般性问题和严重问题,要求各层级的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对已暴露的业务风险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做出反应,对审计报告中反馈的大额贷款风险、系统性风险等要求被审计单位纳入领导班子办公会进行集中研究、提出风险处置措施,并记录在案,严格责任追究,提升贷款风险处置力度。同时,对被审计单位(人)的审计检查结论纳入对单位的定量、定性考核或作为领导干部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开发贷款风险预警工具,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在现有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贷款风险预警信息库建设,完善贷款风险预警信号,增加情景分析、风险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等功能;在审计部门内部设置贷款风险非现场预警岗位,做好历史数据的前瞻性分析,及时剖析问题、揭示风险,不断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价值。

猜你喜欢
信贷管理贷款风险信贷风险
完善企业贸易信贷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风险及有效控制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抚松农发行开展贷款风险排查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