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晖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三峡》;感知美;探寻美;品味美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65—01
《三峡》(郦道元)是人教版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三峡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廊”,是观山看水的极地,郦道元则是集地理学家与散文家为一身的模山范水、抒情写意的大师,美景遇美文,可谓美不胜收。美文需要美教,为此,我以读美、寻美、悟美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知美、探寻美、品味美。
一、读美——读出语感与韵律
师:请出4位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朗读一下。
生:朗读略。
师:再请其他同学对这4位同学的朗读作一评价。
生1:第一位同学读得有韵味,语音正确,节奏准确,而且感情充沛。
生2: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最好,根据句意第二段语速应稍快,他读出了夏水奔流,汹涌漫流的气势,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中,一气呵成,读出了畅快淋漓之感。
生3:以上四位同学都读得不错,读出了夏水的气势,读出了春冬的轻松、平缓,读出了秋的哀伤,声情并茂。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读出了美感,读出了韵味,只是第四段中大家没有注意到,第四段应读慢一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应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在如此三轮个别读和集体读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同一语言的反复诵读中达到“成诵”的目的。
二、寻美——领略景致与情味
师:本文仅有155个字,155个字竟然写尽四时之变,摹尽山水之态,且草木、悬泉、飞瀑、怪柏无不涉及,真所谓“尺幅之内,气象万千”,让我们来一个美点寻踪之旅,去领略一下三峡的无限风光与独特魅力,请同学们用“三峡的……美,美在……”做一个美点描述。
生1:我认为三峡的水美,你看,夏季之时,迅疾奔流,极具奔放美,春冬时节清荣峻茂,颇显清幽美;万物凋零的寒秋之季,林寒涧肃,又现凄清美。
师:是啊,三峡的水美在四时之间,各具情态。
生2: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入云,你看那三峡之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山高方成峡,三峡的山呈现高峻之美。
生3:比起夏水,我更爱三峡的春冬季。它收起了夏天桀骜不驯的性格,碧波荡漾,透明清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师:三峡的水在春冬季摇曳多姿,灵动飘逸,呈现出清幽之美。
生4:我喜欢秋季的三峡,林寒涧肃 ,水枯气寒,凄清冷寂,高猿长啸,更添凄婉之美。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作者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把感悟到的美景与美趣带到朗读中,再读一遍课文。
三、赏美——品析妙点与技法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尺幅千里”,这得益于精妙的布局、精准的炼字、精到的修辞以及精美的描写,引导学生从以上角度尝试赏读、品味,从而为古诗文赏析储备基本的技法。
师:试从动静、色彩及观察角度的变换等方面赏读第三段写景的妙处。
生1:我从“霜”的暗示中,看到了秋水。秋天到来,水枯气寒,“林寒涧肃”已经非常凄美了,加之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凄绝,倍增凄寒之意。
师:说得妙极了,虽然没有直接写水,但却写出飘荡弥漫于江面上凄婉的境界。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生2:我从“怪”字领略到盘根错节、竟高直指的情态,表现出绝巘之上柏树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 “悬”写出了横空出世、飞流坠下的情状。
师:这正体现了“炼字”的妙处。
生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师:这是修辞之妙。
师:仅从以上的几点赏读,让我们喟叹作者语言之美,笔法之妙。仅用只言妙语就刻画出一幅色彩相间、动静相生、俯仰生姿的立体的动态的画面,为我们勾勒了蔚为壮观、有声有色的三峡美景。让我们将这份美永驻心间,请集体背诵这篇文章。
《三峡》是一篇运化无痕、美在天成的经典美文,唯有遵其美、循其美、掘其美,才能感受美、领悟美、欣赏美。美文确需美教,以美贯之,才能乐享其美。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