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兴洲
摘要: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主题和主线内涵都十分深刻。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背景与意义,进而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力求实现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变、由传统制造业向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和培养发展战略性产业转变、产业布局从沿海向内地扩散、从区域发展不平衡向趋于平衡的方向转变。文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值得高度关注的四大投资领域,即与消费相关的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科学发展;转变方式;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0
一、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内涵深刻
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做出了两个基本的判断,即提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一个“关键时期”和一个“攻坚时期”构成了“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基本经济背景和特征,即我们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起点上进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建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例如确定了一个主题,和一个主线,还有五个坚持、两个衔接等等这样一些非常丰富的内容,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或很多专家归结为亮点,即和以前的几个五年规划相比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展现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丰富的画卷,当然也释放了很多的信息,指明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
(一)第一次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所谓主题,即是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要将科学发展贯穿始终,从纵向来看,要从始至终贯穿,从横向来看,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有的方面都要贯穿。第一次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在五年的规划里明确提出,成为全党全国的意志,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系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特征。怎么考虑确定这样一个主题呢?在这次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有一个温家宝总理的建议说明,笔者认为他阐述得比较清楚。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有这几个方面考虑。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们改革开放32年,很多人讲我们是不是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这次的主题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经济建设仍然是重心,这一点不能动摇,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社会问题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发展,所有的社会问题也解决不了。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还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种特殊国情下,发展仍是硬道理,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动摇的。这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重要的,只不过现在要更加强调的是科学发展。
2.抓好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期
有人提出我们前30年确实抓住了战略机遇期,现在挑战大于机遇。怎么认识目前和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呢?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未来我国仍面临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首先,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的冲击和问题比前30年要多,但是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仍然巨大。其次,和平发展和合作仍然是现在国际社会的主题,在未来的5到10年,这个主旋律是不会变的,虽然国际社会有很多的摩擦,有越来越大的争论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博弈,但是发展和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最后,从战略新兴产业来看,各国都站在差不多同样的起点上,像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信息产业等等,我们和西方国家虽然仍有差距,但是差距不是那么大,我们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很多矛盾,但中国就是在解决和缓解这些矛盾中不断找到自己的机会。
3.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这就是明确了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不是为了GDP增长,而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要努力保障和促进民生的改善,这才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同时,要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里面包含着对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尊重,所以必须强调科学发展。
(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关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已经讲了十几年,这次我们又把它作为主线提出,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鲜明特征。为什么这么提呢?这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形势所迫,也是人民的期待。这样的主线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形成的。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深刻的变革
建国以后,我国有三次最重大的经济变革与社会变革。第一次是建立新中国,这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转型;第二次是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是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型,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次也就是这一次,是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更加艰巨的转型,因为这次转型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在内的所有变化,这一次转型比前两次转型来得更加深刻,需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为主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它是深刻的变革。而是形势所迫就更加具体。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国内外形势所迫
