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革
一、形成专题
通过大量做题、选题,不断整合归纳,形成专题题库,以达到整合地理初高中内容、整合必修和选修、整合不同版本内容之目的。专题练习形式如表1所示。
二、综合变式
高考重点内容相关题目多,变化形式也多,根据题目特点可进行变式综合,再让学生练习则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以晨昏线及相关变式为例,可综合如下。
1.点式晨昏线
●与经线交点
晨昏线以与经线交点的形式出现。
例:图1中的圆表示某一经线圈,N、S为南北极点,A、C位
于赤道,E点为AN的中点。假设某一天某时段内晨线与该经线圈的交点由A点向E点移动,回答(1)~(2)题。
(1)相对应的昏线与该经线圈的交点:
A.位于C点并向CS两点的中点方向移动
B.位于C点并向CN两点的中点方向移动
C.位于CN两点的中点并向N点方向移动
D.位于CS两点的中点并向C点方向移动
(2)下列日期中,该交点移动速度最快的是:
A.1月1日
B.5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与纬线交点
晨昏线以与纬线交点的形式出现。
例:图2中a为纬线,M是晨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读图完成(1)~(3)题。
(1)若6月22日,M点不存在,则a纬线度数可能是:
A. 30° B.60°
C. 23.5 D.70°
(2)当M地位于南半球中高纬度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9时40分 B.6月8时20分
C.6月 5时30分 D.9月16时20分
●与经纬线切点
晨昏线以与经纬线切点的形式出现。
例:读图3,XZ表示某条完整的纬线(Y位于XZ的中点),Y点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此回答(1)~(2)题。
(1)若Y点的地理坐标为(75°N,150°W),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则北京时间为:
A.2时B.6时C.18时D.22时
(2)若Y点为中山站(69°22′S,76°23′E,),地方时为12时,则下列描述与题设条件最符合的是:
A.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B.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C.元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线式晨昏线
●折线式晨昏线
晨昏线以折线方式出现。
例:图4中的MA、MC为晨昏线,网格区域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它地区日期不同,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MN线此时的地方时为 ,NA之间相差 度。
(2)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圆弧式晨昏线
晨昏线以优弧或劣弧的方式出现。
例:图示为北半球某区域局部图,图中弧线m为纬线,n为晨昏线,m与n相切于一点A,A点所在经线为60°E。完成下列各题。
(1)若m纬线为80°N,60°E的地方时为0时,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为:
A.(10°S,60°E) B.(10°N,60°W)
C.(10°S,120°W) D.(10°N,120°W)
(2)若A点此时太阳高度为一天中最小,则:
A. A点的纬度可能为60°N B. B点正处于极夜状态
C. C点正处于极昼状态D. B点极昼与极夜均有可能
●线段式晨昏线
晨昏线以线段形式呈现。
例:图6是一条完整的晨线,A、B、C为该晨线与不同经线的交点,且B距A和C的距离相等,此时长春地区的昼达一年中的最长。据此判断(1)~(2)题。
(1)B点的经度值应为:
A.30°W B.30°E
C.150°E D.150°W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A.(23°26′N,120°E) B.(23°26′S,120°E)
C.(23°26′N, 60°W) D.(23°26′S,60°W)
3.圈式晨昏线
晨昏线以完整的圆的形式、晨昏圈的形式出现。
例:图7中大圆为晨昏线,P点为南极点,MQN为昏线,M点的纬度为70°。读图完成(1)~(2)题。
(1)此日,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为:
A.昼短夜长 30° B.昼长夜短 70°
C.昼长夜短 30° D.昼长夜短 30°
(2)此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南极企鹅沐浴在日光中D.长江流域处于丰水期
三、掌握方法
通过做题、析题,整理形成解题的一般方法,授予学生以“渔”。
例: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规律如下。
(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突破点往往为题目的隐含信息,需要结合区域地理相关内容来进行)
(2)自然条件:地形(类型、起伏、土质、地质、海拔),气候(气温、降水、光热、气象灾害),水文(水源、水系、洪涝、河湖、水能)。(只有正确获取了区域地理环境相关内容,才能进行正确的区位分析)
(3)社会经济: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程度),资源状况(丰歉程度、分布状况、组合状况),市场(距市场远近、发育程度高低),交通(海陆空交通状况),劳动力(数量、素质及劳动力价格状况),其它因素(政治、军事、宗教、科技等)。
(4)环境因素: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
区位分析要点:①交待其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②分析自然区位;③分析社会经济区位;④分析环境因素。但要注意题目要求,就有特色的要素作答,避免面面俱到。
例:常见地理特征类的描述思路如下。
四、建立模式
地理事物与现象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地理事物的描述与阐释、地理问题的论证与探讨,大都可用简单的模式图来表示。习题研究中可以按照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观点紧密结合,针对地理环境或环境中某个部分、某种现象,找出这些系统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根据分析需要,建立模式图。如湿地形成动态分析模式(见图8)。
