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骞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通过探索性作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选择有效操作方式,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较差,缺乏创造能力,不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它是在教师适当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去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学科本身或现实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新问题的教学活动。本文主要谈谈结合教材中渗透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通过探索性的作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2.调查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实验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
4.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
二、选择有效操作方式,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都习惯于依赖教师的讲解,然后模仿与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思考意识与实践能力是不利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师生交流是单向的,学生不能够进行真正的探索和思考。到了面对新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一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缺乏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侧重于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并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益处,使交流成为他们所认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学生首先要会合作,会交流。由于学生年龄小,许多学生处于欲言又止的状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提供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题材,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主动生成。
三、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
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虽然有假设法,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但是利用设X解决此类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综合能力。虽然方法固定,但学生的思维并不固定,反而学生可以在此类问题上通过设X来找出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数量关系式来解决问题。如例题:鸡兔化装舞会上,数了一下共有头10个,脚30只,请同学们想想分别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参加舞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设X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分六步进行问题解决:
1.同学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2.如何设X?
5.列方程解答:根据数量关系式列方程。(板书)
同学们发现利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好处了吗?
(非常直观地展现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利用顺向思维解决问题)
6.谁能通过这一题来说说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分哪几步?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维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并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丁雁玲.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认识与实践研究.
[3]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