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兰芬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比为1∶1。可见实验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临床合理应用及新药开发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药剂学》知识,必须组织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合一。
1.以职业目标为依据,科学设计实验项目
目前,药剂学的发展已超越了其制剂的局限性,成为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中必须以药剂职业目标为依据,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应用和领会《药剂学》理论知识,并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在“片剂的制备”这一实验中,鼓励学生根据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实验教材提供的方案为参考,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在制备和测定中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激活创新意识,在验证理论的过程中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实行课程综合化,创建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比如开设“中药胶囊剂的制备”,从处方设计、剂型设计、工艺设计直至制剂质量标准控制的全部制剂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操作,完成整个过程,最后生产出产品。学生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从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浓缩、分离精制、辅料的合理应用、胶囊剂的制备、成品的质量检查等一系列的实验方法综合化的实验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药剂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充分准备为前提,确保万无一失预试实验
2.1精心备课,是保证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真正上好一次药剂实验课并不容易,药剂实验中经常涉及许多有关物理、化学、药物动力学、临床用药,甚至是工业机械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实验课前要深入理解与本次实验内容有关的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并把这些内容落实到实验教案中。
2.2用物准备,是开展好实验教学的前提。根据每个实验的要求及学生实验的分组情况,认真准备好本次实验所需的一切器械、仪器、药品等用品,做到准备充分,避免在实验时因器材、药品不齐全而影响实验的进程。
2.3预试实验,是实验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药剂实验中使用到的器材、药品种类较多,其中包括一些精密仪器及机械,如酸度计、分光光度计、自动旋光仪、压片机等。通过实验预试可检查本次实验所准备的器材、药品是否齐全、适用,仪器的使用性能是否完好,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还可深入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操作关键,以制定好解决措施。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实验中正确指导学生,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2.4学生预习,是增强实验效果的基础。实验前要让学生预习,并在实验课时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做好记录,作为学生实验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既可起到督促学生预习的作用,又可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使学生通过预习对本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内容、操作要求、操作关键、实验注意事项等有所了解,从而增强实验的效果。
3.以产品评价为抓手,提高学生质量意识
我们在实验课上发现,部分同学非常主动积极,动手操作能力强,而个别学生游手好闲,实验态度不端正,是在玩实验而不是在做实验,不热心做实验,懒得动手。为此,我们可在药剂实验中进行实验产品的质量评定。通过分析、讨论、评比各实验小组实验产品的质量,以及个人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试验过程中人人参与、个个动手,提高了实验小组成员间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团体荣誉观,培养了全体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
4.以学生操作为主体,教师辅以指导点拨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切勿代替学生完成实验,要加强巡视,注意学生的每一项操作,严格执行实验操作规程,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的小组及时与他们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重新操作完成实验;对个别不热心实验者、实验态度不端正者,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批评指点,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5.以“双师素质”为引领,自我加压完善提高
职校教师既是理论的先引者,又是实验的践引者。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了解药剂学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必备的基础。去药厂体会GMP认证后剂型生产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途径,定期进行社会调研,是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快、更新的知识。“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做严师,当名师,从而培养出药学专业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药剂学》已进入临床药学时代和给药系统时代,为适应《药剂学》的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探讨、改进,使《药剂学》的实验教学在层次、内容、形式上逐步趋于完善,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