从国际形势来说,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我们的要求和30年前完全不一样,如在世界银行,在国际社会的所有行为要以一个大国的标准来要求我们,那就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社会的责任,如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保持和其它国家的收支平衡等。有些人认为是意识形态,笔者觉得更多是经济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国际大国之间的博弈上升到新的高度。如日本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的时候也是该国达到了初步发达国家阶段的时候,国际社会就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你,挤压你。因为大国之间的博弈需要相互挤压,以达成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所以我们可能要逐步适应我们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在这样一个国际社会里面所处的地位以及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形势来说,前30年虽然增长很快,但经济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粗放型的,依靠人力资源的投入、低土地价值、原材料价值,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土地红利在这30年总体释放。长三角和珠三角这30年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大批的打工仔和打工妹在支撑我们的发展,但工资并没有同比例增长;很多地方的投资是零土地价值招商;大量的污染留在了国内,环境治理方面应该说欠帐很多,大量我们国内买来原材料、能源在本国加工再以较廉价的价格出口等等。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前30年是可以的,但现在到了大体的拐点,人口绝对的劳动力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基本过去了,而且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出现了局部性、结构性的短缺。另外人口的抚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还在劳动的人抚养的人越来越多,老龄化社会到来,且我们的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到来,所以今后人口红利这方面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再看土地红利,我们固守18亿亩的红线,但现在土地的红利也被我们消耗得差不多了,经济发达的地方土地成为非常大的瓶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甚至很多西部地区缺土地,发展碰到非常大的问题,而且土地价值大幅度上涨。我们的土地红利还能让我们吃多长时间呢?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人民的期待
钟南山院士说过广东很多40岁以上人的肺是黑色的,烟台人说北京人每年多吃半块砖头,所以大量的污染我们没有办法坚持了,已经难以为继,顶多再吃两三年,还能再坚持5年、10年、30年吗?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非常非常紧迫的任务,不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的前途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一次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人民的期待,我们再过5年,再过1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或者说改革开放40年,建国70年的时候人民有理由要求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4.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上下共识
尽管可能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大家还考虑GDP等一些其他因素,但是上下一致的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应该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了。在这种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在这一次的建议里面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和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的方向,我们这样粗放的、以数量型、资源消耗型的建设要在结构上做一些大的调整;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的支撑,因为创新发展是未来整个国际社会的主导方向,我们能不能迎头赶上这一轮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把两型社会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的动力,未来的30年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的动力,所以这一次部署中有很多是关于改革和开放的内容,这样的五个坚持让转变发展方式有了巨大的抓手和落脚点。
二、四大投资领域的关注点
这个部分笔者想谈下这一次规划有哪些大的转变和哪些亮点,特别是给我们释放了哪些信息,以指引我们的投资方向。
(一)力求实现几个转变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了国家经济几个重要方向的转变。
1.依靠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在这里我们要排除一个误区,不是仅发展内需而不要外需,也不是说外需不重要了。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各领域的产能已经很大,仅靠内需当然不行,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发展外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单纯依靠不断扩大外需,实际上这个路子已经越走越窄。近年来,我们的外需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出口贸易增长环境在发生变化,难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在欧美经济复苏不尽如人意、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十二五”期间必须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拉动内需方面。内需中更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未来经济增长要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传统制造业向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和培养发展战略性产业转变
这是大的转变。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制造业,而是要提升传统制造业,还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高附加值转变。
3.产业布局从沿海向内地扩散、从区域发展不平衡向趋于平衡的方向转变
我们目前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东部还要加快发展,而且要率先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很多的制造业开始往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例如一些产业已明显向成都、重庆,包括一些西部的省份、东北老工业基地转移,而且转移的速度还比较快。这种转移是符合产业变动规律的。从资源投入,人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等,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机制转变也给产业转移带来了机会。所以,未来的产业布局会有较大变化。沿海地区则要发展附加值更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当然中部、西部也可根据条件发展一些新兴产业。
(二)四大领域的投资值得高度关注
1.与消费相关的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
如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汽车、电子、旅游、园林、绿化、家纺、医药、新食品等等,还包括流通板块。笔者长期研究流通和市场问题,流通板块还都是稳定发展的市场,是一个长周期、持续向上的产业领域。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这么一个亮点,即扩大内需第一次独立成篇,而且将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可能很多人去分析了,我们未来财经投资板块是哪里呢?是和消费类有关的,而且是长周期的,不断持续向上、向好的消费板块。这一次把它独立成篇,可见未来的五年我们扩内需的决心之大。外需前文提了,碰到这样的困难,我们主观上也要对整个外需和内需加以调整。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实际上一个国家最终的动力是来自于最终消费的多少,当然我们也不能学美国过度消费,像中国这样,消费比例越来越低,现在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之一,约在30%~40%之间,且一直在这个幅度上徘徊。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这样的最终消费率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大量靠投资和出口,问题是非常大的。从改革开放30年的曲线来看,消费是一支最稳定的力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稳的马车,不会像投资似的坐“过山车”。虽然消费也有波动,但仍作为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所以这次把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动力,而且中国消费的最大特点就是潜在、巨大,要充分开发的市场。现在全世界顶尖的奢侈品都瞄准了中国市场,很多的快速消费品都进入中国的市场,为什么呢?中国消费市场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内需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花费很大的精力到国外占领市场,包括精力、人力、财力、物力等。但如果中国市场拱手相让的话,我们未来的整体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瓶颈和制约。目前我国奢侈品消费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大的奢侈消费品国,当我们的消费层级上升到一定层级的时候,我们将会有更大的市场。
