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星
摘要: 由于诸多原因,汉语里的很多表达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从而造成词汇空缺现象,对汉英翻译形成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张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具体语境,运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式达到语用等效的目的,确保译文读者正确把握和理解原作的真实意图,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
关键词: 词汇空缺语用等效汉英翻译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从语源学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相距甚远,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则属汉藏语系。由于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的某些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的翻译时,也因此深感困惑和迷茫,一时难以找到合适对应的语言词汇表达原语之意。译界将这种现象部分地归结到“词汇空缺(lexical gap)”。这一现象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相互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在翻译中空缺词汇现象不可忽视。
二、词汇空缺的成因
1.由于风俗习惯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不同地域的饮食起居有文化差异,如中国的“过年”、“粽子”、“压岁钱”等。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会出现“干爹干妈”“红白喜事”等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另外,双数在汉语中蕴含有吉祥的文化涵义,一些由颜色构成的词语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由于人们认识、审美习惯的不同,对客观事物常常赋予不同的寓意,引起不同的联想,这就造成了词汇空缺的现象。
2.由于宗教、哲学文化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阎王”、“观音”、“老天爷”及相关的道义等概念在英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因为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由于哲学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词语空缺。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个对立面“阴”、“阳”及中医里的“穴位”、“刮痧”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词语在英语里无法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汇。
3.由于历史文化、文学典故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沉淀所形成的文化。文学典故是一种文化积淀,汉英典故在许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学熏陶和文化体念,就难以理解对方文学典故中的人物及带有文化内涵的词汇。中国的历史成语典故中有“负荆请罪”“卧薪尝胆”等,谚语中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情人眼里出西施”等,歇后语中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等,对没有汉语功底的西方人来说,一定不知所云。
4.由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环境而造成的词汇空缺。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富有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它们在英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译法,如“铁饭碗”“传、帮、带”“豆腐渣工程”“三个代表”等。
三、词汇空缺的类别
1.语义上的词汇对应空缺。
由于语言所反映的是某一民族特有的事物、现象或情感。这种情况就可能导致在一种文化中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在另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特有的一些概念及词汇。所以,一种语言的特性越鲜明,这种现象就越明显。比如,汉语中的“气”“礼”“义”“仁”“中庸”,以及英语中的“god”“PK”“dink”“hippie”“gentleman”“cowboy”。
2.语用方面词汇空缺。
从事汉英翻译时,人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术语。这类术语既不能机械地完全按汉语直译,又不能随便套用英语国家与之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近似语,这里面涉及不同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例如观念方面,英语里的“relationship”“privacy”与汉语对等词“关系”“隐私”;社会体系方面,英语里的“peasant”“compromise”与汉语对等词“农民”“妥协”;传统文化方面,英语文化里的“dragon”和汉语文化里的“龙”。
四、词汇空缺的实例翻译:语用等效
语用等效指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及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在翻译的重构过程中,要达到语用等值的标准,译者就必须注意到译语与原语所在的不同文化氛围,既不能欠额翻译又不能过载翻译,力求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又不能改变文化特色。
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暗含意义及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识别对理解和翻译都非常重要。话语的真实含义经常与话语的字面意义或直接用意相异甚至相反。例如疑问句式并不总是表示疑问,有时可以表示请求或者命令:“吃过早饭了吗?”的真实含义可能并不是想请人吃早饭,而只是汉语环境里打招呼问好的一种方式。例如“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张新红,何自然,2001)这句话曾经被译成了“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 morals.”且不说“丰收”的译法太拘泥于汉语原文的字面搭配,“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在这里被译成了“morals”,该词的含义是standards of behavior,esp.in matters of sex,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应该偏离了它的本意。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也许不难理解,但是译文没能准确传达该含义,导致产生了原文没有的含义。如果把它译成“For better 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可能更准确。
社交语用等效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这一层次的等效比较难实现,要求译者对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意境进行评估。如果译者认为译文读者熟悉该形象或者至少可以通过译作提供的语境理解该形象,他就可以采取直译的手段保留该形象或意境。如果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就可以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现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代之以该表达式的含义。例如:大伯笑呵呵地对我说:“我们北方人都喜欢睡炕,你也将就点吧。俗话说:‘入乡随俗。嘛。”“入乡随俗”在英文中有相应的表达方式:“Do as the Romans do.”但如果不顾语境直接套译,英美读者定会感到惊讶:“这位中国农民大伯怎么也就知道这条西方谚语呢?”因此我们最好保留本国民族色彩,直译为“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五、结语
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又影响着语言。汉语反映并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在“词汇空缺”汉译英的研究中,译者可根据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差异、生活差异等,灵活采用直译、意译或直译加注等适当的形式,正确理解并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取同等效力,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周玉忠.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J].外语研究,1991(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