例:三江平原区域沼泽地的形成原因如下。
补给: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排放: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自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多凌汛,常形成洪水漫溢。蒸发:纬度较高,气温(冬春)较低,蒸发弱。下渗:冻土发育,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南苏丹共和国国土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800万;国土南北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南北年均温的变化为25~35℃,南北年降水量的变化为600~2 000 mm;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十分落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图9中阴影部分为“南苏丹共和国”。图10为南苏丹水系图。
(1)描述南苏丹共和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2)图10所示区域沼泽广布,试分析原因。
(3)分析南苏丹共和国北部与南部自然植被类型的差异,
并说明该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分析:南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或东北部)的内陆国家,地处热带。图10所示区域沼泽广布原因: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排水不畅;河流上游来水充足,流域内降水丰沛,尤其雨季降水量大,易造成洪水泛滥。南苏丹共和国北部降水较少,天然植被为草原;南部降水较多,天然植被为森林。地势平坦;气候湿热;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五、拓展要点
以区域热点材料为背景,综合各试题中要点内容,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加深,达到以点带面,综合复习之目的。如以我国西南热点城市重庆为背景的试题拓展。
【背景材料】
材料一:重庆加快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创建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不仅着力创建中国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基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还将建成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打造西部最大的家电、造纸、制鞋基地和西部服装之都。
“十二五”期间,重庆将建成1亿台亚洲笔记本电脑基地,1亿台电脑终端设备。重庆市每年可对外输出1亿多台笔记本电脑,成为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届时,整个信息产业有望达到1万亿产值,取代传统的汽摩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预计到2015年,重庆市航空货运能力将增至2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一流枢纽机场。“重庆-深圳盐田港-欧洲”铁海联运快速通道和“渝新欧”大通道开通,将重庆到欧洲的时间分别缩短到27天和13天,使重庆成为面向欧洲的“桥头堡”。
重庆全市有57所大学和数百所职业学校,每年培养IT专业人才15万人以上。
材料二: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面积20.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成渝经济区规划为“双核五带”布局。成渝经济区中的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国第三、西部第二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以现有产业为基础,高起点、有选择地承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轻工、现代服务业七大产业,打造18条产业链。
【综合试题】
(1)简述图中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2)分析重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3)重庆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已形成以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工业,简要分析其机械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4)全球IT产业巨头笔记本电脑生产落户重庆,100多家电脑零部件企业入驻重庆,形成完备的“整体+配套”的产业集群。分析重庆市快速发展IT产业的区位因素及产业转移带来的有利影响。
(5)重庆与成都位于(地形区),分析该地形区自然资源组合方面的主要优势。
(6)根据材料二,描述图示地区城市分布特点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产业发展带的比较优势。
(7)根据材料简述重庆两江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有利条件。
(8)分析产业转移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
(9)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城市浓雾出现的主要季节并分析该季节浓雾形成的主要原因。
(10)分析重庆成为我国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11)对重庆进行大开发的意义。
(12)图示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