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三的工作室位于798凋敝的旧厂房。老式建筑的挑高很高,抬头能看到犄角坠满灰尘的蛛网,沉甸甸的;天花板上泛着一圈圈年轮似的水痕。酥掉的墙皮不时能看到拙稚的简笔涂鸦,不知哪只手扣掉一块墙皮,里面的红砖像内衣一样裸露。走在楼道里,仿佛穿越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似乎一转身就会有一个滚铁环的小男孩呼啸经过,带着汗味道的笑。
木质楼梯扶手在北京干燥的天气里裂出一条条纹路,若手扶在上面,会粘上一些破碎的漆皮。哐哐的学校应该也是这种楼梯。放学铃刚一响,他就冲出教室,把楼梯的扶手当滑梯 如果裤子被挂破了,回家少不了跪搓衣板。还有……还有很多哐哐鲜活的细节扑面而来,没错,这就是哐哐的诞生之地。
哐哐不懂得什么叫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遇事只会长驱直入,自取其辱。
这也是泡芙小姐的诞生之地——来798的人,和故宫、长城之类的游客基本不会交集,他们大多是文艺青年,趣味偏小资,但如果你当面这么说他们,一定遭到横眉或白眼。泡芙也是如此。她喜欢放空,话少,习惯宅着;她能跟你讨论萨特和海德格尔,也能聊LV的手柄和YKK的拉链;她喜欢绘画、音乐、艺术电影,以及清凉性感的衣服;喜欢细细的肩带滑落时,男人眼中的心惊肉跳;也喜欢热裤配搭运动连帽衫,人多时就拿帽子兜住脑袋 ……泡芙小姐拒绝人群,因此显得有些游离,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从不拒绝“陌生人的好感”,更不会拿道德自我挟持,庸人自扰。泡芙小姐喜欢和朋友在一起,但更喜欢一个人坐在暮色四合的窗前,守着膝盖,或点一支烟,哭和笑都淡淡的。
不可否认,每一部杰出的动画都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世纪初的《丁丁历险记》中的那个四处寻求冒险的丁丁,恰好隐喻了欧洲社会处于扩张时期的雄心勃勃;50年代的《史努比》则象征了在美国战后一代少年中所出现的不安与焦虑感,他们缺乏自信,过分理想主义;至于70年代末出现的《加菲猫》中,物欲横流的肥猫则意味着处于消费时代的我们对于自我欲望的纵容。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人文精神遭遇空前的挑战,不断发展的技术与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把人类的心灵挤压得越发干瘪。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讥讽的一样,我们正可悲地成为机器流水线上的一部分。我们被迫越来越现实,不断有人告诉我们,要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成功变得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狭隘。但是,在“普世价值”之外,总有一些“另类”不接受社会的暗示。比如哐框,比如泡芙。
在我的身边,知道“泡芙小姐”的人很多。男人说起“泡芙”时,眼睛眯缝着,嘴角轻佻地上扬,好像在说“小姐”。知道“哐哐哐”的人相对较少,但只要看过的人,都成了“哐人类”。豆瓣上哐哐的分数高达8.9,而泡芙的单集最高分只有7.5。尽管两个小人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喜欢特立独行。但泡芙最多算无政府主义——这也是她最酷最拽的地方——她笔直地游走在城市边缘,从不用余光去搜集别人的看法,更不屑于去打碎什么或建立什么。泡芙只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爱我的我不爱。
哐哐则激进得多,他不懂得什么
叫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遇事只会长驱直入,自取其辱。哐哐就像一只体态不够轻盈的笨鸟,只会用千斤拨四两。在《一毛钱》里,他为了索要被流氓抢走的一毛钱,不惜以自残的方式朝自己脑门拍砖——这和好莱坞式的结局——如屌丝潇洒地逆袭,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好多人看到这一集都哭了,有人留言说心疼哐哐,有人留言说他看到了民工讨薪的艰难。皮三看到留言,只是未置可否地一笑。
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来华授课时,有人问中国编剧如何能“毫发未伤”地躲开审查这条“看不见的绳索”?麦基的答案是:用寓言。其实,这答案并非麦基原创。很早之前,英国作家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通过寓言来阐述革命的异化;好莱坞卡通电影《霍顿与无名氏》也是用一个温情的童话来尖锐地批判美国上世纪50年代盛行的麦卡锡主义。皮三的《哐哐哐》亦是深谙此道。尽管《哐哐哐》把隐喻和幽默玩转得淋漓尽致,但《泡芙小姐》的播出平台——优酷网率先删除哐哐哐的任何视频,包括著名的《克瓜子》。东边不亮西边亮——嗅觉灵敏的境外媒体显然对哐哐的兴趣更浓;而泡芙小姐在外媒的眼中仅仅是一个“颇为下流、对政治毫无兴趣的女人”;是“互象(皮三的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我看过《纽约时报》对皮三的报道。通篇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口吻;“集权”、“监察”、“受制”……这类干巴巴的词语被频繁地使用。它们受到太多固定的和意识形态化的干扰,甚至失去了最初表达的准确性。像我这样中间偏左的人都能读出隔岸观火的意淫,遑论他人?
