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风建设 推进科研创新

2012-04-29 14:40田慧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学风学术教师

田慧

学风是学校的治学之风、学者的学术之风、学生的学习之风的集中体现。目前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问题,该文从制度、文化、社会等方面深入分析了高校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加强教育引导、完善科技政策、营造学术氛围等应对措施。

学风;高校;科研;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术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这是中国迈进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高校广大学生勤奋学习、诚实守信、全面发展,展现了当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高校距离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总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风不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亟需改进的重要问题。学风是学校的治学之风、学者的学术之风、学生的学习之风的集中体现,良好学风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作为科研生力军中的一员,大学教师崇尚科研诚信、树立良好学风,不仅是职业操守,也是必须担当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使命。

1.学风的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广大学者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忠于祖国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用“两弹一星”等优美乐章,谱写了一支壮丽的交响曲。相比体现崇高精神力量的主旋律,由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音符构成的嘈杂曲调也为一些人追捧,这些人不是为兴趣所研、为志向研,而是为职称所研、为私利所研,研究与教育严重脱节。

从近些年来高校学风方面出现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学术不端,揭露高校教师甚至校长学术不端行为的消息时常见诸网络和报端;二是学术浮躁侵袭高校师生心灵,一些高校教师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不愿用功学习、艰苦研究,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因不再是志向和兴趣,而是职称、收入等名利因素;三是教育教学在高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科研经费、论文数量,过分关注科研课题进展、能否发表SCI论文、论文影响因子是否高等。他们对教学应付了事,缺乏对学生如何养成正确学风和良好学术道德的教导,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学习风气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成才志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四是一些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要求不严,旷课迟到问题较为严重,考试作弊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五是教师业绩评价存在缺陷。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名望轻实绩、重短期成果轻长期积累的问题尚普遍存在。

2.学风问题的原因

学风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制度、文化及社会原因。

一是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种种功利主义现象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定位有着较大影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将项目、经费、论文、专著、奖项等列为高校办学主要评估指标,许多高校在干部任用上也倾向于学术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反映社会对高校评价的各种所谓排名,无不看重量化指标,各类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看重的也主要是短期内见效快的数字指标,轻视或忽视反映高校教学质量或长期学术声誉的软性指标。有些教师由于精力有限无法兼顾,最后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还对本学科领域及自身发展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校应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然而事实上,高校重心或多或少偏向科研,“唯研究为荣”、“研究至上”现象已成为不争事实。学校管理和考核政策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职称晋升和待遇提升,部分教学科研人员难以静下心来潜心科研,搞科研追求的是“短、平、快”,造成科研品质难以提升。此外,优秀教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片面强调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道德素质考虑得不够充分,在教师思想和心理上产生了负面效应。

三是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实现量化指标,置法制法规、学术道德于不顾,出现篡改、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而论文抄袭、剽窃只是学风不正的低档次、肤浅的表象,其深刻原因在于中国科学界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匮乏。此外,个别导师或因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对身边年轻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放任不管,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3.学风建设的建议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中央和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和惩防结合、标本兼治,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上新台阶。各高校围绕加强学风建设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就当前而言,重视诚信文化软约束,构建长效体制机制,无疑是加强学风建设、实现科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选择。

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风建设,教育引导是基础。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将学术道德列入大学生和研究生必修课程及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内容,还要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方面的培训,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起、青年教师从踏入教学岗位起,就养成恪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使诚信成为文化,促使求真务实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自觉行动,进而真正推进学术创新,这是大学的优势,也是大学区别于一般科研机构的重要功能。

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考核。对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地把考核教育教学业绩放到首要位置;不仅要考核其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师德师风状况。在学术评价上,要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在评价方式上,要公开透明,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以增强公信力。

完善科技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清醒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摒弃仿造、跟风,加强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基础学科研究,关注科研的持续开展、持续跟踪和最终利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建立企业创新责任制度。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很好地完成应有使命,除企业创新文化意识没有确立之外,企业创新责任制度的不完善是其重要原因,应建立健全知识创新财务监管制度。三是完善和落实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的给予相应奖励。

营造学术氛围,支持科技创新。尊重学术自由,提倡学术争鸣和理性质疑,形成海纳百川、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国家为专家学者提供基本科研经费,使科研工作者的首创精神受到鼓励、创新思想受到尊重、创新活动受到支持、创新成果受到肯定,改变国内学者在科研道路上的易变、随便、善变的投机精神,使个人为兴趣所研,使大学和企业为人民需要所研。

树立和弘扬优良学风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责任。我们要眼界开阔,目标明朗,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将严重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学风问题妥善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猜你喜欢
学风学术教师
最美教师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圆我教师梦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