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946年
如果你不是动画人,你可能不会相信,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竟然诞生在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期。这么说,其实还不够审慎,更严谨的说法是,彼时算是中国“动漫”的黄金时代。因为既有动画,亦有漫画——后者我相信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一定都还记忆犹新。
《西厢记》、《列宁在10月》、《吕后篡权》、《青年近卫军》、《鸡毛信》、《孔雀东南飞》、《阿诗玛》、《林海雪原》……那时候我们不叫漫画,而是连环画或小人书,巴掌大,从右边阅读,一页一图,图文黑白。走的就是“轻阅读”的路线,一下午就能干掉好几本。不少人拿半透明的纸蒙在原图上描摹,铅笔削得尖尖的,嘴唇因为认真而抿成一条直线。揭下来却发现,无论怎样小心翼翼,和原图一比,总显呆滞。那时候我不知道,好多漫画家都是一笔画成,不管荷叶还是裙边,线条都滴溜溜的,活色生香。这种“铁线白描”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动画。
1942年上映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可谓举世瞩目。这部动画片由100多人参加绘制,绘制了近两2万张画稿,经过一年半的苦战,拍出毛片1.8万余尺,最后成片长达7600余尺,放映80分钟……即使现在,做这么长的动画,要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当可观的,更何况是那个战乱的时期。
由于保存和修复得较好,现在我们在视频网站就可以一窥当年的巅峰之作。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许娱乐性和视觉效果要打折扣,可从美学的角度来考量,这部《铁扇公主》简直就是一部国粹美学的集大成者——工笔画、水墨画等中国美术元素被运用得淋漓尽致。用“美术片”来称呼或许更为贴切——因为那个时期的动画,都是通过剪纸、木偶、皮影、绘画等独特的手法制作的电影,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我们不也难看出,这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是只做给孩子看的。总而言之,咱们中国动画的起步,其实一点也不晚,那时甚至在亚洲都是比较先进的。就连日本动画巨人手冢治虫(《铁壁阿童木》的作者),当年都是受到《铁扇公主》的影响才开始决定投身动画的!
仔细分析,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其实可谓“天不时”,“地不利”。唯有一个“人和”可以被拿来当做成功因素加以分析。说到人才,就不得不提《铁扇公主》的幕后操刀手“万氏三兄弟”,老大万古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无独有偶,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时间,木偶片、真人参演的木偶片、剪纸片、水墨片等层出不穷,百花齐放,频繁问鼎国际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小蝌蚪找妈妈》使用的可是齐白石大师的原画,而《牧笛》里的水牛,那也是李可染大师的作品,你想想,这样的两部动画,能不艺术吗?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无疑是中国动画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1977年~1990年
“文革”的十年动乱,使黄金时期的中国动画落进了低谷。虽然后期也出了几部作品,但题材比较受限制。而且,这段时期对中国动画造成的最大冲击,是对人才的摧残,这场劫难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发展,整整缺失了一代人……甚至可以推测,现在动画的低潮状态,除了受外来动画的影响,也有那个时候造成的人才缺失的原因。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中国动画也迎来了一个修复时期。像大手笔大制作的《哪吒闹海》,还有充满智慧的《阿凡提》,简洁幽默的《三个和尚》,还有水墨动画《鹿铃》,风格古雅的《南郭先生》,毛茸茸的剪纸片《猴子捞月》,水墨风格剪纸片《鹬蚌相争》,幽默有哲理的《崂山道士》,还有优美感人的《雪孩子》……不胜枚举。与黄金时代的动画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之所以被称为白银时代,只要还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没有太多新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木偶动画、水墨动画、剪纸动画固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人们更需要看的是紧贴地气的,反映当代生活的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