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
一、实施学校多元化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文化
我校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从课程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提供选择、促进发展、突出专长的功能出发,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建立起以基础型、丰富型、发展型和专长型四类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开设校本课程,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每周3课时体育课,并确保每节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对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与此同时,我校通过制定《三帆中学课间操管理条例》《课间操可视化管理方案》《三帆中学课间操优星班评比方案》等制度,抓好每天课间操的质量建设,利用好课间操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丰富多彩的体育兴趣类校本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依据课程体系的要求,我校每周三、四下午开设课外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每位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任务的同时,能开设至少一门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同时选聘校外教师和专业教练,参与兴趣类校本选修课建设,为学生开设多种多样的丰富型课程供学生选择,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体育竞赛
除了落实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之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课外活动和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竞赛注重集体项目的开展,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多年来,根据季节变化和学生的学习节奏,我校在一学年之内的不同时段,穿插安排体育活动和竞赛,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活动特色和传统。这些传统的活动和竞赛累计有:第一学期组织校运动会,开展冬季长跑比赛、冬季跳绳踢毽比赛、集体长绳比赛;第二学期以促进学校“四个良好习惯”培养为出发点、以“以赛会友、以赛代练”为活动目标,组织体育嘉年华系列班级竞赛活动,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等大型球类项目。这些活动和竞赛锻炼了学生体质,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增进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另外,我校切实落实减负要求,将下午正课后的大课时间还给学生。除了周三、周四开设各类校本课程,周一、周二、周五三天,下午3:25之后的课余时间,学生就可以自由支配,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学校开放所有场馆,提供体育器材供学生使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锻炼了他们的体质,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4.借课程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帆中学体育文化特色
我校不仅重视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也重视相关体育知识和文化的研习。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有关体育与健康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培养良好的健身习惯成为学校育人特色的内容之一。我校育人特色定位为培养学生“四个良好习惯”(道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健身习惯成为学校积极倡导和培养的四个习惯之一,并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二、探索体教结合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
1.男子排球队的运行机制
比如我校聘请西城体校排球教练(原北京男排运动员)丁文彬为男子排球队教练,与体育组教师组成教练组,共同完成排球队员的选拔、训练、比赛和日常管理等事务。
2.女子乒乓球队的运行机制
我校的女子乒乓球队,由我校和什刹海体校共同培养,两所学校强强联合,最大限度地为乒乓球特长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成长环境。
三、以科研促教研,提升体育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1.通过科研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校体育组现有专职教师8人,全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其中区兼职教研员1人,硕士研究生2人,研究生课程班毕业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理论认识和科研素养,使体育教师达到了学校以下要求:胜任全部基础型课程,精通一门丰富型课程,指导驾驭发展型课程,勇于承担专长型课程。
2.通过科研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我校体育教师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科研素养,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近几年,我校体育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体育统计学、体育运动学的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通过科研提升体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我校体育工作较早就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从学生期中、期末、平时成绩的统计,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监控和过程性考核数据的计算及公示,再到学生运动处方和课后锻炼计划的科学制定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统一处理,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奠定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