规划建议中把消费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也提出了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的建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没有城镇化、城市化,消费水平就无法提高。因为按照经验数据,一个城市人口的消费量相当于2.7到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量,甚至还要高。进入城市后,将会纳入到现代消费体系中。所以提高城镇化是提高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率非常重要的方面,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有了创业和就业才能有消费的能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
增加政府的支出,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使居民减少后顾之忧,可以放心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环境,让我们在良好的环境里消费,所以这里提出长效机制的建立。未来在消费方面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措施去完善。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规划建议”中把民富的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30年我们是让国家富起来,国家综合实力大步向前迈进,民富的目标应该说还有一些欠帐,还需要不断提高民富水平。这一次规划中就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目标,实际包括两个含义:第一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把蛋糕做大;第二是要把蛋糕切好,即在国民收入里面切给政府的、切给企业的和切给居民的应该更加平衡和合理。
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投资
资本市场如何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创业板、企业板如何支持有非常好成长性的技术企业,这是给我们资本市场提出的课题。我们不仅仅要瞄准已经长大的企业,更要看准那些能够长大且在迅速成长的企业,帮助它们、扶持它们做强做大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这次“十二五”建议里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次在五年规划里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体系里面最重要的是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现代产业体系呢?因为我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大国,未来五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在国际分工就处于这样的阶段。但并不表明我们沿袭原来低附加值的微笑曲线最低端,这个体系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说提高制造业、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服务业,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也不可能发展。必须加快现代能源和综合服务体系,否则我们的新兴产业没有办法完成。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当然还有海洋经济,因为中国的海洋面积很大,这样的体系建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是成体系的。有人认为,现在制造业的竞争在某些方面可能都不一定有越南、马来西亚、洪都拉斯的成本低了,但作为一个产业配套体系来讲,目前中国仍有竞争力。改革开放30年来,这样的产业体系已逐步建立起来。例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会形成纵向、横向的产业体系,有一些是通过产业集群,有一些是通过大企业的发展、大企业的组合,周围有围绕一些配套的中小企业,所以中国的产业体系是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 服务业将是未来投资的主要热点领域
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我们的服务业可能要加速,因为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务性的服务业都在加快向前发展。比如居民的服务业,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居民服务业的变化,而且档次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还有政策扶持的一些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等,包括物联网,现在谈得比较多的产业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
4.文化产业将是未来发展和投资的亮点
还有一个重要的投资亮点是需要多着些笔墨来阐释的,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第一次提出来的。“规划建议”中第一次将文化产业称为“支柱产业”,以往一般强调房地产、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而在未来的中国发展中要实现“软硬兼施”,所谓“硬”就是经济要上去,而“软实力”或者说“巧实力”也十分重要。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传承的大国,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确实占的地位要与我们国家的地位相称,包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体系等要和我们文化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而且国家之间也会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和融合。文化要作为支柱产业,就必须使其产值占到同期GDP的5%至6%,才可称之为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比只有2.5%左右,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们能不能占到5%到6%?美国一个唱片公司的年产值相当于很多大企业的全年产值,他们的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渗透到全世界,不比“硬实力”差。从这一点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要翻一番。近八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连续保持年均17%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十二五”翻一番将不是大问题,所以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也在加大,包括融资方面、IPO等。目前信贷融资是文化企业最主要的融资途径,不仅是文化产业,我们所有的产业都还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非常较快,但直接贷融资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这次在“十二五”规划里面确定了文体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些领域,“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强调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确实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农业不稳国家无法稳定发展。所以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