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弋里
摘要: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却渐渐在流失!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语文学科因其本身具有美的特质,且对象又需要美,因此不可避免地承担了美育的重要任务。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啟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将审美教育渗透于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中。
关键词:兴趣;中学语文教学;美育;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2-03
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个做教员的人就应该像一个铁匠,铁匠在打铁以前便先去把铁打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学习有了积极性,收到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同时,语文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和审美情感,我们如果能将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抓住最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把美植根于学生心中,不断拓展课外的广阔审美思维空间,将美渗透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还能不断激发起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试图以美育为切入点,探讨中学语文兴趣培养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以“美”作为最终的切入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语文》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从中学语文教材及相关的资料选编上来讲,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也在轰轰烈烈的进行当中。当前人们普遍反映现行语文教材不适合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如有些选文过分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跟不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形势;有些选文缺乏美感,艺术价值不高,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对教师备课,培养学生兴趣大打折扣。所以语文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教材的改革。曾有人对语文教材的问题做了概括,他认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语文的定位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二是在教学上过分强调对学生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三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过分强调使用客观题,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新教材的改革上,我认为突出语文教材的学科知识,美是最重要的。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科本身的美为前提,结合时代特色,适合学生兴趣指向,才有一定的科学性。“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学科知识美具有原生态美和新生态美两种形式。前者是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学科知识美,是文章作者创造出来的,相对于语文教学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语文教材中。后者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自己对语文教材知识的理解、认识与感悟后通过自己的教学表露出来的新形态”。因此,语文教材必须经过精心的选择,文质并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其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从而起到为一般思想渗透教育所不能起到的灵魂净化和升华的功能作用。语文作为美的事物怎能不吸引学生的眼球呢?北京特级教师、全国中语学会学术委员顾德希说:“20世纪末社会信息化水平迅猛提高,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理当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要资源。”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网络技术无疑会成为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资源。如我们可以把音乐投入教学,由老师用形象性语言描述,在学生的头脑中把课文描写的艺术形象还原为一幅幅图画,可直接采用画面赏析法教学。
二、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是德、智、美的统一,处处闪烁着思想美的光芒,对真、善、美的弘扬和礼赞,对假、丑、恶的批判和鞭挞,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真正认识文章的美,激发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美育渗透其中?我认为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审美活动是一种整体性身心活动,是一种从生理活动到感觉、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和谐运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有利的组织课堂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象。如在上余光中的《乡愁》这课时,我们听完美文朗诵后,学习完课文后,也可以让学生作自我的练习——仿句,如用“乡愁是……”等做仿句练习。这样的仿句既是语文知识运用的难点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象的方法,进而体现了课堂的整体性。
2.直观性原则。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课文中所描述的各种美的事物、人物和意境等。美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主要作用于审美者的感官。人们主要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美感的,这正是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进行美育。如在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出父亲为子买橘子的感人场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爱子的深情。这篇文章非常感人,因此把课文中感人的场面呈现出来对于学生体会真情,把握文章的艺术美是极其重要的。
3.愉悦性原则。当代美学家高尔泰认为:“美是自由的象征。”因此美感本质上是自由的愉快,它当然不能从强制中产生。所以,在进行语文课堂审美教育时,切忌抽象说教,要通过种种手段,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当前提出的愉悦课堂也就是此原则的表现。兴趣源于愉悦,因此教师课堂设计要以美为出发点,不断刺激学生美的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去体验美,这样才能追求互动的高效率课堂。如《记念白求恩》一文中,我认为不该主导学生在悲伤的气氛当中,而是要培养学生以一种钦佩的目光去欣赏白求恩的崇高的精神品质,真正让白求恩的精神永垂不朽。“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若要创建愉悦课堂,加强互动效果,教师在课堂的灵活应变也是非常重要的。组织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把握学生接受心理、兴趣指向,“以情动人,以美育人”。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审美兴趣
在语言文字的浩瀚海洋里,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和生活美都汇聚于语文当中,所以我们应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挖掘语文本身内在、广阔的视角,以此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外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是培养读写能力的必要途径,是课外教学的延伸。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大量的与阅读有关的实践活动。课外语文活动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讲座和各种竞赛等。与课堂教学相比较,课外语文活动涉及的知识面更广阔,内容更丰富,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学生的独立活动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应该从涉及对象的审美特性和各种活动方式的特殊要求出发,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素质,采用多样启发诱导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因此,在培养语文课外兴趣活动中,美育渗透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在阅读欣赏中发现美、感受美。语文课外兴趣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来开展的,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形成当中,道德观、人生观也是刚刚起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加上情感发育上的不稳定性,对阅读缺乏明确的目的,偏重趣味性,忽视思想性、教育性,很容易跌入格调低劣的庸俗读物中去,如果不加以引导,让他们盲目趋时追新的话,这种阅读心理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社会与时代的热点及时推荐好书、新书,选择适当的读物很有必要。在阅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利于成长、有积极影响、有思想性、有艺术性的作品,摈弃课内那种枯燥的课文分析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学生在阅读欣赏中发现了美,感悟了美,也就有了评价美的自觉意识和兴趣,于是结合自己初步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历,与人交往观察事物等方面的能力,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往往一吐为快。其二是要创造课外语文活动取得成功的条件,使学生的审美兴趣能得到一定的满足。学生对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因此当活动成功,愿望实现时,心里就有满足感。这时对无兴趣的东西也会产生兴趣,对有趣的活动会更觉有趣。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定期举行征文比赛、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诵、故事会、组织学生看影片、写影评等。这就为学生发挥和展示其兴趣爱好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场所,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激励,从而维持高雅的学习和读书氛围。“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互相配合的原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通过课内外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收效最快的环节。将审美教育贯穿其中,充分利用语文的各种教学资源,挖掘语文的原生态美和新生态美,从“美”去延伸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必要保证。“学生的审美欣赏具有与教师的审美欣赏不同的特点:①随意性,对语文的审美注意产生于无意识当中;②情感情绪化,即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情感完全表露出来,很外化,而且容易受一些临时情绪的冲击而产生转移或者变化;③表面性、浅易性,即对教学内在的美不易感受和分辨,审美欣赏多停留在直观感受的阶段”。所以教师的导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中学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备良好的智力品质,有完善的非智力素养”。这就是语文成功教学的体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除以上论述的“语文味”建设外,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还学生自我探索的空间。
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大讲特讲、“满堂灌”,而是以导为主,要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概念。解放学生,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用学生自己的智慧恰当有选择的学习,将学生的自我表现充分激发出来,让课堂因為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的主动而“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上,教师也要为他们的自主予以学法指导,充分肯定他们的自我探索的成绩,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浓浓的兴趣去乐于进一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蔡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4):12.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宋其蕤.语文教学美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