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会描述与分析,并作出合理的决策和质疑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和概率的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统计教学 收集数据 统计过程 分析数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34-02
能根据大量的信息,描述与分析,作出合理的决策,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这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与概率正是研究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此,对统计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也必不可少地成为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习统计兴趣浓厚,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几篇《统计》的教学活动,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突出问题,从实际需要引发统计活动
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我们习惯于直接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材料,要求学生按指定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进而指导学生制作相关的统计图来表示整理出来的信息,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在收集和整理信息,因而对统计活动的态度相对来说也是被动的。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九单元《统计》时,对于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结合题意思考:要解决“做多少套衣服”这个问题,首先应考虑什么?这一问题很快让学生产生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心理需求,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统计出“每一种型号的衣服各有多少人?”让学生产生统计的需求,这样收集、整理数据的活动便有了针对性,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突出记录的方法,引导有效的收集数据
学习统计的目的是养成数据分析的良好习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便能调查研究、收集重要的数据。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有好的方法才能收集到好的数据,特别是随机事件里稍纵即逝的、陆续出现的数据,好的方法就保证了这种数据的正确性。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时,对于随机事件中出现的数据记录,她是这样处理的:
课始,电脑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提问:想知道每种图形各来了多少个吗?接着,电脑播放录音:来了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听清楚了吗?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来了多少个呢?
(第一次统计)学生迟疑,不敢举手回答。
重放一遍
(第二次统计)开始有学生举手。但答案却各不相同。师遂介绍一生的方法——把听到的记录在纸上。
再次播放
(生第三次统计)大部分记录正确。
师介绍用画“√”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再次统计。
(第四次统计)全体正确。
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用有效的方法统计,教师精心设计,真正做到了让学生逐步感悟,自然接受。
三、突出过程,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联系。”学生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首先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而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两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下册《分类统计》时,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一位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直接出示教材中的统计表,填表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张表格,说说要填写些什么以及它们各对应哪一个问题。
第二位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没有直接为学生提供两张画好的表格,而是让学生自己试着把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类,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分类画出两张不同的统计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且充分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四、突出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数据所蕴涵的信息
在统计教学中,让学生从事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培养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的能力,才是统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统计的结果呢?
1.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让学生作出简单推断。一般而言,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是都比较直观易懂的,学生也大多能根据这些数据作出简单推断,但简单的问题中也往往蕴藏着不简单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个“度”,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教学中慢慢揣摩了。
2.结合生活经验产生感想、心得和建议。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后,让学生收集当地一周的空气质量情况,制作成统计图,并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从中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得到了生活的经验,可谓一举多得。
学习统计知识,发展统计观念,是我们开展统计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丰富经验,积累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从而获得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万,李丽萍.云南教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2]许秀聪.新课程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袁惠萍.中国人民教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4]赵丹敏.教育学文摘杂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贺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