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情结即指一种喜欢长时间蹲马桶的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马桶情结的人善于思考,并通过这一方式释放压力,而如果过度依赖马桶就是一种需要调整的心理问题了。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平均每天花在卫生间里的时间达到了35分钟,并且这个时间还在不断增多。42%的人表示喜欢在卫生间里看报纸、书籍,22%的人爱在卫生间打电话,还有10.5%的人会在卫生间看电视、听音乐等。
马桶情结就像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画面一样:一个人待在卫生间,窝在马桶上悠闲地看报纸、打电话。直到20多分钟以后,外面有人拍门大叫“怎么还不出来,掉厕所里了吗”,他依旧感觉意犹未尽。
生物学家发现,身体弯曲、充满张力时,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不少人可能对此深有同感,他们发现自己的多数灵感都是诞生在马桶之上。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妻子爱唠叨的丈夫、被父母数落的“剩男剩女”,都愿意把自己关进卫生间,在这里找到私密空间,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社会越发展,人们压力越大,卫生间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可以帮我们暂时抽身和隔离出来。但是,如果长时间钟爱卫生间,“马桶情结”过于严重,这在影响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能让我们变得孤僻、自闭。因而,“爱上”马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不是在马桶上蹲一蹲就能躲得过的。我们可以把不愉快的事情找亲朋好友说出来,或者培养一种新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帮自己早日摆脱“马桶依赖”。适用话题:压力,放松,逃避,习惯,调整等。
隔代寄养的危害
隔代寄养是指将孩子托付给外祖母或者祖父母来寄养的养育方式。隔代寄养一般呈现“重养轻教”“施教不当”等特点。专家建议年轻父母们应“寄养”有度,尽可能多地承担教养重任,以塑造孩子完整、健康的人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生儿育女,将子女托付给父母教养的“隔代寄养”现象渐趋多见。尤其是在海外华人家庭,“隔代寄养”极为盛行。隔代寄养正成为当今年轻父母的主要育儿方式。有老人相助带幼儿原本是正常的事,但这只是表面的人之常情,从另一方面讲,隔代寄养会让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身心需要和成长关键期的任务。
隔代寄养有诸多优越性,然而备感轻松与放心之余,令很多年轻父母始料不及的是,被寄养的孩子逐渐显现出诸多不良性格特征。有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有的经常逃学,有的喜欢打架、抽烟喝酒,有的甚至小偷小摸。
根据调查显示,隔代寄养的孩子,有46%的学习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习成绩优秀。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被寄养的孩子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
无论是“重养轻教”还是“施教不当”,都跟老一辈提供陈旧的教育观念有关,他们认为衣食住行就是养育孩子的全部,很少关注孩子早期智力开发、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老人也更容易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任性、蛮横、自私等不良性格。而在孩子成为家中“小霸王”的同时,可能也会使其形成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等人格特征。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及早让孩子与隔代老人分开,但要保持适当的联系及情感的沟通,另一方面父母要多尽些职责,多关心体贴孩子,给他们安全感、信任感。适用话题:隔代亲,代沟,家庭,沟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