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夏
摘要: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将现实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突出生活乃是教学之源,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意识。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方法
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增强了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强化了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许多教师针对转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现就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谈谈自己的策略。
一、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我们必须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问题特别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地纳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如在学习价值观的内容时,传统的举例都以伟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学家为典型人物,这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很难产生共鸣。为此,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掘身边的人和事作为教学资源让同学们分享,如“什么人让你最感动?为什么感动?”学生往往能够在感动中懂得人生;还有“如何看待‘超女这些青春偶像”等,学生争相发言,激烈辩论,通过辩论及老师的引导,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懂得应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我要求学生讲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参加过什么活动,有什么感受,校园文化对其成长有什么影响,并对搞好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建议,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发言,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切实感受到了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意义,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了优秀文化对创造美好人生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将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充满生机。通过设置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去探讨,架起生活与知识、觉悟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学习和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为生活化教学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多媒体技术和主体性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和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共同追求,因为多媒体是“以接近人类认识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以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教学生活化创设了逼真的情境,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时空领域和思维空间,同时也为推进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铺垫。在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选取具体、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反映教材理论观点的生活材料、事实、事例,为课文内容的学习创设鲜活的情境,以揭示、深化教学课题。如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在课件中插入视频《焦点访谈——感动中国2011度人物》中的典型感人片段,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了人生价值的内容、要点,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懂得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讲综合探究课聚焦文化竞争力时,请学生收集有关美国快餐文化、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画、“韩流”等资料,以及调查当地“日韩美文化”流行情况,并制作成Power Point或Flash,与教师课件设计相互超链接,师生共同上平台交互操作,将鲜活的画面展示给全班同学,深刻地感受文化竞争力,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应怎样提升文化竞争力,师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把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揭示、深化了教学课题,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适当构建活动课,促进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思想政治新课程增加了不少学生活动的内容,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开展活动课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教育资源,密切联系紧贴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要注意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注意采取贴近生活的活动形式,如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弥补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实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使学生走向了社会,走向了生活,不再局限于课堂,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在不经意之间,就受到了正确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也就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熙国.思想政治(4)[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程树礼,张可君.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