泡芙小姐也难逃“意淫”的命运,只不过“意淫”的多为国人,意淫的焦点无非是泡芙小姐的肩带和腰带。这确实很让人费解,一个过气的日本AV女优可以堂而皇之登上中国高校的演讲台,却容不下一个泡芙?对此,皮三也很无奈,但又不得不面对现状:任何作品,一经面世,它自己就长脚,能跑到哪去,全看宿命,根本由不得造物主。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是哐哐,也是泡芙。
新媒体艺术家皮三
好的名字不仅能代表人物性格
电视指南:你的名字特别有意思,皮三,泡芙、哐哐……是随便起的吗?皮三:“皮三”真的是随便起的。我本名王波,拆开就是皮三。好多人说“皮三”太痞,我无所谓,一个代号而已,但对于作品里的人名我还是很审慎的,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代表人物性格,而且影响你的传播方式和辐射的人群。比如“哐哐哐”,一个拟声词,有点像拍砖的声音,但这恰好能体现出人物的暴力感。泡芙的名字有些偶然,有一次我看到公司女生吃泡芙,拿一个给我尝,绵软、丰腴、芬芳、细腻,难怪会受到女生的青睐;泡芙的发音也很有意思,十足的女人味;此外,“泡芙小姐”还有一层隐匿的调侃——男人经常说“泡妞”,那么女人为什么就不能“泡夫”呢?
电视指南:最早看《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是在“11度青春”的系列短片里,彼时《老男孩》红得一塌糊涂,但我认识的很多圈内人都说,其实《泡芙》才是最好的作品。后来你跟优酷签约,《泡芙》变成了季拍形式的动画片,应该说,玩转的空间更大,“泡芙”应更加的纵横捭阖,但事实上许多人却很失望。对此,你怎么看?皮三:我觉得首先是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严重倾斜。最开始制作《泡芙小姐的金鱼
缸》时,我们是两个月制作10分钟,到了季拍就成了一周10分钟,质量可想而知。其次,我们的季拍要有植入广告,而广告商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就是:对性的表现要抑制;情绪不要太灰色,不能有太多幻灭。事实上,这些都是《泡芙》最大的特色,我自己也很纠结,尝试过走情节剧路线,新闻拼贴,引入热点话题,甚至还玩过哲学。我想把各种路子都走完一遍,再确定哪一条是最适合的。从观众的点击率来看,最受欢迎的还是偏向励志的,像《心灵鸡汤》那种路子。
电视指南:为什么制作周期这么短?皮三:因为《泡芙》是采用周播网剧的拍法,一周一集。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史无前例。通常动画片的运作模式是,先写100集,然后打包给一个公司辛苦憋个半年全拍完,然后再拿去播。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明天就要播了,可片子还没下剪辑台呢。但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前天大家还讨论PM2.5,今天泡芙小姐就戴口罩了。
泡芙的成功靠的不是低劣励志
电视指南:但是“泡芙”之所以大获成功,靠的绝非励志,恰恰是与之相反的所谓的“灰色”和“幻灭”的情绪。皮三:我认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意识到这一点。任何一部作品要想在短时间内急
速传播,必须有一个刺激性标签,而泡芙的标签就是“性”。正因为如此,泡芙遭遇了许多谩骂。其实最早我还想做一个泡芙和100个男人的故事,不同男人的类型和造型我都想好了,但最后还是舍弃。一来,文化氛围不允许;二来,广告商也不同意。
电视指南:我看你的微博,有一条内容说你自己特别反感励志。皮三:我反感的是低级拙劣的励志,仅仅温暖你一下,然后告诉你阳光总在风雨后。你看好莱坞的电影也有励志,但它有很充沛的情感和很扎实的细节,它能帮你打开生活的另一扇门。泡芙小姐的励志是在于——她帮所有都市年轻人的灵魂,找到一个出口。我们也会引入一些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比如买不起房,但是我们绝对不会站在一个很歇斯底里的角度来声泪俱下地控诉什么。泡芙有她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她像一个都市精灵,她能带来温暖的抚慰——只能是抚慰,因为我们解决不了房价的问题。我不可能拍一个片子告诉大家怎样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动画片其实就是一个镜像的关系,看着逼真,其实是滤化的现实,这样更好玩,因为隐喻性更强。
电视指南:为什么一直采用真人加动画的形式?皮三:首先我们是一个都市时尚剧,真实的景观会显得有质感;其次要考虑产品的植入,对方要的是植入产品的实物,你画一个人家肯定不乐意。
电视指南:能不能透露一下《泡芙小姐》的制作成本?皮三:这属于行业机密了(笑),我只能说目前我们每一分钟的中期制作费大概在1.5万以上,这还不算前期策划、剧本费和其他劳动力成本。电视指南:所以还真不能少了软植?皮三:没错。其实优酷已经很有气节了,拒绝了很多低端的和我们定位不匹配的品牌商,尽管他们的出价更高。
电视指南:《泡芙》的营销特别成功,比如剧中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微博,而且彼此之间还经常互粉、互转、互评,特别有意思。皮三:我觉得这么做会有一个和现实对应的虚拟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刻意要求在剧中出现的微博和现实中的微博必须保持同步状态。打通了真实和虚拟之间的壁垒,而且很多网友的留言我们也会用上。因为《泡芙》就是新媒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你找一个国际大导演怕一个上亿元的大片搁到互联网上,这也叫新媒体?
