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伊索寓言》仿拟修辞的模因研究

2012-04-29 14:40:44黄梦迪罗润田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伊索模因寓言

黄梦迪 罗润田

仿拟是众多修辞格中的一种,在当今言语社会中十分走红。该文尝试从模因论的视角,并结合《伊索寓言》中的一些例子对仿拟的产生做出阐释,通过了解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之一——类推,而进一步了解仿拟的形成机制,同时也为仿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模因论;仿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类推

1.引言

与汉语“仿拟”相对应的是英语的parody。Parody一词源于古希腊,是一种模仿以往诗歌风格的诗体。现在我们谈论的parody,其层面已拓宽到了词汇、短语、句子和篇章各个方面,呈现多元格局。然而,以往对于仿拟的研究主要从心理学、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和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再结合世界文学名著《伊索寓言》(世界图书出版社)中的有关例子对仿拟的产生进行阐释,为仿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仿拟的概述

汉语中,最早对仿拟进行定义的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奠基者陈望道先生。而后徐国珍(2003)也提出:“仿拟”是一种“仿”照某种现成的语言形式“拟”造一个临时性的修辞方法。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说的更为详细:“仿拟不仅包括文字上的仿拟,还包括音乐上的仿拟,即模仿别的作者或作曲家的作品而写出的东西,以嘲弄的荒谬的方式来处理严肃的主题。”最终,罗胜杰(2010)对仿拟的定义做出总结:仿拟是为了达到某种语用效果(通常以讽刺幽默为甚)而仿照已有的语言形式(词、语、句、篇、调)创造出的新的语言形式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仿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仿拟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被仿的部分,表现为某种既成的语言形式,我们称之为“本体”;另一部分是仿本体而拟造出来的新的语言形式,称为“仿体”。以语言单位划分为依据,仿拟可进一步细分为仿词、仿语、仿句和仿调这四种类型。由于所选文本《伊索寓言》中的范例多为句子,因此下文将着重对仿句加以讨论。

所谓“仿句”,是指在特定语境下有意模仿特定既存的句子结构形式而临时创造出一个新句子以与原来的句子对应对照的情形(罗胜杰,2010)。例如: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这是至今都流传甚广的一句至理名言,其实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谚语“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乌鸦与水瓶》)仿造而成的。类似的句子层出不穷,还有“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等等。

同样出自《伊索寓言》中的“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大力士与马车夫》)也是一句经典谚语。著名电影《飘》中白瑞德宽慰斯嘉丽的一句台词“Heaven helps the man who ever really loves you.”就仿照了它的结构。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仿拟句子是靠对原句的模仿和自我复制这一途径得以生成,这恰恰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给出解释。

3.模因论的概述

模因论的英文翻译为meme tics。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The Selfish Gene中,他认为有一种新的复制因子,它能够表达出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或模仿行为的基本单位,这个单位就可以称之为“模因”。随后道金斯的学生Black more在著作The Meme Machine中将meme的概念具体化“储存于大脑(或其他对象)之中、并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执行各种行为的指令。”新版《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一词给出的解释:“某一文化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是通过除遗传以外的其他方法,特别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的。”所谓模仿,就是一种形式的复制或拷贝;而且正是模仿才决定了模因是一种复制因子,并赋之以复制能力。因此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递,那么它就是一个模因(Black more,1999)。

模因论告诉我们:模因以模仿为基础,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而语言既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因此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故有“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之称。语言作为模因,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得到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下面则谈谈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4.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何自然先生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指出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或者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何自然,2005)。从另外的角度说,不管语言模因的形式和内容如何,其复制和传播方式基本上是重复和类推两种。

重复。重复是模因复制与传播的手段之一,有两种类型——直接套用和同义异词。

话语中使用各种引文、口号,转述别人的话语,交往中引用名言、警句等,都是直接套用。遇到与原文相似的语境,模因就往往以这种方式来自我复制和传播。同义异词即信息相同但以异形传递。其典型例子最常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表达。

类推。所谓类推,就是根据两个(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推还可再分为两种——同音类推和同构类推。

同音类推就是模仿词语发音而形成的新模因变体,都是从一般到特殊的类推。

同构类推指模仿现有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在类推过程中语言的内容改变了,结构却不变。我们按照同一结构类推出相似语句,通过这种手段使得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

通过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语言模因还是仿拟都是紧扣“模仿”这一概念,这恰恰与仿拟中本体与仿体关系一致。所以模因论对仿拟的生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5.模因论对仿拟的阐释

如上所述,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主要有重复和类推两种。重复是基因型模因的主要传递方式,体现为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传递前的模因和传递后的结果均为同一事物,并未形成新的特质。因此重复并不构成仿拟生成的理论支撑。

然而,类推则是仿拟生成的有力支撑,是表现型模因的主要传递方式。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表现不同的内容,具体情况分为两类。

同音近音异义横向类推。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或近音异义的方式横向类推,在仿拟中体现为谐音仿。例如:

《伊索寓言》中的一句谚语“Harm hatch, harm catch.”(《老鼠、青蛙和老雕》) 本身就体现出了谐音仿。这句话的意思是“自食其果”。句子的前半部分已经用了hatch一词,转意为“谋划”而且略带修辞手法;而后半部分光是表达“获得”的英文单词就有catch, get, find等等。但为了达到与hatch同样的修辞效果,因此就选用了catch, catch和hatch不仅在读音上十分相像,而且句子前后结构也十分吻合。这样一来不仅让人方便记忆而且印象深刻,这则谚语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根据它的句型特点,英语中还有类似的说法产生:“Safe bind, safe find.”和“Well fed, well bred.”等等。其中bind和find;fed和bred读音都很相近,其句型结构也相同。更重要的是从例子中能看到语言模因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同构异义横向类推。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保持不变,提取其结构框架,将另一内容“嫁接”在这一框架中,即所谓的“移花接木”,模因以此方式得到传播。现在,我们重新来看文中曾举到过的例子:

(1)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伊索寓言》)

(2)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3)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经过对比后可以看出,三句话都是以“be the mother of”为结构框架。框架并没有改变,变的是内容,并且内容之间还有一定的关联。(1)是谚语模因,语言模因得到模仿和传播后就产生不同的模因变体(2)和(3)。体现在仿拟中就是对本体的语义进行模仿。(1)就是本体,(2)和(3)是仿体,三句话彼此又体现为一种聚合的关系。由此看来,模因论确实对仿拟的生成有着很强的阐释力。

从模因论来看,只要能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即为模因;仿体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从综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因论给仿拟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模因论是一种重要的、有序的、强大的理论。本文仅对《伊索寓言》中的仿调和仿句进行了分析,而其他英汉仿词、仿语或是较长的仿篇所涉及到的模因现象可能会更复杂,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分析。

[1]Black 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01

[6]罗胜杰.英汉仿拟研究[M].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7]伊索.伊索寓言[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伊索模因寓言
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成长的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16
时装寓言
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 07:26:50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08
蚂蚁和麦粒
老鼠开会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伊索和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