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民失业问题

2012-04-29 10:57:31萨日娜
北方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失业劳动力农民

萨日娜

农民失业是指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就业岗位或不能和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有效结合,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形式。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由于农民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在我国不存在农民失业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近年来,农民面临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与日俱增,失业农民开始大量涌现,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失业对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农民失业问题,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民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

所谓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作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均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隐蔽性失业不断显性化。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隐蔽性失业公开化

建国后,鉴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而牺牲农业的发展战略。国家投资结构过多地向重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国家当时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这样,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到改革前夕,农业部门已累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形成了农村严重的隐蔽失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于是,中国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和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其中,一部分被乡镇企业就地吸收,另一部分随着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和政策日益放宽,不断涌向城市。而城市未能够有效地吸纳这些从农村流出的劳动力时,农村劳动力就从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城市隐蔽失业显性化

在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国家包分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形成了企业人浮于事、大量冗员存在、劳动效率低下的状况。这种就业政策,将当时的公开失业转化为隐蔽失业,使企业的劳动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用工制度也缺乏激励机制,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企业迫切期望减少“隐蔽失业”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例如,股份制改造进程中分离富裕人员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政府也在尽可能想办法解决企业负担,减少企业的社会职能,以促进经济持续而稳步的增长。在这种趋势下,过去的隐蔽失业逐步显性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失业现象。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劳动力由于自身的素质及就业观念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就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当前,结构性失业在我国比较突出。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80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压缩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和就业的同时,增加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和就业。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力,努力实现产业振兴。其中,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力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实现产业振兴、发展高新技术及第三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约束下尚未全面启动,相对滞后,形成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空洞。其结果便是大批企业职工纷纷下岗。在这些下岗职工中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较深,没能力或者不愿意走到新的岗位,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

(三)总需求不足,造成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是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大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入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化趋势。据有关部门调查,1989年我国最富有的20%的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9.38%,最贫穷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11.65%。而如今,前者上升至50.14%,后者下降至4.27%。这种财富的过量集中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其次银行对市场前景和贷款安全性的担忧,使各国有商业银行从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采取“惜贷”的不积极态度,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投资。因此,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构成了国内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在这种形势下,供给过剩,商品价格低迷,众多企业开工不足,人们 的就业机会减少,形成了目前的周期性失业。

(四)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总量不相适应,造成劳动力总量的绝对过剩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造成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遭遇的情况有所不同。

二、大量失业农民的存在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人口过剩原理时指出,相对人口过剩的形成,不仅是资本积累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所需要的产业后备军;二是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人口过剩和我国目前存在的失业现象有本质的区别,但如果撇开其中的阶级属性,仅从形式上看,都扮演着产业后备军的角色。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三产业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劳动力,大量失业农民的存在,能满足农业以外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大量失业农民的存在,虽然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解决;但从客观上说,可随时满足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日益扩张的工商、服务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这浩浩荡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军,犹如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达1.2亿左右,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毫无疑问,这1.2亿农民在进城自谋生活出路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量失业农民的存在,虽增加了农民再就业的难度,但辩证地看却有利于各类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农民失业,表现为劳动力供过于求,在劳动力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不仅可从市场上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而且还可制约在业人员工资水平的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盈利。近年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工工资呈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工的涌入造成的。农民工工资下降,从目前看,虽对农民工不利,但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却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各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如果我们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把农民牢牢地拴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对农民失业问题视而不见,其后果只能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面对现实,承认并重视农民失业问题,采取积极的解决办法,为失业农民广开就业渠道,才能最终解决农民失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解决农民失业问题的途径

(一)保持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

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

2.调整农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即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的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但是今后我国发展第三产业,应在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发展潜力大、预期效益好、符合国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行业部门。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

人力资本投资,就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生产的需求。长期以来,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近几年,中国高校扩大招生就是一种长远的人力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又可以暂缓就业压力。

(三)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保障劳动力流动,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失业劳动力农民
失业保险金领取使用指南
工会博览(2024年5期)2024-03-04 06:36:0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失业预警
当代工人(2018年9期)2018-07-21 08:14:22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