在生活中找灵感比从别人的作品里扒拉更讨巧
电视指南:我感觉《泡芙小姐》在人物设置上比较像《欲望都市》。比如泡芙比较像凯瑞,也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嗜性如命的十三幺比较像萨曼莎,而一心想着结婚的小若比较像夏绿蒂。 皮三:确实也有人这么说过,但我动笔之前确实没看过《欲望都市》。我很爱看美剧,比如《24小时》、《绝命毒师》等,但我一直不看情感类的美剧就是怕它们潜意识里影响我的创作。泡芙和她的闺蜜是我自己设计的角色和性格,这样的设计比较有戏剧感。
电视指南:中国动画存在不少抄袭的例子,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皮三:我觉得在生活中找灵感比从别人的作品里扒拉更讨巧。
抄袭实在是一种浪费。比如很多搞动画的抄日本动漫,你绕那么大的一个圈子,观众看起来还是有距离感。当然我也理解好多同行的抄袭,因为经费少,制作成本高,周期又短,遭遇这种情况的不在少数,所以许多人选择抄袭。
电视指南:“泡芙小姐”从诞生之日起,评论一直两极化,观众要么爱之欲其生,要么恨之欲其死。有没有想过泡芙小姐的特定收视人群?皮三:最早的时候,我是瞄准小资观众,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对泡芙的定位是要比小资略高一点。原因就在于——如果你和小资站得一样高,他就会觉得你土。
电视指南:《泡芙小姐》最大的争议就是她的私生活,可事实上这种争议太短浅,几近误读。我记得有一集是探讨真实与谎言,泡芙小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演的是《楚门的世界》。看似闲笔,拿掉也不影响结构,但这是作者安插的一个非常精致的细节。皮三:我喜欢商业的东西,但同时也喜欢在作品里安插一个暗门或机关——不懂的人可以只看热闹,懂的人可以通过暗门读到更大的信息量。许多动画均是如此,典型如美国的《南方公园》,它的表壳充斥着污言秽语和下流的东西,但他的精神内核却异常的尖锐和犀利;辛普森也是如此,他生活在一个受工厂污染的小镇,其实这就是隐喻我们现实中的世界嘛。
哐哐倡导智力生活独立思考,不跟随,不庸众
电视指南:说到隐喻,《哐哐哐》似乎走得更远。我身边看过的人都是交口称赞。为什么这部动画后来搁浅了呢?皮三:不算搁浅,只是暂缓更新的时间。喜欢哐框的人肯定没有泡芙多,但他们是真的很喜欢,每当泡芙有新一集上线,这些人就会跑来留言,你的哐哐哐呢?我自己也很喜欢哐哐,所以肯花一两个月来制作一个5分钟的东西。但是没办法,为了生存我还是要先暂缓一下它。哐哐是不挣钱的,虽然好评多,但基数远不如泡芙。并且它没法植入软广告,因为它和主流价值观相比,还是有点拧巴。
电视指南:你觉得泡芙小姐和哐框有精神上一脉相承的地方吗?皮三:框框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虽然泡芙也是,但哐哐走得更为极致。我们常说洗脑,真正的洗脑其实就是反智,而哐哐是在极力倡导一种智力生活,他遇事喜欢独立思考,不跟随,不庸众。哐哐在探求一种其实不存在的他自己眼里的本真。喜欢哐哐的人,他们自称为“哐人类”。他们都是真正的对独立思考还没有绝望的人群。
电视指南:虽然在故事的结尾,哐哐都取得了意志的胜利,但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哐哐的个人的思考在庞大的体制面前,那种渺小和无力。皮三:《一毛钱》里,哐哐到手的一毛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和好莱坞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后者强调个人努力;哐哐是有些宿命的。这更能显示出命运的残酷。如果观众能体验到这一点,那么尽管他看到很完满的结局,但内心依旧比较悲观。
电视指南:我发现凡是片中象征权力的人物,比如老师,都被你解构掉了。我看留言,有人说很解气,有人觉得有点过。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皮三:我以前做过老师,我当然不会去贬低这个职业和从业者。但是你的故事必须有矛盾,必须有一个所谓的邪恶势力,而老师相对来说是一个体制化的执行者。有个简单的事实被大家忽略:这只是一个动画,而非纪录片,动画自然有夸张和对比。当然,体制下也有变数,有一集我就设置了一个好老师,结果点击率特别高。这说明普通观众和圈内人在审美趣味上的分野——后者看得更细致、更深入,而前者要的是最直接的感动,结结实实把他打动。《老男孩》的走红亦是如此。
电视指南:《哐哐哐》系列对于暴力的表现似乎也引发了一些观众的抵触。我听到一个形象的说法,别的小孩是流鼻涕,哐哐则是流鼻血。皮三:哐哐动画中的暴力,只是一种手段,每一部片子的核心都不是宣扬暴力的,甚至是反暴力的,哐哐没有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他是以暴力找回尊严,而不是以暴抑暴。对于哐哐而言,暴力只是弱者找回自己尊严的方式。
电视指南:说到暴力,网络审查是不是相对更宽松?皮三:应该是,但具体宽松的底线在哪,谁也说不清。因为目前的审查制度就是一只无形的手。
目前的政策扶持并没有让动画创作者得到切实的帮助
电视指南:《哐哐哐》的画面很特别,是通过什么技术实现的?皮三:技术上还是挺简单的,人物动画是Flash做的,背景是用折纸实拍的。有个别集里的个别镜头是用3D做的,比如旋转镜头,最后用软件合成一下。
电视指南:境外媒体显然对《哐哐哐》更有兴趣,但实际上,这部动画的讽刺非常微妙,你认为外国人能够完全看懂吗?皮三:我觉得有点悬。不过也没必要纠结,这确实也不是给老外做的,我也懒得再逐一解释。他们就只把自己能理解的领回去就行了。
电视指南:问题是,如果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你,就会热衷于给你贴标签,甚至会利用东西方的意识形态的落差大做文章。皮三:客观讲,我的作品确实带有一些让他们兴奋的东西,但是一个作者必须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你的力量一定要注入到作品里,而不是虚头八脑的地方。
电视指南:看《哐哐哐》我就一直在琢磨你,猜想你是不是曾经在体制内受过重创,所以对体制特别敏感,特别嫉恶如仇。皮三: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循规蹈矩的人,全班50人我就是第25名。这个位置非常尴尬,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跟我没关系,活着就像个隐身人。但有一次我为了学霹雳舞翘课了,老师跟我爸告状,我爸毒打了我一顿 ——不光是翘课,还因为在当时,霹雳舞被定性为下流的玩意。彼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我认为霹雳舞是好看的,健康的,是值得尊重的。但世俗的价值观会带着庞大的体积压迫你。所谓体制,其实就是无处不在的一种强大的力量。
电视指南:最后我们谈一下中国动画的大环境吧。其实中国动画是从一个很顶峰的位置上逐渐滑落式微的,尽管政府不断扶植,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起色。皮三:首先我强调一下美术片和动画片还是有点区别的,前者强调艺术性,而后者毕竟要面向市场。中国以前那些问鼎世界的美术片现在是无法复制的,彼时那些做美术片的可是集成全中国最优秀最顶尖的人才,《哪吒闹海》的美术总设计张仃,那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大师。而现在国产动画片的制作一般不会有大师级的人物参与。像《大闹天宫》这种作品真的是无法超越,不光是美术系统,包括动画系统都无法被超越,因为它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动画语言。目前中国的动画产业得到了国家的扶持,但因为一些政策制定机关并不是十分了解动画产业的机制,所以这些扶持没有让动画创作者得到切实的帮助。还有一些政策在地方政府的执行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打了折扣。很多民间资金都在观望,因为还没有人能够看到特别成功的例子。那天,跟朋友聊天,他提到去年光苏州这个城市一年的动画产量就有两万分钟,可是观众最后能看到的动画有多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倒是给中国动画开辟了另一种可能性。在网上,我认识了很多80后的动画作者,他们有的人花一两年的时间制作一部作品在网上播放,被认为是很物质化的一代为什么这么做?也许他们的创作并不能在商业性上改观多少,但是他们会让中国动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这样就必然会对商业市场造成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